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ERP价值的思考【查看原文】

快速评论
(已有 8条评论)
8F 2011/4/19 11:54:22 恋爱通告说:

中央财政将全面支持我国物联网发展
2011年4月19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核心提示: “十二五”时期,中央财政将根据我国物联网发展规划及其产业发展状况,进一步健全支持物联网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加强与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的协调配合。
  ――财政部企业司负责人就《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答记者问
  4月8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简称《办法》),对专项资金的目的、资金来源及性质、宏观管理要求、资金管理原则、支持范围与方式、专项资金的申请与审核,以及监督检查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为便于社会各界和有关企业更好地认识物联网,了解这项工作,近日,财政部企业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什么是物联网,它有何特征?
  答: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由于物没有能够标识的“身份证”,因此物与信息是分离的,难以进行管理和跟踪。物联网时代就是要使所有物都有自己的“身份证”,通过感知和识读对数据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并通过无线传输实现信息化的智能管理,即物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可以查询。
  我们可以对物联网做出如下定义:物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
  物联网都拥有自身独特的技术和产业特征,具有创新性强、产业链条长、幅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基本特点,是不同于其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兴技术产业领域。物联网通常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包括数据采集、传感器网络组网和协同信息处理、网络通信传输、中间件、应用集成、信息安全等技术。物联网产业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为主的感知制造业,通信网络设备制造、传感器网络设备制造以及机器到机器(M2M)网络设备制造等为主的基础网络制造业,和提供网络传输、信息处理以及运营服务等的应用服务业等。
  问:物联网与互联网有何区别?
  答:互联网是指将两台计算机或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
  物联网则不同,它是以有效的应用为主,主要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升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同时,物联网目前更多地是依赖于“无线网络”技术,各种短距离和长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基础设施。
  互联网着重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解决的是人与人的信息沟通问题;物联网则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相联,解决的是信息化的智能管理和决策控制问题。物联网比互联网技术更复杂、产业辐射面更宽、应用范围更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和影响力更强。
  问:发展物联网有何重要意义?
  答: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已被国务院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发展物联网,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发展物联网,是实现技术自主可控、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物联网在智能信息化网络中处于关键地位,承担核心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过分依赖国外技术将对我国国家安全带来重大隐患。大力发展自主可控的物联网技术,积极推动产业自主发展,将有力保障我国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
  发展物联网,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两化融合的迫切需要。物联网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最关键、最重要的手段。努力把握各行各业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需求,大力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两化深度融合。
  发展物联网,是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物联网产业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接续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潜力大、成长快、带动力强、附加值高。
  因此,加快实现物联网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可持续竞争力,对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经济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物联网,是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物联网涵盖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前沿尖端技术,技术关联度高、辐射力强,对带动相关学科和技术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全面增强物联网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技术和人才制高点,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作用深远、意义重大。
  问:我国物联网目前的发展现状如何?
  答:我国物联网与国际基本同步,处于发展初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产业、技术和应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产业发展初具基础。2010年,我国物联网市场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市场规模达到1933亿元。低频和高频射频识别(RFID)产业相对成熟,市场规模105.3亿元;敏感元件与传感器产业初步建立,全国有1688家企事业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在生物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图像传感器、工业传感器等领域有较强的专利实力和竞争优势。拥有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移动机器对机器(M2M)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M2M市场之一。
  二是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我国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已取得初步成果。在超高频RFID、通讯技术以及各类新型传感器等领域取得核心技术的突破性进展。2010年,我国发布了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纤传感器,自主研发的LTE也已通过全球20多个地区的验证。
  三是标准研制取得进展。近年来,我国在传感器网络接口、标识、安全、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网融合发展、泛在网体系架构等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具有进展,已具备攻坚物联网国际标准的能力,是传感器网络国际标准化工作组(WG7)的主导国之一。
  四是应用推广初见成效。目前,我国物联网应用以示范性质居多,应用行业已经扩展到电力、交通、环保、安防、物流、医疗、家居等领域,新的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例如,在安防领域,防入侵、视频监控以及智能家居等细分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医疗领域,面向病房、手术室、保健室等应用场景的物联网产品及解决方案正在日趋成熟。除此之外,物联网在智能楼宇、路灯监控、动物溯源、环境监测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应用水平较低,产业规模小,缺乏龙头骨干企业,信息安全技术亟待加强等。目前亟需在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创建、应用服务和产业化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问:为什么要设立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物联网的发展。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指出,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2010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2010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再次强调要“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国物联网发展,财政部报经国务院批准,决定自2011年起中央财政设立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全面支持我国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政策突出强调了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要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体现国家技术创新战略的原则;坚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原则;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确保专项资金的规范、安全和高效使用的原则。同时,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企业以产业联盟组织形式开展物联网研发及应用活动。
  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明确由财政部、工信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管理。财政部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项目资金分配和资金拨付,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工信部负责确定专项资金的年度支持方向和支持重点,会同财政部组织项目评审,确定项目支持计划,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问: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和重点是什么?采取何种支持方式?
  答: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作用,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政策明确将物联网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标准研究与制订、应用示范与推广、公共服务平台等五大方面的项目确定为支持范围。
  在支持方式上,采用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两种方式。无偿资助方式主要支持以自有资金为主投入的项目,贷款贴息方式主要支持以银行贷款为主投入的项目。原则上,物联网技术研发、标准研究与制订、公共服务平台类项目,以无偿资助方式为主;物联网产业化、应用示范与推广类项目以贷款贴息方式为主。
  问:申请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需具备哪些条件?
  答:《办法》分别从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出发,对项目申报单位应具备的资格条件和应提供的资料做出了相应规定。特别是,针对物联网的高新技术产业属性,专门对项目申报单位的研究能力和基础提出了硬性规定: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30人,其中高级职称不少于5人;拥有相应的专利、软件著作权或省部级以上认定的科技成果等研发成果,以及具有相应的市场应用基础。这样规定,主要是提高了项目申报的门槛条件,可以有效避免申报项目的鱼龙混杂。
  问:财政部门将如何对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
  答:为确保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有效,《办法》从项目申报一直到专项资金使用,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定。
  在项目申报方面,地方工信部门与同级财政部门联合评审形成推荐上报名单。在项目评审方面,专项资金项目的确定采取严格的专家评审机制。在专项资金使用方面,规定了地方主管部门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要求项目承担单位要在项目完成后一定期限内向地方主管部门报送项目完成情况及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地方主管部门要向财政部、工信部报送项目完成情况及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总结报告。
  此外,《办法》对相关违法违纪行为做出了收回专项资金、取消三年内申报资格等严格的处罚规定。
  问:下一步,中央财政还将从哪些方面支持物联网的发展?
  答:根据我国物联网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物联网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初步构建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建成一批物联网应用示范重大工程,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骨干企业,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协同发展、辐射面宽、带动力强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为实现这一目标,“十二五”时期,中央财政将根据我国物联网发展规划及其产业发展状况,进一步健全支持物联网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加强与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物联网的投入,为我国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机制,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促进我国物联网健康有序发展。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本地区支持物联网发展的财政政策。

