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高校信息化成本与效益对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成本与效益分析,一般出于两个目的,一是对已经完成的投入所得到的效益进行测评,找出进一步提高效益或进一步追加投入的方向,使效益最大化;二是对于信息化规划项目,模拟分析不同方案的投入产出比,以便筛选最佳方案。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最早从建设学生计算机房开始,主要是满足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和课程上机实验需要。到1998年左右,高校开始建设校园网,将已有学生机房和教师使用的计算机接入Internet,从这时开始,高校信息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先后经历了从教师计算机的配备,普通教室到多媒体教室的改建,学生寝室网络接入,数字图书馆,一卡通系统,到数字化校园建设等一系列过程。由于各个高校管理体制不同,这些投入都来源于不同部门的支出,所以各高校在统计信息化投入时统计口径不尽相同。然而,即便如此,投入仍在千万元以上,少数高校甚至已经过亿,而且随着国家教育投入的大幅增长,信息化投入也在不断持续增长。 虽然高校信息化投入了大量财力、人力,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总是与师生的期望值有相当距离。这一点从高校教育教学中暴露的很多问题中可见一斑。诸多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课堂多媒体教学持否定态度,这说明多媒体教室的大笔投入并没有产生好的效益;以精品课程为代表的高校网络课程建设轰轰烈烈,但点击量和师生交互情况都不是很好;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不少学校的不同院系、本科生、研究生、网络教育、继续教育使用不同的系统,重复投入,功能雷同,增加了维护的工作量,教师也要重复建设课件,应用效果却不佳。高校师生对于高校信息化应用效果的此类质疑声不绝于耳。如何才能让信息化成果真正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提高高校信息化的教育效益,值得我们思考和反思。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高校信息化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从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为主,转变到围绕应用和服务进行建设。在信息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开展深入的成本与效益分析至关重要,借助成本与效益分析,发现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寻找问题的来源,能够为高校信息化的进一步投入确定方向,保证高校信息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分析的层次 对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成本与效益分析,一般出于两个目的:一是测评已经完成的投入所得到的效益,以便于找出进一步提高效益或进一步追加投入的方向,使其效益最大化;二是对于信息化规划项目,模拟分析不同方案的投入产出比,以便于筛选出最佳的方案。 基础教育信息化投入都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如电教馆或教育装备站来规划和实施。与基础教育不同,高校信息化投入一般由高校自主决策和规划,经费来源也更为多样。根据项目资金的不同,相关部门及学校内部都建立了相应的管控程序来保障投入的效益,如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等。除了程序保障,我们更需要对信息化的成本和效益进行更加具体和量化的分析,以取得投入的价值最大化。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层次可考虑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针对经费投入的主体和最终的应用模式来进行,可分为三个层次。 责编:李代丽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