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流程就是“接力赛跑”【查看原文】

快速评论
(已有10条评论)
11F2009/9/10 16:17:16linghao_321 说:

写的太好了,短,实用

引用回复18我顶
10F2007/4/7 13:57:56爱的爱人 说:

环环相扣,但就是不知道流程如何扣

引用回复20我顶
9F2007/3/16 8:17:14wind1978 说:

浅显易懂,寓意深刻。

引用回复16我顶
8F2007/3/14 8:39:57yore 说:

环环相扣

引用回复17我顶
7F2007/3/13 8:45:19babituo 说:

是啊,要把哪怕最简单重复的团队的活做到世界一流,必定是件艰难的事.这也是流程和接力跑的一个共同之处.

引用回复17我顶
6F2007/3/12 17:27:30王玉荣(Luna Wang) 说:

一个企业要做到行业一流的流程水平,很难,需要细致管到“一个最基层的岗位某个时刻要填写哪个表单的哪个字段” 一个运动团队要拿到接力跑奥运冠军,也很难,需要细致练习“每一步的幅度、频度、交接棒的点在××毫米的地方” 任何事情想做到卓越,都是一样难啊

引用回复8我顶
5F2007/3/12 16:19:16babituo 说:

如果流程是接力跑,那么,这项接力跑比起体育比赛的接力跑来,可不知要复杂多少倍啊. 也许只有"都具有交接性"这一共同点才能让流程和接力跑联系起来, 如果企业高层真要把流程看成和接力跑一样简单的话,那么,倒霉的就是执行流程的人员了. 至少可以列举流程和接力跑更复杂的三点: 1.用来交接的棒是处于变化中的. 2.交棒人和接棒人的动作不一样,也许交棒的做直线跑,接棒的要游自由泳. 3.可能一人交给多人,多人交给一人交棒.

引用回复10我顶
4F2007/3/10 16:11:39vincentvenn 说:

企業的高管們好象都比較喜歡用比喻的手法來談管理

引用回复8我顶
3F2007/3/9 15:51:57王玉荣(Luna Wang) 说:

谈女子4*100M接力跑训练

 

纵观我镇运会近几年的成绩(见附表1,2),运动成绩并不高

94年镇运会,我校运动员邓季好,张艳芳,邓秀云,潘碧霞在4*100M接力决 赛中,以57“72的成绩打破了多年来未破的镇运会女子甲组4*100M58”的镇纪录,并取得该项 目的第一名。

从4*100M接力57“72的成绩来看并不算高(作为初级中学来讲不容易),平均第人100M的成绩为14”1,14“7,15”3,16“1,四人成绩、之和提高了2”48,每人100M的平均成绩提高0.62秒。作为业余训练的运动员来讲,这个成绩,可以说是不错的。

4*100M接力跑是四人相互配合,技术性较复杂的集体径赛项目。要想取得较好成绩,运动员除了必须有高速奔跑的能力和势力外,同时还必须有高速奔跑的过程中,做到队员之间有默契、协调的配合,并做好传接棒的技术,我参加几届镇支会的裁判工作,见各中小学4*100M普遍采用单调的下压式或上挑式,弊多利少,只有我校采用混合式(上挑、下压式并用),避免交接棒支作僵硬、速度减慢、摔棒等不利现象,要达到以上的要求,在训练中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有较好的传接棒方法。

我校的运动员是采用混合式传接棒方法,第一棒队员用右手持棒起跑,沿着跑道的内侧跑,用上挑法将棒传在第二棒左手中;第二棒队员用左手持棒没着跑道外侧跑,用上挑法将棒传在第三棒右手中;第三棒右手持棒没跑内侧跑,用上挑法将棒传在第四棒左手中;第四棒接棒后过终点。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只用上挑法时,捧越传越短,造成不易传按棒的缺点,同时也可以少避免下压法接棒人的手腕紧张、不自然的现象,因只有第三棒一人用下压法接棒。