引用回复 21我顶
7F 2011/4/18 12:00:10 恋爱通告说:

智能物流:物流信息化的下一站

中国信息产业网官方微博
从“感知中国”、“智慧地球”到“智能物流”,快速提高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和不断扩大的应用范围,逐步影响到中国各行各业。智能物流供应链标志着信息化在整合中国网络和中国管控流程中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进入一个动态、实时进行选择和控制的管理新阶段。

智能物流产业规模庞大

传统物流运输中,运输的种类和风险、物流过程中的运输环节和动作方式以及物流企业的服务,都影响到物流运输的成本和质量。智能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

预计到2015年,中国智能物流核心技术将形成的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据悉,智能物流“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智能物流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水平和客户需求对智能物流信息化进行定位,是国际未来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未来智能物流的发展方向

智能物流的未来发展将会体现出几大特征:物流智能化、物流一体化和物流层次化、物流柔性化与物流社会化。其主要表现为:在智能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大量运筹与决策智能化;以物流管理为核心,实现物流过程中运输、存储、包装、装卸等环节的一体化和智能物流系统的层次化;智能物流的发展会更加突出“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智能物流的发展将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物流高科技和信息化。

未来物流应该如何发展?物流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物流资源进行信息化优化调度和有效配置,来降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物流过程中加强管理和提高物流效率,以改进物流服务质量。然而,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物流过程越来越复杂,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的难度也随之提高,物资在流通过程各个环节的联合调度和管理更加重要,也更加复杂。我国传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程度还比较低,无法实现物流组织效率和管理方法的提升,阻碍了物流的发展。要实现物流行业长远发展,就要实现从物流企业到整个物流网络的信息化、智能化,因此,发展智能物流成为必然。

智能物流在现实中的应用

一家物流公司在每辆配送车辆上都安装了GPS定位系统,而且在每件货物的包装中嵌入RFID芯片,通过芯片,物流公司和客户都能从网络了解货物所处的位置和环境。同时在运输过程中物流公司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对货物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调配,实时全程监控货物,防止物流遗失、误送等,优化物流运输路线,缩短中间环节,减少运输时间。通过货物上的芯片,装载时自动收集货物信息,卸货检验后,用嵌有RFID的托盘,经过读取的通道,放置到具有读取设备的货架,物品信息就自动记入了信息系统,实现精确定位,缩短了物流作业时间,提高物流运营效率,最终减少物流成本。利用智能物流技术,结合有效的管理方式,这家物流公司在整个物流过程中,能够对货物状态实时掌控,对物流资源有效配置,从而提供高效而准确的物流服务。

通过上述物流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新技术使整个物流供应链更加透明化。通过智能物流,物流仓库的管理变得高效、准确,物流人力需求大大节约。在大型高等级物流仓库,甚至可以实现除了入口收验货人员,物流仓库内“无人”全自动化操作,仓库可仅安排计算机屏幕前的监控人员。

智能物流对供应链的影响

智能处理技术应用于企业内部决策,可通过对大量物流数据的分析,对物流客户的需求、商品库存、物流智能仿真等作出决策。实现物流管理自动化(获取数据、自动分类等等),物流作业高效便捷,改变中国物流仓储型企业“苦力”公司的形象。

智能物流可降低物流仓储成本。物流智能获取技术使物流从被动走向主动,实现物流过程中的主动获取信息,主动监控运输过程与货物,主动分析物流信息,使物流从源头开始被跟踪与管理,实现信息流快于实物流。

智能传递技术应用于物流企业内部,也可实现外部的物流数据传递功能。智能物流的发展趋势是实现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智能化,因此需要实现数据间的交换与传递。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响应时间,促使客户满意度增加,物流供应链环节整合更紧密。

智能技术在物流管理的优化、预测、决策支持、建模和仿真、全球化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物流企业的决策更加准确和科学。借智能物流的东风,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将上一个新台阶,同时也促进物流行业实现信息共享的局面。

社会发展推动智能物流进步

智能新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创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成为未来智能物流大发展的基础,极大地推动行业发展。智能物流的理念开阔了物流行业的视野,将快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方式引入行业中,它的发展推动着中国物流业的变革。

作为中国物流行业先行者的智能物流,站在行业的前沿,以敏锐的嗅觉,把握物流业的发展方向,通过物流信息平台的搭建,率先实现物流行业信息化,为物流行业领航掌舵,全面迎接智能物流时代的到来。

(作者为国际物流学会委员、中国物流与电子商务专家)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作者:王凌峰)

引用回复 16我顶
6F 2011/4/15 11:42:46 恋爱通告说:

苗圩指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5日】 【来源:规划司】


  2011年4月14日上午,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到中央党校作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专题报告。

  苗圩在报告中系统论述了当前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形势,认为未来的五年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根本改变,但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发展中的“两难”问题明显增多。从工业来看,发展环境和内在动力也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工业发展道路已难以为继,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苗圩强调,未来五年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转型就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智能制造转型、服务化转型、内需主导及消费驱动转型,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全面优化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促进工业结构的整体优化提升。工业转型升级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必须坚持在发展中求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

