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志清代表:加快能源互联互通建设 促进电力大数据发展应用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接受新华网专访,就加快能源互联互通建设,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电力大数据的发展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接受新华网专访,就加快能源互联互通建设,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电力大数据的发展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实现能源从加工生产到消费端的互联互通 邵志清指出,目前,我国传统能源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突出,由于能源分布不均衡,能源供需分离程度不断加深,国内外能源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距离也不断拉大,跨省区能源资源配置矛盾凸显,加强能源互联互通是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邵志清介绍,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等11省市,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十三五”期间区域用电量将增长约5400亿千瓦时。这意味着下游地区将需要输入更多的电力等能源资源,而中上游四川、云南等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水电资源的季节性特点,却面临丰水期电量盈余和枯水期供应不足等诸多挑战,需要通过加强互联互通,区域协调互济统筹解决。 邵志清表示,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城市群也面临同样问题。他介绍,“十三五”期间,这一地区常住人口预计将增加700万,用电需求将增加约2500亿千瓦时。如何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能源问题不容忽视。 为此,邵志清建议加快建设我国能源互联网,大力发展特高压电网和智能电网,推动我国西南水电、西北部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资源大规模开发,实现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持续提升和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积极服务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实现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 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推进能源扶贫 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成绩,水电、风电、光伏应用规模都位居全球首位。但相对于我国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储量,当前的开发水平仍然较低,尤其是风、光资源,已开发容量占技术可开发储量的比例不足5%。邵志清指出,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深入推动能源扶贫,对早日解决贫困问题,消化光伏、风电等装备制造产能,缓解环境污染,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邵志清在调研中发现,在我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西部省份375个,民族八省区232个。而我国水力、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多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与贫困地区重合度较高。他认为贫困地区能源利用方式落后制约生活水平提高。 “当前,相当一部分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用能粗放落后,仍以薪柴为主,照明、取暖、洗澡等基本生活用能保障困难,严重制约其生活水平的提高。”邵志清分析指出,一方面是当地能源紧缺,另一方面则是优质的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因为缺乏开发,无法利用,被白白浪费。 邵志清建议,应当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发展小规模的分布式清洁能源发电系统或较大规模的集中式电站,让贫困家庭用得起、用得上现代能源服务,在解决他们生活和生产用电问题的同时,出售富裕电量获得额外收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促进贫困人口稳收增收,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邵志清强调,目前电力体制改革进程正在加快推进,按照现有政策文件,输配电价改革后,东部电网企业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和运营成本难以纳入东部电网有效资产,无法在当地输配电价中体现,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政策上予以落实解决,真正打通能源扶贫的“血脉”。 促进电力大数据发展 构建能源变革新格局 邵志清表示,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资源约束带来的发展瓶颈,清洁能源替代和电能替代为重点的新一轮能源变革势在必行。而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智能电网为代表的电力技术高度融合,将构建能源变革新格局,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 邵志清介绍,电力大数据主要包括智能电网运行和设备监测数据、电力企业智慧管理数据、智能电网需求侧新兴业务数据,其是未来能源电力发展的新型生产要素,可以使信息流和业务流贯穿能源生产和消费全过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用户体验感,打破行业发展边界,实现能源资源价值共享。 邵志清指出,目前,国内外电力大数据研究方兴未艾,相关标准规范和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融合存在障碍,用户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面临挑战等问题也使得电力大数据的应用存在不少困难。 邵志清建议,应该尽快形成中国主导的电力大数据技术标准规范和安全法规保障体系,尽快解决电力大数据隐私保护、数据主权归属问题并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加快建设统一的电力大数据基础管理平台,形成平等、共享的创新创业氛围;建立电力大数据的商业生态系统格局,吸引社会资本及不同主体的参与,持续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变革,切实提升国家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责编:畅享精灵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专题 专家专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