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的崛起!当中国手握全球制造基地转移的“接力棒”时,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踏步发展。这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 制造基地转移的“接力棒” 纵观全球经济的发展不难看出,全球制造基地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经历了五次大的变迁。每次变迁都给世界经济和所在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五次变迁分别是: 第一, 1800年代后期,美国的工业革命加速了全球低成本制造基地从欧洲向美国转移; 第二, 1950年代和60年代,战后的日本把自己重建成一个低成本制造基地; 第三, 1970年代后期和1980年代,日本逐渐成为一个全球重量级的发达国家,与其相邻的韩国转而成为低成本制造中心; 第四, 1980年代后期,低成本制造基地向快速发展的东南亚国家和台湾转移; 第五, 1990年代至今,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巨大的市场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制造基地。 全球制造基地的五次变迁
当中国手握全球制造基地转移的“接力棒”时,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踏步发展。无论是已经走过的“十五”时期,还是正在经历的“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都足以说明制造基地转移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作为制造业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装备制造业也在这一阶段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不仅如此,能够在全球各国的激烈竞争中占有重要一席,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绝对的低成本和相对的高效率这两项可以依赖的独特禀赋。凭借此两项优势,中国装备制造业将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全球装备制造的基地,并且依托于这个基地实现全方位的发展。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成本比较 汽车工业,以小见大 在装备制造业转移的大环境下,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汽车工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果仅仅从市场层面上分析,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国内几大整车厂商每年持续增长的产销量以及层出不穷的新款车型。似乎汽车工业的发展,就是这几家厂商的功劳。殊不知,这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 当视角转向汽车工业的内部,我们不难发现,每一辆汽车都是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而这些零部件中的大多数都已经实现了国产化。在这背后,是一家家拥有充足产能、先进技术的零部件厂商。在这一家家零部件厂商的背后,则是我们的机床制造、机械制造等企业。一个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串起了整个的中国汽车工业。可以说,中国汽车工业的腾飞应该归功于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没有这些基础制造工业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 其实,汽车工业仅仅是装备制造业众多应用领域的一个镜头而已。在其他领域,全球装备制造业的转移以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成长,给中国其他的工业行业同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国民族产业之一的汽车工业,以其产业链条长、行业涉及广等特点,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面镜子。汽车工业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无疑都反映了装备制造业转移所带来的巨大帮助。可以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的不仅仅是产销量的提高,更多的则是带给中国汽车工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是装备制造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 竞争力提升一:自主实践的成长 中国汽车工业与国外汽车厂商的合资,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启动了。但是,在最开始的十几年时间里,我们的企业大多都是在帮助国外厂商组装进口的零部件,出让了市场却没有换来任何有意义的价值。 随着全球装备制造业的转移,国外与汽车相关产业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给中国企业开展自主实践提供了广阔的机会。一方面,中国本土整车厂商终于有机会可以直接在国内采购合资企业生产的高质量的零部件。有了强大的配套体系的支撑,中国民族汽车厂商才有了在市场上说话的底气。另一方面,国外企业的进入,必然要寻找中国的合作伙伴。这也把中国的零部件厂商推到了全球市场的舞台。通过自身不断的实践,满足更高的要求,国内的零部件企业正在逐步进入全球采购体系。不仅如此,全球装备制造业的转移往往是一条产业链先后进入。中国自身的制造产业链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优化。本土的上下游企业为了与外资企业竞争,往往绑在一起提高自身水平,在不断的实践中快速成长。 可以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成长首先来自于全球转移带来的机会。有了这样的机会,本土企业才可以利用这样的平台进行实践。毕竟,装备制造业不像高科技企业,它是需要在多年经验积累上逐步提高的。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本土的装备制造企业开始了他们的成长之路。当然,来自于国外企业的市场压力和挑战,也给中国本土的装备制造企业带来了更为强大的动力。 竞争力提升二:技术资源的整合 与欧美国家甚至是近邻日韩的发展道路不同,中国当今所处的环境下,全球汽车工业的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从F1比赛中各国厂商在顶级技术上的比拼就可见一斑。而且,不仅仅是汽车厂商本身拥有着较高的技术水平,市场上还涌现出一批具有专业技术、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的公司。这些技术型企业的诞生,意味着全球汽车工业在制造环节转移的过程中,研发环节却在发达国家中达到了普遍的高水平化。这也意味着,汽车工业价值中获利最高的环节被牢牢抓在了这些发达国家的手中。仅仅依靠赚取低廉的制造费用,中国汽车工业很难在世界汽车的舞台上有所建树。 面对现在的市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在发生新的转变。中国大多数汽车厂商都从早期单纯依靠低成本、低价格、低质量“三低”特点在市场中竞争,逐步踏上高品质的道路。这个过程中,中国汽车厂商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将全球现有的技术资源为我所用。无论是奇瑞的共同开发模式,还是长安在意大利成立的研发中心,又或是上汽集团收购双龙和罗孚这样的大手笔,中国汽车厂商都在尝试着去整合世界上先进的技术资源。这一趋势充分说明,中国汽车工业正在逐步摆脱单纯低成本带来的束缚,从汽车制造大国向汽车制造强国靠拢。 在整车厂商之外,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其他厂商以及相关的其他装备制造企业,也都纷纷着手于技术层面的追赶。立足于我们广阔的市场,保持我们低成本的优势,在技术方面的提升将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成长过程中的一大重点。 竞争力提升三:踏上国际化之路 伴随着自主实践的增加,以及对技术的整合、消化和吸收,中国汽车工业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平台。对于中国汽车工业而言,一个热门的词语便是“国际化”。部分零部件厂商凭借低成本优势已经在国际市场上打拼了多年。近年来,奇瑞、吉利等乘用车厂商,宇通、金龙等商用车厂商,也大踏步地踏上了他们的国际化旅程。 值得欣慰的是,如今中国汽车工业国际化的发展,已经显示出两个方面的明显变化。一方面来自于出口区域的变化。早先,中国的汽车产品只能出口到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汽车产业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凭借低价格获取市场份额。最近几年,中国汽车已经在欧美等国家开花结果。除了一直都具备优势的商用车在欧美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之外,像华晨这样的乘用车厂商也可以大规模登陆到德国这个汽车制造的鼻祖级国家。随着出口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以及出口国家发达化趋势的日益显现,中国汽车产品在技术、质量方面的提升正在逐步得到世界的认同。国际化方式的改变则是变化的另一方面。国内厂商正在从最开始简单的产品出口贸易走向了更具价值含量的运作模式。CKD、海外建厂、海外收购……这些曾经只属于外资厂商的行为,现在也被应用到了本土汽车厂商的国际化运作中。伴随这些模式的不断应用,中国汽车厂商在国际化道路上也将会越走越远,中国汽车厂商的国际竞争力也将越来越高。 还有一点值得期待,那就是产业链的国际化。如同当年外资汽车厂商的进入中国市场时带来了其配套体系一样,中国整车厂商走向海外必然将中国的零部件厂商带出国门。相应的,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也将伴随这一趋势逐步走向海外。 中国汽车工业的每一步前进,都折射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成长。可以看到,中国装备制造业在不断的实践磨练中正在逐步提升其“内功”修为。而对全球技术的整合,意味着中国装备制造业将“化蛹成蝶”,在全球市场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获取更高的利益空间。当有一天,我们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都迈出国际化步伐的时候,装备制造的“接力棒”也将交给下一名“队员”。在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自主”的中国汽车工业必将崛起,“自主”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必将崛起! (作者系北京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顾问,任何发表、转载须先得到许可,联系方式:010-58671818-291/332) 责编:张赛静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专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