  “十二五”时期要按照以下六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坚持把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坚持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坚持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坚持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突出重点;坚持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坚持把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作为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苗圩指出,“十二五”时期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有以下七个方面: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加快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集约高效、清洁安全转变;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和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大的格局下,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

  苗圩强调,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健全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形成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是实现工业和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工作重心放在为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引导工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健全法律法规,完善产业政策功能。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建设。改善工业产品消费环境,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推进重点领域体制改革,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引用回复 20我顶
5F 2011/4/14 12:02:45 恋爱通告说: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2日】 【来源:经济日报】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这对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部署了新的任务。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基本点是对信息社会发展形势的清醒认识;着眼点是形成可持续发展和更加依靠信息资源发展的坚实基础、内生动力和新机制;着力点是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原则是坚持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迫需求为重点,坚持以信息产业发展为支撑,坚持应用创新和高水平发展,为转变发展方式做出重要贡献。”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徐愈说。

  构建信息基础设施

  我国向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演进的准备已经基本就绪,形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性能信息网络,电话用户数达到11.53亿,互联网网民数达到4.57亿,村通电话比例和乡镇能上网比例均已达到100%,3G网络已覆盖全国大部分城镇,TD-SCDMA大规模商用,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超过1.87亿,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

  目前,TD-SCDMA的后续演进技术TD-LTE增强型已入选国际4G标准,并加快了产业布局,北京、厦门等7个城市已建设TD-LTE规模试验网,预计到今年6月,试验网将覆盖5000万用户。“十二五”时期,我国将继续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设施建设,形成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国家干线传输网络;引导建设宽带无线城市,推进城市光纤入户,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以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为重点,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促进网络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

  推进各领域信息化

  过去5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各领域信息化全面推进,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十二五”时期,我国将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推动面向全社会的信用服务、网上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推动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和完善网络行政审批、信息公开、网上信访、电子监察和审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地理、人口、法人、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体系,强化信息资源的整合,规范采集和发布,加强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

  对此,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表示,“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二五”时期,在民生领域,我国将加强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以社保医疗信息化为例,未来5年年均投入增速将达30%;在电子政务领域,将推动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体系,预计未来5年电子政务市场投资额增速可达20%以上;在数字城市领域,为提高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未来5年我国“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城市交通、电网、供水、应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将显著加快。

  加强网络安全保障

  “‘十一五’时期,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徐愈表示,目前,国家统筹协调、部门分工合作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基本形成;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技术保障体系日益健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取得重要进展,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防护水平明显提升,互联网安全管理不断强化,法制和标准化建设稳步展开,网络空间执法力度大幅度提高。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完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制度;加快推进安全可控关键软硬件应用试点示范和推广,加强信息网络监测、管控能力建设,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点信息系统安全;推进信息安全保密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安全保密防护体系;加强互联网管理,确保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

引用回复内容:

