|
IBM的公有云野心——Softlayer能否挑落AWS?Softlayer无论是在性能,还是在产品及服务的灵活度上要优于AWS,再将IBM的本土化优势、对企业市场的了解程度、对云计算市场的投入程度以及价值观等因素考虑进去,至少在中国市场,IBM Softlayer具备了和AWS正面过招的实力。 SoftLayer的一大优势在于其在世界各地以统一的、标准化的方式建立数据中心。每座数据中心都能够提供相同的全自动化的服务组合,并拥有将所有数据中心连接到一起的专有、安全的网络。这位SoftLayer带来了性能方面的优势。据了解,自2013年的收购至今,SoftLayer已经为4,500多个新云计算客户提供服务。 收购Softlayer也让IBM参与中国公有云的混战底气更足。受中国政策所限,国际公有云厂商需要借助本土厂商的力量才能“曲线”落地中国,比如AWS联合北京、宁夏政府,微软Azure联手世纪互联。IBM在中国的公有云步调并不慢,2013年7月,IBM联合中国IDC服务商首都在线共建公有云平台,12月,IBM又联合中国最大的IDC服务商首都在线建设公有云,两次合作均依托于IBM SCE+(现已更名为CMS),其定位是高端的云计算用户,如制造、零售、金融和GIE企业等,它和AWS等公有云提供商的业务并不重叠。而面向更加广泛的用户、和AWS等直接交锋的,IBM就要仰仗Softlayer了。 为了让Softlayer更加贴近中国用户,IBM计划未来三年在中国区建设三个数据中心节点,一个在香港,如今已经正式投入运营。中国内地数据中心最终的选址将在Q3最终确定,以上海为中心,不超过2.5小时的行程,而Softlayer的中文站点也将于今年6月底、7月初上线。 看来,IBM虽然在公有云布局上晚了一步,但是已经卯足了劲头,打算全力以赴了。 IBM+Softlayer能否在中国挑落AWS? 就像一家厂商进入企业IT市场无法避开IBM一样,IBM大举进军公有云也无法避开AWS,双方必然会有一场正面的战争。虽然IBM已经开足马力,AWS依旧是面前的一座大山,想要越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IBM也有着不少的优势,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对比一下。 首先看落地的情况。AWS采取了前店后厂的模式,数据中心落户宁夏,前台运营在北京,网宿和光环新网提供IDC和CDN。中国区域将是亚马逊AWS在亚太地区的第4个区域,同时也是全球范围内的第10个区域。中国地区有限预览将于2014年初开始,一批中国客户和在华运营的跨国企业客户将被邀请开始使用AWS中国区域的服务,在AWS的云服务平台上开发和运营他们的应用。 也就是说,AWS的中国数据中心同样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建设才能投入使用,这和IBM Softlayer的情况差别不大,双方目前为中国用户提供的还不能算是完全本土化的云服务。我们知道,国际厂商想要在中国“吃得开”,本土化是关键的一步,这其中涉及平台在中国的落地、本土化的研发、技术、运营和服务团队,否则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再者,无论是AWS还是Softlayer,在中国还都缺乏像国际上那样丰富的案例和经验,能否在保证和国际接轨的产品、安全性、服务质量的同时还要贴近国内用户的实际情况,是两家都要面对的问题。 在本土化方面,IBM要更有优势一些,毕竟IBM云计算已经根植中国多年,在北京、上海有着现成的研发中心和大量的技术人员,也有着大量在中国的云计算实施案例可以借鉴,当然也有着雄厚的中国本地客户基础。更大的一点区别,IBM在中国还有着庞大的GBS、GTS业务部门,能够提供一条龙的咨询、实施和服务,这些都能够成为促进IBM公有云在中国落地的有力因素。反观AWS,虽然在国际上一枝独秀,但历史上亚马逊似乎对“中国化”并不擅长,其电商业务在中国表现平平,远不及土生土长的阿里和京东——这样的说法似乎有些牵强,但不免让人质疑亚马逊的本土化能力。 再看AWS和Softlayer的定位。很多人认为AWS更适合广泛的中小企业市场,而自诞生就定位企业市场的Softlayer要更加“企业级”,原因在于亚马逊本身是一个电商和零售公司,难以获得企业级用户的信心和认可。笔者对此稍有异议,两者的最大差异并不在于此。