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云微小说看云计算应用两极距离从概念宣传、技术解惑再到案例探讨,今年的云计算从年初火到年末。正如第一个故事所体现的,连非IT圈子的人都开始关注了云。但是,对于云的用户而言,到底有多少应用?云计算的火爆和依然在途中,造成这样局面的功与过,又该归于谁呢? 微博的火热,也带动了一个新的小说体——微小说。140字将故事的前奏、经过和结局都描述清楚,而最后的一句话往往是亮点。 做了这么长时间的云计算的采访,记者也分享两个小经历,也时髦地使用下微小说体。 故事一:一老友从国外归来,就职于某出版社。一天约了饭局,相聊甚欢,都共同感慨于我们将何去何从这样一个哲学问题。聊到精神紧张时,我调节气氛道:今天天气不错,那一大片云。老友立即问道:你们单位是做IT的?答:对!问:给我解释下什么是云计算?这跟我们单位有啥关系吗? 是的,云真的很火了,已经不局限于IT界了,接触互联网的人都会知道现在社会有一片吉祥云,只是这与我何干? 故事二:某企业已经组成了跨地域式的虚拟网络,无论何地都可以访问企业的服务器。研究了云的优势之后,觉得时机成熟想做一个私有云。和一家巨人厂商沟通,对方夸其谋虑深远,即做一个私有云方案。拿到方案后,看了最后一页,该企业立即放弃了心中那片美好的云:方案报价400万元。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和一位企业的CIO聊到云计算的优势和挑战时,他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经历。我已知云计算,可是我有幸用否? 在上个系列的云转型之用户篇中,记者采访了10多家来自不同行业和地区的CIO,其实不难发现对于云计算的认知和研究已经涉及到很多层面了,借助云转型也是在多个层面的。云解放IT部门、云降低企业成本、云促快速响应市场、云促CIO职业转型…… 从概念宣传、技术解惑再到案例探讨,今年的云计算从年初火到年末。正如第一个故事所体现的,连非IT圈子的人都开始关注了云。但是,对于云的用户而言,到底有多少应用?云计算的火爆和依然在途中,造成这样局面的功与过,又该归于谁呢? 宣传给力 奏效有多少? 不否认,今年各大厂商在云计算的投入上是相当给力的。记者和企业用户的交流中,也深刻感觉到大家态度的转变。从一开始的不太了解、只是厂商炒作的新名词,到开始真正去了解云计算的价值,再到现在很多用户已经开始规划部署本企业云计算。 在一个采访中,听到一个观点是,云计算应该是最终服务于企业用户的客户的。 厂商们在各种社会场所进行的云宣传,记者就曾在一个机场看见了某厂商的云计算广告。这样的病毒式的传播,让越来越多的非企业用户开始加入云计算的大潮中,不一定期望成为弄潮儿,只需是受惠者之一。 无疑,业界数百场的云计算峰会、厂商的云战略发布等起了很大的作用。 只是这样的宣传却不一定完全奏效,尤其是对于企业用户而言。很多的云计算宣传更多的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推销,没有更明确的告诉不同的用户你能从中获得什么。 记者也从一个用户那里听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厂商应该真正利用人云亦云的价值。当云流行时,我们总是会提醒自己切忌人云亦云。但是在人的本性里,就是有这个特质。在企业应用中,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随着IT消费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IT产品或者解决方案时,会更多地看同行的观点。 因此对于厂商而言,一开始针对企业用户的宣传或许更应该是应用的宣传。一开始过于产品化或会显得太功利。有一CIO就认为,“厂商应该长远打算,如果一开始就是急于卖产品,会直接影响用户的信心。”口碑很重要,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对症宣传,再就是口口宣传,最后想不人云亦云都难。 在明年随着一大片云飘来时,厂商的宣传就更应该落地,真实的案例会激发更大的市场。 产品很丰满 应用很骨感 文中开始提到的第二个故事,是一个并不算小的企业CIO给记者讲述的。其实有同样遭遇的,一定不是只有这一位CIO。不是所有企业在IT建设上都能一掷千金,也不是所有企业都敢一掷千金后却不问结局。 众多云计算厂商都有着很全很强的产品线来服务于云,云服务器、云存储这些在企业用户眼里一点也不陌生。 一家企业从规划做云计算,尤其是私有云时,就开始在琳琅满目的产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往往选择太多的结果是全盘放弃。 听到很多CIO的抱怨,厂商的产品太多,如何选?这涉及了产品的性能、成本、兼容等各个层面。目前多数用户接收到云计算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都是某一个层面的,一个成套的方案在企业应用中自然是不太现实的,可是求同存异呢? 标准化的问题,依然是阻止众多企业迈向云端的的原因。企业用户,都面临着不同厂家的产品,部署云计算也一样,选择不同厂家产品,也是用户避免被厂商绑架的一种方式。可是在云端,不同厂商的共存能力太弱,往往会面临着一家独撑的局面,对此用户只能选择放弃。 所以,云计算在企业应用中不那么骨感,还需要厂商之间的互通。另外成本问题,用户考虑,厂商更需替用户考虑。一个报价过高、废弃以往建设过多的方案都是很难令用户信服的。 云计算到来,不用怀疑。只是我们也很清楚的看到,在云计算上用户和厂商还是处在两极,两极之间隔着成本、标准化、安全、法律规范等各种因素,缩短这种距离需要用户自身的提升,可能更多的需要厂商多向前迈进,从宣传这一步开始就更加落地,更加重视用户心理。 责编:何先辉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专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