SCM与ERP的结合 利己与利人的平衡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天津卓朗)
SCM与ERP互补,属于两个根本不同的范畴。它们的目的不同、涉及领域和对象不同、业务性质不同、过程不同,需要的解决方案结构和系统实施方法也尽有不同。尽管在实施ERP的过程中也要解决许多非常困难的问题,但基本还是企业内部的问题;而在实施SCM的过程中,除去相关企业内部问题需要解决之外,人们还会面临谁是供应链管理者、谁是供应链执行者、如何体现系统实施效果、谁是系统实际受益者、系统相关费用该谁负担及如何分担等一系列问题。
问题的核心在于ERP系统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特定企业的内部管理需求,而SCM系统需要解决的则是与特定生产供应和销售流通领域相关的一群企业的共性及个性化需求,满足上下游企业之间、物流服务委托和承包方之间的信息交共享与交流需求。因此,上SCM系统需要多种不同系统的搭配和协同,与上ERP系统相比问题要复杂得多。
现行企业系统解决方案和IT服务体系以及已经取得成功的商业模型基本都是为提供ERP类系统服务配套的;而服务于SCM系统构建需求的系统实施服务体系可以说尚未确立,以致客户无法规划构建SCM系统或在构建过程中选择了错误的解决方案和不合适的IT服务。
这是1989年就加盟IT公司的“非IT人士”曲立东的观点。尽管有1981年公派留日背景的曲立东并非IT科班出身,但他对IT业务的认识更像是一位“IT思想者”。没有IT技术的窠臼使他能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全局,也许最终能更能接近事物真实的一面。事实上,他执掌的上海菱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本来就是提供SCM解决方案的、不折不扣的IT服务公司。很显然,曲立东觉得很多流行的IT观点未必反映现实状况。
ERP系统与SCM系统的本质区别
“ERP是利己的,它优化的对象是实施企业的内部,实施范围涉及实施企业自身及部分周边单位;SCM则是利他的,它的理想是优化整个供应链的所有环节。SCM是规则制定者提出需求,与规则服从者一起实施的系统;SCM的目的在于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而ERP的目的在于解决做什么的问题;SCM的实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ERP的实施则更接近项目工程。”在曲立东看来,ERP和SCM甚至在思想立意上都是“对立”的,企业实施SCM和ERP的出发点和所应期待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ERP是资产性的系统,通常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资产体现,在销售管理费中进行摊销。原则上讲企业规模与ERP系统的花费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企业的经营规模足够大,那末企业通过实施ERP带来的效果足以支付实施ERP系统的成本,所以上ERP系统的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和实施服务提供商;而SCM是成本性系统,企业活动所覆盖的地域范围、业务复杂程度的提高和供应链长度的增加(跨国协作)导致SCM系统的实施维护成本也会随之大幅度增加,所以SCM的成本应当作为业务直接成本在企业损益表中体现。”
这多少有些“惊世骇俗”!在很多“IT人士”的观点中,今天的ERP早已是非常强调集成的系统,绝非只关心企业内部!在目前提供ERP的所有领先厂商中,几乎没有在系统功能上不包括供应链管理的。即便如此,曲立东也认为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尽管眼睛里看到的表象有些类似,但思考问题的整个理论体系相去甚远!
供应链中的角色和他们的系统需求
IT系统的功效在于支持业务流程,这些业务流程包括企业内部流程和企业间协作流程。大多数企业都是在其所属供应链中有其固有地位(Position)并且互相联系着的。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是您在整个供应链中是“规则制定者”还是“服从者”。
作为“规则制定者”同时需要ERP系统和SCM系统。通过ERP的实施,企业内部的业务和管理流程得以优化,信息得以实现一元化管理,形成了与“规则服从者”相比之下的交易优势。“规则制定者”通过这些优势制定规则和改变规则并通过各种形式迫使“规则服从者”遵循这些规则。SCM则是“规则制定者”“统治”供应链的工具。
SCM可以大致分为供应链计划管理系统、供应链信息和协作管理系统和供应链业务执行系统三个部分。
作为“规则制定者”需要的是计划管理系统,而计划管理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中有足够全面的信息作为支撑。
作为“规则服从者”在执行业务的过程中使用的应该是供应链执行系统,其所支持的业务流程重要的不是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求,而是符合“规则制定者”所制定的规则并可顺应其变化而应变。供应链执行系统与供应链信息和协作管理系统配合进行信息交往并形成有效的协作流程,这样才能保证供应链信息和协作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进行工作。众多中小企业(包括大型的流通、进出口贸易、物流和各种服务企业)都是“规则服从者”,它们需要的首先是符合顾客需求和业务流程要求的业务执行系统,而不是现在流行概念上的ERP系统。
在“规则制定者”还是“服从者”之间将来还会出现另一个角色,那就是“供应链管理者”或“供应链管理服务集成者”。这一角色通过供应链信息和协作管理系统进行供应链管理过为“规则制定者”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
在供应链中,作为“规则服从者”的企业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满足客户的需求做好“规则服从者”,二是成为供应链管理服务集成者,三是成为与规则制定者可以讨价还价的“局部规则制定者”。
毫无疑问,在曲立东的世界里,一切尽在“链”中!要么您是“规则制定者”,要么您是“规则制定者”的下游经销商或上游供应商,要么您是“规则制定者”的物流服务提供商,要么就是“规则制定者”供应链管理的“供应链管理服务集成者”。每家企业都处在供应链中的一环,无人能出其右,由此构成了整个价值链(VC)。
基于此,您才能准确回答出:您是否真的要上ERP系统?还是上SCM系统?在SCM中您需要的是供应链计划管理系统?还是供应链信息和协作管理系统?或者是供应链业务执行系统?
实现跨国供应链管理的需求和现实尴尬
曲立东的理论思想来源于他所经历的现实环境。频繁往来于日中之间的曲立东看多了国际巨头在世界编织的供应链网络,也深刻了解他们在全球布局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尴尬。
随着“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重视服务”、“市场变化不可预测”时代的来临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全球化不断深入,剩余库存和流通库存在企业资产和成本中所占据的比重愈来愈高。
作为“规则制定者”的国际巨头通过全球化运作、非核心业务外包和生产转移以及实施ERP,大大提高了企业内部的运作效率,但“零库存”的追求同时又将库存风险尽可能地推向了供应商、经销商或其他服务提供商。大量的库存信息其实并不掌握在“规则制定者”手中,而是分布在跨国供应链上国际贸易、物流、销售流通和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中。大量的业务外包和跨国协作同时造成了质量管理监控、流通追朔和企业管控上的一系列问题,美国的中国的玩具召回和日本的毒饺子事件就是例证。要解决这些问题,供应链上的信息可视化和企业间协作管理(SCM)势在必行。
国际上大中型企业的ERP系统实施已经基本完成(到了优化阶段),实施SCM,通过对海外事业的整合、改善供应链环节中相关企业间的协作流程和机制、实现库存共享(即通过供应链管理实现企业间优化),特别在资源价格上涨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的大环境下,实施SCM的企业未来有望获得巨大成效。但现实上国际巨头的SCM系统构建工作也只是刚刚开始并鲜有成功案例。
那么为什么SCM的构建举步艰难呢?曲立东认为问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传统的IT服务模式大大提高了企业应用IT的成本,使得实施SCM的成本居高不下,即使是非常大型的企业也望而却步;第二,作为众多“规则服从者”的企业支付不起也无法通过实施供应链实行系统获得效益;第三,许多企业没有清晰的定位并把ERP与SCM混为一谈,采用了错误的系统解决方案和选择了错误的IT服务商。
企业IT应用行业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应该算作传统行业,但是行业的高速成长和IT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人才的缺乏使得IT行业无暇反省自己,服务价格只升不降!请一个ERP顾问的费用有时会抵得上一个一般管理人员或近10个工人一年的工资。实施系统的对象如果是资产性系统(ERP),那么企业可以从系统实施的效果中收回投入;但如果实施的系统是成本性系统(SCM),那么投入的IT花费完全要反映到企业的成本中去,IT成本越高,企业竞争能力越弱。本来实施SCM是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为目的的,但结果是SCM的实施反而导致企业竞争能力的下降。这就是大多数企业(包括国际巨头)对实施SCM望而生畏的原因所在!
ERP提升的是企业内部的管理能力,SCM提升的是企业外部资源的“统治”能力。管理能力(ERP的效果)与所采用解决方案的质量(也可以近似为IT花费的总价)成正比,而统治能力(SCM)则与所采用解决方案的价格(在质量满足的前提下的单价)成反比。在前提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价格为王”,这就是曲立东通过多年实践所得出的结论。
连“规则制定者”都对SCM的实施价格望而生畏,那么作为“规则服从者”的企业就更无法承受昂贵的IT服务价格了。尽管许多IT企业针对中小企业提供价格相对低廉的ERP系统,也有许多诸如ASP或SaaS(软件即是服务)等基于服务概念的解决方案产生,但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规则服从者”业务流程不得不适应“规则制定者”所制定规则的被动性使得他们离不开IT服务,同时IT服务昂贵的价格又使得他们支付不起系统所要适应外部需求变化而产生的花费。
如果没有“规则服从者”是使用符合供应链管理需求的执行系统,则SCM的其他系统都会变成“空中楼阁”,变成“聋子”或“瞎子”,根本无法发挥预期的功效。
在曲立东的理想世界里,所有“规则服从型”企业都是SCM(供应链执行系统)的当然用户,但SCM的“利他属性”使得实施SCM的最大受益者实际上是“规则制定者”,因此,“规则制定者”应当承担起部分或绝大部分“规则服从者”企业上SCM执行系统的成本支出!
这是天方夜谭吗?“有这个可能性的!如果作为‘戴尔’的分销商愿意分享库存、销售等重要信息,让能够更优化它的排产和物流管理,‘戴尔’是非常有可能愿意多让出1%的利润给分销商。”曲立东信誓旦旦,坚信这种创新模式有实现的可能。
建立跨国供应链管理系统IT服务体系的必要条件
即便是有“规则制定者”为“规则服从者”企业的IT支出买单,也需要IT业者创出符合SCM系统构建需求规律的IT服务模式,达到大规模地降低IT服务综合成本的目的!
曲立东认为,构建这种新型的跨国供应链(G/SCM)服务模式必须具备以下一些条件:
第一,能大幅降低IT成本。从SCM系统的成本性而言,IT成本的削减是必须条件。只有大幅削减IT成本,才能改变目前SCM构建只属于特大型企业特权的现状,并逐步过渡到中型企业。
第二,人才和经验的积累。G/SCM是在物流服务功能之间、商流物流之间、国际间、企业相关部门之间的不同系统之间建立信息连贯的机制。G/SCM系统领域的人才培养,需要对现场业务的精通和高度理解,良好的沟通能力(业务知识、多语言对应能力)以及走遍世界的动力。要让人才积累经验,必须给人才提供积累经验的机会和舞台。要充分利用积累的经验,服务品质的管理流程和培训体系的确立是作为服务提供商的必备条件。要让人才为客户发挥作用,丰富的人才储备和相对的人才成本竞争力不可或缺。
第三,跨国对应能力(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尤其重要)。因系统使用企业分布于世界各地,作为服务提供商,要建立G/SCM机制,必须具备跨国业务对应能力。目前,客户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位于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生产、销售、贸易、物流网点的系统化对应。除系统导入外,作为服务提供商,还必须具备立于全球化视角的系统维护和运用能力。
第四,与SCM需求相配套的系统架构、实施方法和解决方案体系。现有的为ERP系统构建而开发的解决方案,其出发点、利用形态以及技术架构等均与SCM的需求相去甚远。因此需要有新型的SCM解决方案,针对SCM的本质并实现有效对应,新型的系统实施和服务管理方法以及技术架构也是必要条件。

