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从开始就已被夸大、误导?制造业信息化的起源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经过国家八五、九五甩图板工程、CIMS工程等专项工程,至“十五的制造业信息化重大工程”,到“十一五”的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十五”期间是投入规模最大的、气势造得最高的,由于结合了“中国正在成为世界造业中心”的这一题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滋生了诸多的泡沫。 一时间,信息化的概念满天飞,弄得人云里雾里,也让企业有点找不着方向。 据说,当初政府主管部门提出“制造业信息化”这一概念及专项之时,就受到过部分专家学者的质疑,认为把握不当会夸大信息化的作用,对企业造成误导。他们认为,信息化应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必然,或者说是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环节,所以,应该注重顺其自然,适当引导。 时至今日,回过头来,也许我们应该更加冷静地来思考信息化的角色和作用。 IT黑洞的客观存在,让我们不能一味夸大IT的作用。根据美国的一项统计,在上世纪整个80年代,美国企业在IT应用上投资了10,000亿美元。尽管投资巨大,但对生产率实质上并没有发生变化。在1975至1985这10年期间,蓝领工人数量减少了6%,实际产出增长了15%,表面上看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1%。在同一期间,白领工人数量增长了21%,与实际产出增长15%相比,生产率下降了6%。 数字表明,企业在IT应用上的巨额投资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据此提出了“生产力悖论”,他说:“我们到处都看得见计算机,就是在生产力统计方面看不见计算机。”麦肯锡在2001年11 月发布的一份关于“IT黑洞”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绝大部分经济领域中,对IT方面的大幅投资没有起到任何帮助生产力增长的作用”。 很多观点都认为,制造业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在关键的时候起到关键的作用。他们认为,企业信息化是一场革命,涉及到权力和利益的调整与再分配,是企业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一个过程,如果没有企业一把手的坚决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极有可能半途而废。这个观点听起有道理,事实上,一把手可以从原则上、决心上、经费上支持信息化,但一把手既不适合担任信息化项目负责人,也不是信息化系统的唯一用户。 信息化仅仅只是一把手获取信息数据、提供智能分析的工具,并不是企业生产管理、经营销售的全部。持“制造业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的观点,实际上夸大信息化的作用,使企业为信息化而信息化。强调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是由于企业的信息化规划、选型、评估都缺乏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缺乏合理的方法去加以实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由领导直接拍板,反正责任由领导负,领导说了大家都不会反对。这实际上是信息化主管推卸责任,让一把手承担随意与盲目的信息化带来的风险。一把手重视未必就是信息化成功充要条件。 有些观点认为,如果信息化部门成为企业的关键部门,信息化就不仅仅是信息化。是吗?在银行,IT部门是关键部门,因为现代的银行离了IT网络,就必然会瘫痪。但就算是在银行,IT的成功,并不必然促进银行本身的经济效益。重要的是银行的金融产品的设计与运行、经营思路、服务模式。银行毕竟是银行,很难想像哪家银行仅仅依靠信息化的成功就可以独步市场。信息化部门能不能成为企业的关键部门,不取决于信息化本身,而取决于企业。 因为“信息化仅仅是信息化”,所以,CIO在制造企业中的权力有限是自然的、必然的、当然的。也有人戏说,是因为CIO比CEO、CFO、CTO都分别少三、二、一杠,所以权力有限。CIO是CEO授权负责信息化的企业高管成员,CIO不是纯粹的管理者,还是服务提供者。CIO既要站在信息化的角度来梳理业务及流程,又要站在业务及流程的角度来规划信息化,CIO既要懂IT,也要懂业务,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一味地破旧立新,也不能为了业务而处处投鼠忌器。 CIO要能够充分理解企业业务流程和业务部门的需求,使信息化系统更具柔性、兼容性、可拓展、宜于集成;也要善于调动公司的相关资源,使信息化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在部门利益壁垒面前能够启动破冰之旅。CEO最在乎的是公司的经营效益、风险控制,成本核算,这是事关公司生存发展的全局,而CIO关心的是项目进度、技术水平、实施状况。前者是面,后者是线。所以,在很多制造企业,所谓的“CIO”(信息化主管,并不一定叫CIO)不是企业的高管,可能只是信息中心主任或企业管理部部长,但并不是说这些企业的信息化就实施不好。CIO能不能成为CEO或添几道杠,抛开所有的因素不谈,还要看看企业的老板是否欣赏你的工作,认可你的风格,甚至于老板对人才的个人喜好。这是非技术因素。成不了CEO的CIO,未必就不是成功的CIO。 因为“信息化仅仅是信息化”,所以国家强调“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里说的是带动,而不是代替工业化。 “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提出“甩图纸、甩帐表”的两甩,关注的是设计制造的信息化、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实际是强调信息化要放低身段,更加务实。
责编:胥军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专题 专家专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