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只麻烦的拦路虎

来源:《攻略——破解企业培训的12大难题》  作者:莫皓
2010/8/24 15:58:26
中小企业模仿和移植最佳实践却普遍失效的原因何在?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生存的环境,相比较国外的财富500大公司和一些著名企业,我们必须注意到我们的生存环境与企业现实和它们有着6个方面的显著差异

本文关键字: 企业培训 好书推荐

中小企业模仿和移植最佳实践却普遍失效的原因何在?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生存的环境,相比较国外的财富500大公司和一些著名企业,我们必须注意到我们的生存环境与企业现实和它们有着6个方面的显著差异,让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其中的原因:

1国家战略的差异。

我们的国家战略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廉价劳动力、低成本和低价格为主的竞争模式,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方式以价格战或变相价格战为主的态势异常激烈。我们可以从生产制造、外贸加工等诸多行业的利润率大多只有3%~5%,难以超过7%的现状,和我国市场诸多次价格大战的历史中找到太多的实证。

勤劳虽然是传统的美德,但如果只能依赖勤劳,无疑也是一种悲哀。

我们很多的企业在这样的国家整体战略下,也是基本以此为前提构建自己的竞争模式,虽然近几年政府一直致力于透过种种宏观调控手段力求改变与转型,企业也力图改变这种生存的态势,但这个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我们的起步除了汗珠子摔成八瓣的勤劳,似乎没有其他的选择。

这样的战略模式下,成本控制是企业运营的核心关键,如果企业在培训上的投入方式不当,起不到支持组织整体目标与运营的作用,就会造成收效甚微或回收周期很长的结果,再漂亮的话也不能掩盖这其实就是一种成本,是对企业竞争力的削弱。

2国家职能的缺失。

相比较德国和日本的职业训练体系是由国家系统性地规划和实施,而我们在这个部分的国家职能是部分缺失的(至少我这么认为),这直接导致了这部分的培训投入必须由企业来承担,而被培训人在接受培训后由于其能力的提升而导致的产能提升的结果,或者说这部分的收益,却未必可以全部或部分地由投入方来获得。

高人员流动率和这样的博弈态势,导致了我们的企业普遍采取人力资源吸引战略,即宁愿支付高一点的工资来招一个或挖一个熟手来工作,也不愿以较低的工资慢慢培养员工,这又进一步导致了企业不愿意主动投入培训资源,可是始终依赖输血的企业终归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样的博弈和循环的苦果其实最终还是需要企业与员工一起吞下。

除非某种培训是受训员工离开组织后到其他组织就无法使用的,否则企业在其身上的投资就会存在风险,但我们又找得到多少这样的培训项目呢?

3整体资源的差异。

财富500大公司在其产业领域普遍处于相对或绝对领先地位,这意味着他们能获得相对高的利润率,同时,这些企业拥有的公司品牌等无形资产也会对员工产生不小的吸引力,加上其多年来积累的企业文化和相对稳定和完善的企业运营体系及抗风险能力,这些资源优势都是我们绝大多数疲于应付白热化的竞争与危机处理的企业难以比拟的,这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训中诸多职能的贯彻到位,进而造成整个体系难以发挥其作用。

我倒不是怀疑传说中的IBM在培训上的投入和产出比例高得离谱,但我们又有几个企业拥有像IBM那样的整体资源,那么低的主动离职率?

4企业规模差异。

财富500大公司由于其规模庞大,培训项目的成本均摊下来比小企业要低得多,而且,常规上一个企业总人数与人力资源部门的人数之比为1∶60~1∶80,如果人力资源的职能必须先配置劳资、考核、招募等职能人员,再加上一个主管,人力资源部门的规模至少要达到5个人才会有专人负责培训工作,也就是说,企业规模至少要达到300人以上(技术、研发集中型企业或许可以少一些,但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或许需要更多),设置培训专员的职位才成为企业划得来的选择。

按照常规的计算模式,我们有多少企业的正式雇员超过了300人呢?

5历史经验与文化差异。

财富500大公司在如何开展员工培训上累积了很多基于自己企业的经验与方式方法,这些方式和方法完全基于其企业的各种成功要素组合,比如IBM采取教育(考试)的方式,Nokia采取学习(自由)的方式,看上去无一定之规,其实和企业的行业特性尤其是其长期战略、发展阶段、人员特点、企业文化和制度体系等密切关联。

同时这些企业也有足够的实力与世界著名的院校和研究机构达成合作关系,也形成了系统性地开展培训项目的文化氛围,这些都是我们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短期内无法模仿的。

如IBM公司规定,员工参加培训后要接受考试,如果不及格可以补考1次,补考还不及格就要开除,我们又多少的企业可以模仿?

6员工整体素质差异。

这可是个敏感又得罪人的说法,但我们不能回避的事实是,我们大多数企业员工整体的(我说的可是整体)素质层面和这些财富500大公司确实存在一定的距离,而培训部门本身的专业度及在企业的政治地位等因素,和财富500大公司的差距更是悬殊。这不是在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是实事求是面对现实的态度,如果您有兴趣,可以查阅一下每年世界巨头们如何用各种手段,包括公司品牌、薪资福利、培育体系等,将中国教育体系多年投入所造就的精英们纳入麾下。

为了少惹他人不悦,关于这点我就写这么多吧。

希望对这六个差异的归纳和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解析著名公司的策略和方法以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另一个需要强调的是,财富500大公司的一些具体操作也并非如我们诸多媒体和资料吹捧和宣传,我虽然没有证据但深度怀疑有些公司有意无意地将一些问题复杂化,但结果无疑都是将拖延我们企业的成长速度,阻碍我们企业的成长能力。

例如,在培训效果评估方法上,几乎所有的机构都在宣传和介绍“柯氏四级评估体系”,仿佛没有开展四级评估的企业就是培训工作做得不成功的企业,所有的企业都要致力于导入这样的评估方式。哪有这样的道理?

共3页: 上一页1 [2] [3]
责编:刘沙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