引用回复 27我顶
4F 2011/4/13 15:56:05 西岳妙妙说:

在当今颇具挑战性的市场中,资产密集型企业需要有效地管理设备维护、资本项目(在建工程)、备品备件库存、采购以及法规遵从,以此帮助企业提高盈利水平。Xicore EAM逐步替代ERP系统,此软件可为企业提供所有预防性、紧急设备维护工作的计划和管理工具,帮助优化设备性能和企业内部资产使用,提高质量和产量,并确保更加按时的、高品质的交货;还能大幅降低由存货、劳动力、备件以及外部服务支出引起的直接或间接成本。
Xicore EAM套件由三个产品组成,分别是:项目控制管理、工厂维护、 非生产性(MRO)库存及采购。Xicore EAM 软件将项目控制管理、工厂维护、MRO 库存与采购集为一体,支持工厂更流畅地运行,并使设备始终以最低成本运转。已成功帮助客户的维护成本降低了25%之多,通过Xicore EAM提供的信息,能够使各企业将自己的资产管理功能重新定位为一种可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战略优势。
如今在中国,电力、煤力等密集型的企业都纷纷选用了Xicore的EAM平台和服务,以帮助降低他们的维护成本,同时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引用回复 23我顶
3F 2011/4/13 11:43:25 恋爱通告说:

