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雄心——大国成长企业之道这个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层面上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其本身是一个越来越开放的市场,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第二,这个国家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凭借着价格和质量走向海外市场,企业也越来越国际化。 依靠高能耗和低劳动力成本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需要质量、服务、效率、创新、环保的中国制造时代是否能够来临?中国的本土市场是否能够像过去一样成就世界级的企业? 2008年8月8日,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美国新保守派思想家罗伯特•卡根认为,2008年8月8日的重要性不亚于1989年11月9日,那一天,东西方两大阵营进行“冷战”的象征——柏林墙被推倒,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随之而来的是上世纪整个九十年代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和信息革命的突飞猛进。 2008年8月8日似乎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因为这天发生的两件事情。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绚丽的盛大气势开场,显示出这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近三十年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结束了以往“韬光养晦”的策略,以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然而,几个小时后,格鲁吉亚危机爆发,另一个大国俄罗斯以强硬的军事干预方式回击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遏制。 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军事干预口诛笔伐,而对于中国举办的奥运会,如同过去三十年中对中国以经济发展取得繁荣一样,则普遍采取肯定甚至是赞誉的口吻。与俄罗斯在过去的十年中以暴涨的能源价格取得发展不同,中国在天然资源方面并不丰富,中国向世界输出的不是天然资源,而是凝聚了中国人勤奋、智慧和创造力的制造产品。中国不仅在传统的服装鞋帽、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去的突飞猛进的进展,而且在机电产品、家用电器、船舶制造、乘用车制造等高附加值产品方面也是成绩斐然。 国际化市场 这个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层面上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其本身是一个越来越开放的市场,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第二,这个国家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凭借着价格和质量走向海外市场,企业也越来越国际化。 中国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市场——一方面拥有13亿人口而且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各个企业的重要的海外市场,在各领域都有国际品牌的产品和服务进入到中国;另一方面,全球的国际企业也纷纷在中国设立设计、制造、研发、销售的运营机构。例如,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外资企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链已经悄然形成。落户于上海浦东的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带动世界各地82家配套企业在此聚集,总投资达62亿美元,形成一个完整的芯片制造产业链。在苏州、江苏、常州这个城市带,外商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资达40多亿美元,形成了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及配套产品、现代通信产品、数字音视频产品五大重点产品群。这里生产的电脑鼠标器、小屏液晶显示器、电脑硬磁盘等十多个IT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中国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外商直接投资额第一的位置,作为一个GDP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经济体,中国就像一个磁场一样吸引着众多的国际企业。迄今为止,全球财富500强企业已经全部落户于中国,它们既把中国当成一个保持低成本优势的生产基地,同时也视中国为全球重量级的一个销售市场。在这个国际市场上,除了大型国有企业固守的国家专营领域外,在其他领域中国本土企业早在九十年代就已经与国际企业交手,互有攻防,有赢有输。在日化领域,中国本土企业几乎全线溃败,中国品牌也被国际企业悉数纳入囊中;在服装领域,中国的品牌与国际品牌激战正酣,后起之秀层出不穷;在通信设备领域,中国本土的企业不仅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收获颇丰。 这就像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一样,在足球项目上,中国队没有任何优势;在篮球项目上,尚能放手一搏,挤进前八;在乒乓球项目上,则是优势占尽。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的产品正在源源不断地输往全球各地。早在2004年,根据广东省经贸委的统计,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拥有超过40万家制造企业,其进出口贸易额超过全国三分之一,是全球重要的制造基地之一,产业部门种类包括家电、纺织、家具、玩具、化工、汽车、计算机和其他高科技产业部门。 2007年美国畅销书《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的作者萨拉•班吉奥尔尼曾经做过一个经济学实验,在一年的时间内她的家庭不购买标有“中国制造”的商品。班吉奥尔尼是美国标准的中产阶级。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对她来说意味着失去绝大部分物美价廉的玩具、五金、鞋子和太阳镜,甚至连生日蜡烛都成了问题。最后,这个经济学实验在一年之后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为什么是中国?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全球金融系统的创新、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当然是构成中国“后发优势”的重要因素,然而这样的条件对于全球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是平等的,而中国经济却能够保持三十年的高速增长,除了国家政策层面在向着符合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之外,还有重要的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使得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年保持快速的增长,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中国企业。 第一,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快速增长、规模巨大的市场,而且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中国占据了世界将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更重要的是中国居民的人均收入在过去的三十年得到了快速提高。2002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到1100美元,短短四年之后的2006年,又超过2000美元,这一发展速度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从经济总量上来看,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 第二,中国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这里的人力资源并不仅仅指人口的总量,它还包含着人口结构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指标,这样综合的指标决定着中国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早在2005年底,中国的高等学校数已经达到了2300余所,在学大学生总数已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提高到21%,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目标。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还在持续提高。