获得企业级用户认可的因素有很多,但排在前面的无外乎合规性、安全性和服务可用性,AWS EC2服务的SLA同样可以达到99.95%(IBM的SCE+也是),AWS在国际上获得了大量初创企业的青睐,也获得了NASA、CIA、美国国务院、纳斯达克,以及西门子、辉瑞等大型客户的认可,可见AWS并非不“企业级”。 笔者认为,两者的差别不仅在于对中国企业级市场的了解程度,还在与对企业公有云市场投入的程度以及价值观的问题。首先看AWS,亚马逊业务中最为核心的还是电商和零售业务,也是其最大的利润所在。AWS自诞生之初所秉承的原则是快速扩展服务和较低的利润,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虽然AWS发展迅速,在亚马逊整体业务中占比越来越多,但公有云所带来的利润并不丰厚,在微软、Google等厂商参与的价格战作用下利润被进一步削弱,故而AWS很容易出现“叫好叫座但不赚钱”的局面,导致亚马逊并不能放手将大量投入押宝在AWS上。 IBM并未参与公有云的价格战,因为历史上IBM并不是打价格战的好手,它希望通过“高价值”来吸引客户,而不是价格。IBM认为,企业需要的绝对不仅仅是一种随需购买的IT资源方式,而是推动业务创新与转型的重要推动的云计算,这就是“高价值云计算”。在IBM看来,Softlayer提供的公有云服务能提供更高的性能、控制和灵活选择度,并提供更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更适合企业级环境,结合IBM在企业市场的经验,能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而IBM对于云计算的态度则像是孤注一掷,将公有云的未来押宝在Softlayer上,不惜重金投入,云市场的成败决定了IBM能否摆脱转型期的阵痛,蜕变为一个全新的IBM,所以能够肯定的是IBM将不遗余力的继续投资,而长期稳定的投入无疑能给企业客户更强的信心。 最后再从产品技术层面进行一下比较。 首先看性能。从很多企业用户的反馈来看,他们对公有云的性能并不抱太高期望,虚拟机技术、网络带宽、I/O等都是制约公有云性能的因素,因而他们并不希望把要求性能的应用搬到公有云上——但性能终究是他们选择公共云的一个考量因素。对于AWS和Softlayer的性能,2013年3月14日《信息世界》中的一篇文章“云评论:对8个公有云服务的测试”(作者Peter Wayner)得出了这样的结果: SoftLayer的速度比Amazon EC2小实例情况下快近10倍,比Amazon的高CPU模式快约30%至40%。SoftLayer对于高I/O工作负载的性能比同类AWS实例高出50%以上;该公司的网络性能经常高居第三方进行的公有云性能调查的榜首,而且它的全球专有网络为内、外部数据中心通信提供了安全的“点对点”连接。 在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上,AWS和Softlayer也有着一些差别:AWS仅提供了一套非常有限的虚拟服务器,内存、CPU和存储器的变化余地都非常小,而SoftLayer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其中包括裸机专用服务器、虚拟共享服务器、受管理的私有和公有云、存储、网络、管理服务等等,而且全部可以迅速地从网上供给。客户可以按他们需要的方式开始或增加服务,付款方式可以按小时或按月计费任选。此外,Softlayer提供了超过2000个可编程接口(API)以及数百个硬件和网络配置,提供了更高水平的灵活性,能够混合虚拟和专用服务器从而适应各种不同的工作负载。 看上去,Softlayer无论是在性能,还是在产品及服务的灵活度上要优于AWS,再将IBM的本土化优势、对企业市场的了解程度、对云计算市场的投入程度以及价值观等因素考虑进去,至少在中国市场,IBM Softlayer具备了和AWS正面过招的实力。至于结果,还要看双方进一步的策略和布局,毕竟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有着太多的不同,这两大公有云巨头的本土化进程中还有着太多的未知数。 责编:李玉琴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专题 推荐圈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