SCM与ERP的结合 利己与利人的平衡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天津卓朗)
SCM与ERP互补,属于两个根本不同的范畴。它们的目的不同、涉及领域和对象不同、业务性质不同、过程不同,需要的解决方案结构和系统实施方法也尽有不同。尽管在实施ERP的过程中也要解决许多非常困难的问题,但基本还是企业内部的问题;而在实施SCM的过程中,除去相关企业内部问题需要解决之外,人们还会面临谁是供应链管理者、谁是供应链执行者、如何体现系统实施效果、谁是系统实际受益者、系统相关费用该谁负担及如何分担等一系列问题。
问题的核心在于ERP系统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特定企业的内部管理需求,而SCM系统需要解决的则是与特定生产供应和销售流通领域相关的一群企业的共性及个性化需求,满足上下游企业之间、物流服务委托和承包方之间的信息交共享与交流需求。因此,上SCM系统需要多种不同系统的搭配和协同,与上ERP系统相比问题要复杂得多。
现行企业系统解决方案和IT服务体系以及已经取得成功的商业模型基本都是为提供ERP类系统服务配套的;而服务于SCM系统构建需求的系统实施服务体系可以说尚未确立,以致客户无法规划构建SCM系统或在构建过程中选择了错误的解决方案和不合适的IT服务。
这是1989年就加盟IT公司的“非IT人士”曲立东的观点。尽管有1981年公派留日背景的曲立东并非IT科班出身,但他对IT业务的认识更像是一位“IT思想者”。没有IT技术的窠臼使他能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全局,也许最终能更能接近事物真实的一面。事实上,他执掌的上海菱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本来就是提供SCM解决方案的、不折不扣的IT服务公司。很显然,曲立东觉得很多流行的IT观点未必反映现实状况。
ERP系统与SCM系统的本质区别
“ERP是利己的,它优化的对象是实施企业的内部,实施范围涉及实施企业自身及部分周边单位;SCM则是利他的,它的理想是优化整个供应链的所有环节。SCM是规则制定者提出需求,与规则服从者一起实施的系统;SCM的目的在于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而ERP的目的在于解决做什么的问题;SCM的实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ERP的实施则更接近项目工程。”在曲立东看来,ERP和SCM甚至在思想立意上都是“对立”的,企业实施SCM和ERP的出发点和所应期待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ERP是资产性的系统,通常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资产体现,在销售管理费中进行摊销。原则上讲企业规模与ERP系统的花费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企业的经营规模足够大,那末企业通过实施ERP带来的效果足以支付实施ERP系统的成本,所以上ERP系统的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和实施服务提供商;而SCM是成本性系统,企业活动所覆盖的地域范围、业务复杂程度的提高和供应链长度的增加(跨国协作)导致SCM系统的实施维护成本也会随之大幅度增加,所以SCM的成本应当作为业务直接成本在企业损益表中体现。”
这多少有些“惊世骇俗”!在很多“IT人士”的观点中,今天的ERP早已是非常强调集成的系统,绝非只关心企业内部!在目前提供ERP的所有领先厂商中,几乎没有在系统功能上不包括供应链管理的。即便如此,曲立东也认为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尽管眼睛里看到的表象有些类似,但思考问题的整个理论体系相去甚远!
供应链中的角色和他们的系统需求
IT系统的功效在于支持业务流程,这些业务流程包括企业内部流程和企业间协作流程。大多数企业都是在其所属供应链中有其固有地位(Position)并且互相联系着的。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是您在整个供应链中是“规则制定者”还是“服从者”。
作为“规则制定者”同时需要ERP系统和SCM系统。通过ERP的实施,企业内部的业务和管理流程得以优化,信息得以实现一元化管理,形成了与“规则服从者”相比之下的交易优势。“规则制定者”通过这些优势制定规则和改变规则并通过各种形式迫使“规则服从者”遵循这些规则。SCM则是“规则制定者”“统治”供应链的工具。
SCM可以大致分为供应链计划管理系统、供应链信息和协作管理系统和供应链业务执行系统三个部分。
作为“规则制定者”需要的是计划管理系统,而计划管理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中有足够全面的信息作为支撑。
作为“规则服从者”在执行业务的过程中使用的应该是供应链执行系统,其所支持的业务流程重要的不是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求,而是符合“规则制定者”所制定的规则并可顺应其变化而应变。供应链执行系统与供应链信息和协作管理系统配合进行信息交往并形成有效的协作流程,这样才能保证供应链信息和协作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进行工作。众多中小企业(包括大型的流通、进出口贸易、物流和各种服务企业)都是“规则服从者”,它们需要的首先是符合顾客需求和业务流程要求的业务执行系统,而不是现在流行概念上的ERP系统。
在“规则制定者”还是“服从者”之间将来还会出现另一个角色,那就是“供应链管理者”或“供应链管理服务集成者”。这一角色通过供应链信息和协作管理系统进行供应链管理过为“规则制定者”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
在供应链中,作为“规则服从者”的企业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满足客户的需求做好“规则服从者”,二是成为供应链管理服务集成者,三是成为与规则制定者可以讨价还价的“局部规则制定者”。
毫无疑问,在曲立东的世界里,一切尽在“链”中!要么您是“规则制定者”,要么您是“规则制定者”的下游经销商或上游供应商,要么您是“规则制定者”的物流服务提供商,要么就是“规则制定者”供应链管理的“供应链管理服务集成者”。每家企业都处在供应链中的一环,无人能出其右,由此构成了整个价值链(VC)。
基于此,您才能准确回答出:您是否真的要上ERP系统?还是上SCM系统?在SCM中您需要的是供应链计划管理系统?还是供应链信息和协作管理系统?或者是供应链业务执行系统?
实现跨国供应链管理的需求和现实尴尬
曲立东的理论思想来源于他所经历的现实环境。频繁往来于日中之间的曲立东看多了国际巨头在世界编织的供应链网络,也深刻了解他们在全球布局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尴尬。
随着“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重视服务”、“市场变化不可预测”时代的来临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全球化不断深入,剩余库存和流通库存在企业资产和成本中所占据的比重愈来愈高。
作为“规则制定者”的国际巨头通过全球化运作、非核心业务外包和生产转移以及实施ERP,大大提高了企业内部的运作效率,但“零库存”的追求同时又将库存风险尽可能地推向了供应商、经销商或其他服务提供商。大量的库存信息其实并不掌握在“规则制定者”手中,而是分布在跨国供应链上国际贸易、物流、销售流通和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中。大量的业务外包和跨国协作同时造成了质量管理监控、流通追朔和企业管控上的一系列问题,美国的中国的玩具召回和日本的毒饺子事件就是例证。要解决这些问题,供应链上的信息可视化和企业间协作管理(SCM)势在必行。
国际上大中型企业的ERP系统实施已经基本完成(到了优化阶段),实施SCM,通过对海外事业的整合、改善供应链环节中相关企业间的协作流程和机制、实现库存共享(即通过供应链管理实现企业间优化),特别在资源价格上涨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的大环境下,实施SCM的企业未来有望获得巨大成效。但现实上国际巨头的SCM系统构建工作也只是刚刚开始并鲜有成功案例。
那么为什么SCM的构建举步艰难呢?曲立东认为问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传统的IT服务模式大大提高了企业应用IT的成本,使得实施SCM的成本居高不下,即使是非常大型的企业也望而却步;第二,作为众多“规则服从者”的企业支付不起也无法通过实施供应链实行系统获得效益;第三,许多企业没有清晰的定位并把ERP与SCM混为一谈,采用了错误的系统解决方案和选择了错误的IT服务商。
企业IT应用行业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应该算作传统行业,但是行业的高速成长和IT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人才的缺乏使得IT行业无暇反省自己,服务价格只升不降!请一个ERP顾问的费用有时会抵得上一个一般管理人员或近10个工人一年的工资。实施系统的对象如果是资产性系统(ERP),那么企业可以从系统实施的效果中收回投入;但如果实施的系统是成本性系统(SCM),那么投入的IT花费完全要反映到企业的成本中去,IT成本越高,企业竞争能力越弱。本来实施SCM是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为目的的,但结果是SCM的实施反而导致企业竞争能力的下降。这就是大多数企业(包括国际巨头)对实施SCM望而生畏的原因所在!
ERP提升的是企业内部的管理能力,SCM提升的是企业外部资源的“统治”能力。管理能力(ERP的效果)与所采用解决方案的质量(也可以近似为IT花费的总价)成正比,而统治能力(SCM)则与所采用解决方案的价格(在质量满足的前提下的单价)成反比。在前提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价格为王”,这就是曲立东通过多年实践所得出的结论。
连“规则制定者”都对SCM的实施价格望而生畏,那么作为“规则服从者”的企业就更无法承受昂贵的IT服务价格了。尽管许多IT企业针对中小企业提供价格相对低廉的ERP系统,也有许多诸如ASP或SaaS(软件即是服务)等基于服务概念的解决方案产生,但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规则服从者”业务流程不得不适应“规则制定者”所制定规则的被动性使得他们离不开IT服务,同时IT服务昂贵的价格又使得他们支付不起系统所要适应外部需求变化而产生的花费。
如果没有“规则服从者”是使用符合供应链管理需求的执行系统,则SCM的其他系统都会变成“空中楼阁”,变成“聋子”或“瞎子”,根本无法发挥预期的功效。
在曲立东的理想世界里,所有“规则服从型”企业都是SCM(供应链执行系统)的当然用户,但SCM的“利他属性”使得实施SCM的最大受益者实际上是“规则制定者”,因此,“规则制定者”应当承担起部分或绝大部分“规则服从者”企业上SCM执行系统的成本支出!
这是天方夜谭吗?“有这个可能性的!如果作为‘戴尔’的分销商愿意分享库存、销售等重要信息,让能够更优化它的排产和物流管理,‘戴尔’是非常有可能愿意多让出1%的利润给分销商。”曲立东信誓旦旦,坚信这种创新模式有实现的可能。
建立跨国供应链管理系统IT服务体系的必要条件
即便是有“规则制定者”为“规则服从者”企业的IT支出买单,也需要IT业者创出符合SCM系统构建需求规律的IT服务模式,达到大规模地降低IT服务综合成本的目的!
曲立东认为,构建这种新型的跨国供应链(G/SCM)服务模式必须具备以下一些条件:
第一,能大幅降低IT成本。从SCM系统的成本性而言,IT成本的削减是必须条件。只有大幅削减IT成本,才能改变目前SCM构建只属于特大型企业特权的现状,并逐步过渡到中型企业。
第二,人才和经验的积累。G/SCM是在物流服务功能之间、商流物流之间、国际间、企业相关部门之间的不同系统之间建立信息连贯的机制。G/SCM系统领域的人才培养,需要对现场业务的精通和高度理解,良好的沟通能力(业务知识、多语言对应能力)以及走遍世界的动力。要让人才积累经验,必须给人才提供积累经验的机会和舞台。要充分利用积累的经验,服务品质的管理流程和培训体系的确立是作为服务提供商的必备条件。要让人才为客户发挥作用,丰富的人才储备和相对的人才成本竞争力不可或缺。
第三,跨国对应能力(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尤其重要)。因系统使用企业分布于世界各地,作为服务提供商,要建立G/SCM机制,必须具备跨国业务对应能力。目前,客户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位于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生产、销售、贸易、物流网点的系统化对应。除系统导入外,作为服务提供商,还必须具备立于全球化视角的系统维护和运用能力。
第四,与SCM需求相配套的系统架构、实施方法和解决方案体系。现有的为ERP系统构建而开发的解决方案,其出发点、利用形态以及技术架构等均与SCM的需求相去甚远。因此需要有新型的SCM解决方案,针对SCM的本质并实现有效对应,新型的系统实施和服务管理方法以及技术架构也是必要条件。