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不仅保证了中国输出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优势,而且也保证了中国制造的质量和创新能力。 第三,中国具有坚忍不拔、勇往直前、创新不止的企业家精神。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造就出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和商业领袖。中国改革的一个特征是国有资本逐渐集中到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行业和领域,在国有企业退出的领域中,一大批优秀的集体和民营企业涌现出来,在与国际企业抗衡的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这些企业家原先可能是一个科研人员、小厂长、小作坊主、农民、销售员,但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一个崭新的舞台成就了他们。他们历经了种种磨难,在早年的各种限制中发展起来,在质疑的眼光中发展起来,在批判的声音中发展起来。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磨难,这些企业家锻炼出坚忍不拔的毅力,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创新不止的精神。同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造就出他们卓越的经营能力和厚重的社会责任感。 这些中国的企业家更善于在竞争中学习。中国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市场上,它不仅是国际企业的逐鹿之地,更是中国众多野心勃勃的本土企业求生存、谋发展之地。它们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但也不乏在与国际企业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大型中国企业。这些中国企业熟悉中国本土市场,又善于充分吸收和利用国际企业的先进之处,利用自身优势与国际企业竞争。因此,中国成功实现国际化的企业,例如中国联想和华为,无一不是从本土开始,首先成为本土的世界级企业,其后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知名的国际企业。 这也正是西方的经济学家们所没有看到的地方。在他们看来,中国的经济奇迹和其他东亚国家过去的经济增长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借助于全球产业分工和转移,从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开始,逐步实现产业升级,最终达到全面经济发展。然而,他们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决定着中国企业能够在最艰难的环境中生存,能够在有利的环境中取得最快的发展。这也意味着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会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化而出现剧烈震荡;中国企业的成长,是可持续的成长,不会像其他亚洲国家一样昙花一现。 未来三十年 中国没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可供出售,中国能有的只是勤奋、智慧和创新精神。从世界经济史的发展中也可以看出,只有企业持续的创新能力才能够成就一个持久的大国崛起。 中国庞大的本土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及企业家精神造就了过去三十年来中国的制造能力。 在汽车工业,根据2007年前10个月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中国汽车产量已经达到750万辆,2007年有望冲击900万辆。中国已经牢牢占据世界继美国、日本之外的第三汽车生产大国地位;在家用电器行业,中国生产的彩电、空调、压缩机、微波炉四个产品占全球总产量达到70%左右,中国在家用电器全球制造地位中心进一步巩固;在船舶制造工业,2001年到2006年中国造船的订单量年均增长30%~40%,2007年1月到8月船舶行业实现利润增幅达到125%,船舶制造业利润增长达到185%,船舶配套制造业增长了38%,船舶修理业增长了80%。 这样庞大规模的制造能力是全球产业分工和转移的结果。从九十年代开始,世界发达国家的企业根据竞争战略和比较优势,实行新的产业分工与转移,将制造业务外包到中国、亚洲和第三世界国家。全球范围内曾先后形成过西欧、北美、日本三个制造业中心,目前世界制造业中心正向东亚等地区转移,而中国又成为东亚地区中最大的制造业转移接受国。 改革开放的中国抓住了这个机会。九十年代正是中国在改革开放政策下建立市场经济的十年,国有企业在改革,民营企业在发展,市场经济促使中国不同体制的企业的竞争力显著提升,再加上中国稳定的政治环境、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广袤、廉价的土地资源,这一切综合在一起使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的中国有能力获得世界订单,成为制造业大国。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制造环节也逐渐地向中国转移,从而帮助中国在对外出口产品中的附加值越来越高,也为中国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 今天,中国制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虽然已经被誉为“世界工厂”,然而对国际市场来说,中国制造意味着价格低廉的工业制成品。中国规模庞大的廉价劳动力被认为是低廉价格的基础。同时,中国廉价的工业制成品是以高能耗、高污染的能源代价和环境代价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今天,原材料和能源价格飞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价格上涨以及中国对中国企业环保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粗放式的经营中国制造是否仍然能够像过去一样输出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依靠高能耗和低劳动力成本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需要质量、服务、效率、创新、环保的中国制造时代是否能够来临?中国的本土市场是否能够像过去一样成就世界级的企业? 纵观像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工业发展,这些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都走过了类似的过程,而且时间更加漫长。例如在英国的工业革命顶峰时代,伦敦的泰晤士河一度成为重度污染的河流,这座城市也获得了“雾都”的“美誉”;在美国,因为 “黑风暴”生态危机、多诺拉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污染事件,都是因工业发展的畸形模式而导致的。中国作为后起的发展国家,继续成就中国制造的辉煌,必须摒弃高能耗的发展之路,通过管理和创新实现产业升级,继而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之路。 产业要升级,工业要转型,就必须要在技术、产品、服务上下功夫,超越低廉的价格,建筑质量和服务和高品质优势;就必须要在经营管理上下功夫,以信息技术为驱动力,精益制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及时响应客户需求。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的企业历经了西方经济学家们难以想象的制度困境,历经了欧美企业难以想象的国际竞争,以自身的勤奋、智慧和创新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达成了今天的成就;在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上,依托于中国的企业也必将能够以同样的精神和毅力完成这一飞跃。 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现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和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在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过程中预言,中国经济将仍然能够持续、快速地发展三十年。三十年之后,就总体规模而言,中国经济将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到2030年的时候,中国的企业在财富五百强中的数量会与美国持平。到2050年,财富五百强中,中国企业将可能是美国的两倍。 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中国取得了51枚金牌的最佳战绩,使中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体育大国。体育大国的背后,是目标坚定、刻苦训练、努力拼搏的中国体育健儿;同样,在未来,中国也必将会成为一个经济强劲的大国。在经济强国的背后,则是一大批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中国企业。这正是大国成长的企业之道。 责编:姜玲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