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企业的产品技术创新架构随着国家对产品技术自主创新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企业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越来越浓厚,企业越来越意识到自主创新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在经历了传统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之后,不管是国家的产业结构还是企业本身的微观环境,都面临转型的挑战,企业必须向集成了更高价值的产品技术创新环节逐渐过渡。 笔者从过去的职业经历和咨询服务过程中发现,企业在产品的自主创新过程中通常面临以下困难: 在产品研发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了大量的产品,却发现热销的产品所占的比例极小; 被动的响应客户需求,大量的定制化开发导致虽然人力资源投入很多但依然不够用; 销售人员面临大量的产品型号,难以全部掌握产品知识和信息,不知道如何进行选择,往往只卖自己熟悉的产品; 产品缺乏技术的支撑,核心技术都被跨国企业掌握; 大量的产品改进任务占用人力资源; 公司的产品图纸、数据极为庞大,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骤升;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缺乏清晰的产品技术创新架构,企业从小到大,从简单产品到复杂产品,从少数的几种产品发展到品类繁多的过程中,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对企业的产品技术架构进行重新梳理和构建,甚至某些企业在创立之初就必须着手这个问题的解决。企业必须在内部建立产品和技术的区分维度、类别划分标准、识别技术要素、明确相互的支撑关系,从而降低管理难度、提高管理效率,将企业内部运营和多样化的用户需求实现对接和平衡。 产品创新架构通常包括:产品线与产品系列、产品平台、技术平台三个部分,相互承接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系统化的产品技术体系。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架构的梳理和设计时,应紧密结合用户需求和企业运营特征,保持相互的整体性,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需要对同类产品的目标客户群体进行分析,建立和优选市场区分的主要维度。通常在建立市场区分维度时,可从消费决策模式为基点进行目标市场的识别,包括地域、文化、收入水平、学历水平、消费情景等维度。在此基础上,可采用相关度矩阵对识别出的这些区分维度进行相互比较,最终选择2-3个与用户相关度最大的维度作为关键细分维度,这些细分维度之间应相互独立相互区分。如,某手机企业确定的产品关键细分维度为年龄、性别、生活方式。 确定关键细分维度之后,应针对每一个维度确定相应的刻度,如针对年龄这一维度可设计成“青少年、中年、老年”,也可设计成“25-35岁、35-45岁、45-60岁”。刻度的大小的设计要能够最大程度的区分目标用户群,若某一产品25-35岁年龄段的用户与35-45岁年龄段用户需求差异不明显,则应合并为25-45岁,同样,若25-35岁年龄段内,30岁以前和30岁以后的用户需求差异较大,则应对此年龄段进行进一步的细分。 最后,根据多个维度的客户划分,选择公司的目标细分市场,通常为多个维度同时满足。如某手机企业选择的目标细分市场为:18-22岁女性,在校大学生。按照细分维度进行目标细分市场选择之后,通常还应进行一定的总结,概括性的描述目标市场的总体特征、价值取向等。 2.进行目标市场产品竞争格局分析,确定企业的产品布局,并进行产品线划分 在确定目标细分市场后,需要广泛的收集行业各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信息,可以图片、卡片等多种形式将主要的在销产品进行集中展现,对比公司在目标市场整体竞争格局中的产品分布,分析公司的竞争优势,并根据公司总体战略确定公司的产品布局。 在此基础上,需要再一次对这些产品进行分类,分类的方式和细分市场识别类似,同样需要首先识别分类的维度,不同的是此时应更多的考虑管理难度、产品特征和用户需求的结合,在三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即形成了产品线的划分。 3.进行产品系列化梳理 根据企业产品种类多少和复杂度的不同,企业通常还需在产品线下再进行产品系列的划分。产品系列的划分通常可以结合目标细分市场,对该产品线对应的目标细分市场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和选择,形成二级细分市场。 一个产品系列的定义必须对应相应的二级细分市场,针对二级细分市场进行核心需求的识别,建立该二级细分市场的需求模型,针对这些核心需求形成的共同产品概念即为该系列的“系列概念”。 针对二级细分市场的需求模型,还需要进行敏感性分析,将用户对各个需求的敏感性进行分级。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敏感性较高的一到两个需求点作为系列内的差异化点,并形成呈一定梯次递进的产品概念,而其他大部分需求应作为同系列的继承属性。 在进行系列化梳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企业现有产品已经形成了系列化的特征,此时只需要通过上述思路对其进行验证;而对于没有形成系列化的大量产品,则可以进行一定的强制归并,虽然强制归并形成的产品系列可能没有较大的共用性,也没有呈现梯次递进的产品概念,但却为后续的系列化开发提供较好的开发基础和整合思路。 针对某些产品层次和种类较为简单的企业可能不需要进行系列化,此时其产品线本身即为一个“系列”;而对于某些产品层次和种类更为复杂的企业,可能还需要在产品系列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形成“产品族”,其思路与系列化类似,本文不再进行赘述。 4.识别各个层级的产品共用要素,构建产品平台 在进行产品系列化的过程中,识别或定义了一些共同的继承属性,甚至在不同的系列间也存在这样的继承属性,在产品中这些继承属性通常会对应相对较为独立的一系列共用产品组件,若在现有产品系列中不存在这样的共同组件,那么在新产品系列开发时应进行重新定义。 同系列或不同系列产品间的这种共用组件的集合,即为产品平台。产品平台除了要满足共用性的条件之外,通常还应独立承载某一核心用户需求;此外,同一产品系列通常只能定义一个产品平台,若有多个平台应进行合并。 5.识别共用技术要素,并通过组合形成技术平台 技术成为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词语,以至于因其内涵过于复杂而很少人能够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若不能将有效的界定、不能将其有形化的表达,就很难对技术创新找到有效的突破。实际上,在产品中所谓的技术是以一系列的技术要素来体现的,可能是一种或一组结构形式、也可能是一个经验公式,或者是一个选型规范。 通常一个产品需求的实现有赖于一系列技术要素形成的技术概念,例如要实现“灯具良好散热”这一需求,通常需要同时结合热对流、热辐射和热传导三种热传递原理进行设计,最终将会体现在灯具内腔形状和灯具外表面的散热筋结构,这种结构形式就是实现良好散热的一种技术要素。 又比如,某应用于海上的金属装置表面要实现较高的防腐性能,通常要从材料腐蚀机理出发,最终体现在基体的材质选择、涂料材质选择和表面喷涂工艺上,这些都是一些技术要素。 在有效识别技术要素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再一次将这些技术要素进行组合,形成能够满足用户一系列不同程度需求的一组技术要素,能够共用到产品的多个部件或组件,为其赋予满足用户某一特定需求的能力,这一组技术要素即成为技术平台。如上述两个例子总可分别提炼总结出“散热技术平台”、“防腐技术平台”。 技术平台形成要把握的基本要点是,瞄准用户需求,从技术原理或机理出发,对产品现有技术要素进行识别或者对新的技术要素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抽象。 6.进行产品技术体系整合 在完成上述步骤之后,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工作:将产品线、产品系列、产品平台、技术要素、技术平台进行整合,以某种形式进行集中展现,再一次从系统的角度、管理的角度、用户需求的角度进行审视和优化,此时企业的整体技术体系基本上便形成了其原型。 责编:穆琳琳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