引用回复 21我顶
2F 2011/4/12 11:48:26 恋爱通告说:

我国加紧打造云计算国家队 扶持政策出台在即

2011年4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核心提示: 领导曾明确表示,“云计算顺应了当前全球范围内整合计算资源和服务能力的需求,是当前国际信息技术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记者日前从权威渠道获悉,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多部委共同参与的《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已进入起草阶段,其中,云计算产业将被明确为未来高技术服务业的主角。同时,工信部目前正对云计算龙头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摸底,为下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全方位、多角度地支持这些企业做大做强打好基础。
云计算在应用方面也取得明显进展。11日,作为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城市的上海落地了一批云计算项目。业内人士指出,未来一段时间,随着多项扶持政策的陆续出台,云计算近万亿元的市场空间将徐徐开启。
将引导组建云计算“国家队”
高技术服务业,即围绕高新技术创新及其应用并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的产业。一位参与了《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起草的人士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目前各部门对抓紧起草《指导意见》已经达成共识。”其中,云计算产业将被明确为未来高技术服务业的主角。
通俗地讲,云计算就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在远程的数据中心里,成千上万台电脑和服务器连接成一片电脑云,用户可以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体验每秒超过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
实验表明,采用云计算能使每台服务器的平均利用率从7%提高到68%-80%;部署时间从小时级降低到分钟级;服务器重建和应用加载时间从20-40小时降低到15-30分钟;数据中心总运营成本节约30%以上。
在工信部举行的某内部会议上,主管司局的领导曾明确表示,“云计算顺应了当前全球范围内整合计算资源和服务能力的需求,是当前国际信息技术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记者了解到,正在起草的《指导意见》将提出,大力发展云计算模式的平台运营和应用服务,促进已在内部应用云计算技术的企业进一步对外开展相关服务,推动有条件的制造企业通过云计算模式向服务转型。
《指导意见》还将明确,选择部分城市作为云计算试验城市,组织国内骨干企业开展云计算服务。这意味着继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之后,多个政企合作的云计算应用项目有望在今年落地,国内云计算产业的万亿市场空间将徐徐开启。
此外,鉴于国内企业与国际IT龙头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工信部今年将对国内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进行摸底,以与世界级企业同台竞技为目标,准确定位,找出差距,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目前,相关工作已经启动。
记者还了解到,今后,相关部门将引导组建云计算“国家队”,综合运用政策、规划、标准、资金、项目和行业管理等手段措施,全方位、多角度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为全社会提供云计算服务。目前,华东电脑、东软集团、浪潮信息等行业龙头已深入参与到各云计算示范项目中,有望在2011云计算落地之年抢先一步抢占市场空间。
上海率先落实多个示范项目
去年10月,工信部圈定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5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由于缺乏有价值、呈规模的实际应用,因此各地云计算发展面临共同的问题。
在昨日举行的2011云海论坛上,上海的多个云计算示范项目率先落地,突破了云计算应用的难题。其中,华东电脑、普华基础软件、中标软件、东方通泰、世纪互联等一批企业发布了云计算解决方案与公共服务平台,闸北健康云、青浦区和长宁区电子政务云等一批典型云计算项目正式签约,与东软集团、浪潮软件、万达信息、华为等一批软件和电子信息企业共同合作,推进云计算示范应用。

引用回复 22我顶
1F 2011/4/11 14:31:33 恋爱通告说: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三个着力点
2011年4月11日 来源:人民邮电报 (天津卓朗)

核心提示: 目前我国已经有上百个城市推出“智慧城市”发展思路或建设方案。狭义的“智慧城市”定位在物联网、传感网的技术、产业和城市各领域应用。
  最近,国内智慧城市建设风起云涌,上百个城市提出了建设方案或建设项目。智慧城市是信息化与城市化、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必然产物。建设智慧城市,应着力于实现支撑城市经济社会运行的关键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加强战略性网络和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增强城市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建设水平,实现城市运行、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新跃升。建设智慧城市,应着力于让居民享受高新科技带来的丰富物质成果和深刻改变的生活方式,促进先进文化传播,加速先进知识和技能学习,推动数字化、低碳生活方式普及。建设智慧城市,还应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释放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潜能,催生以创新驱动的基于数据和知识的新工艺、新服务、新产业和新市场,促进新兴产业加速重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城市经济发展转变和城市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智慧城市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深度开发和广泛应用所确立的新型城市发展战略,具备以下五方面核心特征:第一,通过全面感知推动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一体化,促进城市安全和高效运转;第二,通过多系统整合互通实现管理和服务的精确性和人性化,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第三,通过无处不在的智能手段实时参与互动,丰富城市幸福生活体验;第四,通过知识创新和应用促进经济发展高端化,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第五,通过构建高质量的居民终身学习、人才聚集和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提升居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城市持续繁荣发展提供不竭的智力资源。
  知识经济成为
  城市智慧发展的核心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经济增长转向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愈发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罗默认为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而卢卡斯将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归结于人力资本,并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这些研究使人们对于知识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发表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完整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报告认为,未来人类的发展将更加倚重知识和智能,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将日益成为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与通信技术将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人力的素质和技能将成为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知识经济将取代工业经济成为时代的主流。知识经济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并促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最终形成以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都开始更多关注城市内部资源的挖掘、整合和有效配置,以此增加城市知识经济的含量,激活城市的创新能力,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
  城市智慧新的发展方式
  目前,处于知识经济发展中心地位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正在加速普及,全球信息化发展正步入加速深化、深度集成、融合转型的新阶段。新一轮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是对发展方式的全球性反思,是在气候变化、低碳、绿色等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基础上进行的,其本质是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必须成为新的发展方式的重要内涵,成为一种广义的、动态的、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向宽带、泛在和融合方向加速演进,光纤宽带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的创新发展构建出无所不在的城市网络环境。物联网产业化和研发应用加速推进,加快其对物联世界的实时控制和精准管理的实现,其支撑经济运行和承载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和拓展。信息化正在改变人类的时空概念和生活体验,通过智能信息装备和整合高效、互联互通、无所不在的网络,教育、医疗、社会管理和服务、娱乐、社交等等生活的必需,实现从以“事”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从单向扩散向参与互动的方向转变,更大范围、更加智能、更好体验的新的生活方式让人们触手可及。信息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全球制造等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个性化制造和规模化协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加速推动产业升级和全球资源优化配置。同时,数字内容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应用催生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实现信息技术与认知智能、生物、纳米等新技术群体集聚,协调进化,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加速重构城市现代产业体系。
  智慧城市
  发展模式跃然而出
  如果说2009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在全球和中国引起广泛关注,那么2010年的“智慧城市”则成为引领中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目前我国已经有上百个城市推出“智慧城市”发展思路或建设方案。狭义的“智慧城市”定位在物联网、传感网的技术、产业和城市各领域应用。多数城市在此基础上,在智慧产业、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技术、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等各方面,或有选择性地突出重点,或组合多个领域综合推进;或引导新领域发展,或强化既有优势地位。“智慧城市”已经成为近两年引领未来中国城市发展新的制高点,呈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于智慧城市发展国际上已有一些先例。如新加坡2006年开始启动“智慧国2015计划”,我国台湾省规划在2009年~2016年推动“智慧台湾”,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自2007年开始实施交通拥塞收费系统,欧盟从2010年9月开始试点智慧城市项目SmartSantande。
  尽管如此,从全球来看智慧城市应当说还是一个崭新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定义或模式。学术界如欧洲的一些大学研究认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点应强调把对人和社会资本、交通和信息通信设施的投入作为支撑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实现高质量、生态和谐的幸福生活。其建立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完善,涵盖了智慧经济、智慧人、智慧治理、智慧移动、智慧环境和智慧生活。该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智慧理解是全方位、系统性的,涵盖经济、社会、基础设施、政府治理、人力资源及自然生态等,重点强调城市创新能力的建设、创新环境的打造,以及自然生态和谐。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规划设计所

引用回复 16我顶
(共 8 条) 上一页 1 下一页

声明:在本网的文章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均为网友言论,不代表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观点。

发表评论

看不清,换一个

×
畅享IT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