二、有准确的标志线和传接棒时机。

传接棒运动员之间的起跑标线的确定必须准确,才能使运动员之间传接棒的时机确定好,为了使运动员的传接棒在高速跑中完成并在接力区末端的时机确定好,为了使运动员的传接棒在高速奔跑中完成并在接力区末端17M处左右的地方传接好,就必须要有准确的起跑标志线。标志线的确是要根据两传接棒队员之间的速度、速度耐力、起跑反应、传接棒技术熟练程度而决定,并通过反复实践来核准。根据我校运动员的水平,起跑线定在接力区端预跑区内 // 2.5m左右(应根据两者具体运动水平而定)作为接棒队员的起跑处,然后根据二队员之间的速度,速度耐力、起跑反应的快慢和传接棒技术熟练程度来确定标志线,一般是5~6.5M(因我校四队员百米成绩相差大)。接棒队员采用半蹲踞式站在起跑外,向后看标志线,当传棒队员跑到标志线时,便迅速起跑。当二队员之间相距1M左右时,传棒队员发出一声信号,接棒队员立即将手向后伸,完成传接棒。此动作要求在高速奔跑中完成,同时一定要在接力区末端17M处完成。(具体标志线及传接棒时机,结合自己队员而定。)

三、做好接力队员的分配。

4*100M接力跑是四个队员共同完成的,因此在安排各棒队员时,必须考虑要尽量发挥每个队员的特长。按照我们队的起跑和传接棒位置的确定来看,第一棒最少要跑107M,第二棒和第三棒最少要跑120M,第四棒最少要跑113M。故第一棒要安排起跑、弯道跑技术好和速度较好队员,第二棒应是专项耐力好,熟练的掌握传接棒技术的队员,第三棒除了具备第二棒条件外,还应善于跑弯道,第四棒应是意志品质和冲刺能力最强同时成绩较好的队员。

为了做到上述几点,在训练中,除了要求运动员训练短跑项目的专项练习以外,还必须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场地器材配备(顺德各中小学普遍有200M场地)。

2、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及接受能力(运动员普遍运动水平不高,增加训练难度)。

3、传接棒队员要明确自己的任务、传接棒方法,同时确定二队员之间的位置、标志线、起跑位置、传接时机及信号,做到每个队员心里有数。

4、二队员之间反复练习50M(直道、弯道)短程接力,并要求一定要在47M处做好接棒,同时反复核对标志线。练习时可采用第一棒传第二棒、第三棒传第四棒两组同时进行,然后专练第二棒传第三棒。

5、多练全程4*100M接力计时跑,以便检验和进一步核实标志线以及传接棒时机智,具体变化见图1。

6、在各道项中练4*100M接力,以便熟悉各道项的接力区以培养队员的应变能力。

7、注意队员的专项耐力练习,多跑110M和200M超专项练习。

8、在训练中反复强调教育队员一定要按规则办事,注意做到不能犯规。

引用回复9我顶
2F2007/3/9 15:43:40王玉荣(Luna Wang) 说:

接力的故事
 

  在田径赛场上,接力跑是最容易出意外的项目,如掉棒、在接力区外交接棒等时有发生。以下是历届奥运会上关于接力跑的一些小故事。

  1960年罗马奥运

  美国队的富兰克·布德、雷·诺顿,斯通威尔·约翰逊和大卫·西蒙早就把男子4×100米接力这面金牌视为己有。但在决赛上,跑第2棒的诺顿起跑稍早,致使他与布德交接棒时超过了接力区3米。最后,虽然美国队第一个冲过终点,但他们的成绩被取消了。德国队则渔翁得利,获得金牌。

  1984年洛杉矶奥运

  美国队虽然获得了4×400米的金牌,但他们这煮熟的“鸡蛋”差点就飞了。在半决赛上,沃尔特·迈凯曾“踩过界”,跑到旁边的跑道上。经美国方面提出正式抗议后,组委会考虑到迈凯不是故意的,而且他没有阻碍其他选手,这才保留了美国队的成绩与参赛资格。

 1988年汉城奥运

  男子4×100米夺冠热门美国队小组赛就惨遭淘汰。这一次他们又未能在接力区完成交接棒而被取消资格。苏联人一声“多谢”就把金牌接过手。

  而女子4×100米方面,美国队历尽艰辛才拿到这面金牌。阿斯福德在决赛时起跑稍晚,而且她回头接棒,这就使美国队丧失了领先的优势并掉到第三。好在阿斯福德以闪电般的速度反超对手,为男同胞门报回一箭之仇。但如果不是苏联选手有伤在身,历史将会改写。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

  美国男子4×100米接力代表队竟然没有卡尔·刘易斯!这无疑备受人们争议。不过由琼·德鲁门德、蒂姆·哈登、迈克·马什和丹尼斯·米吉尔组成的美国队还是夺冠的热门。第一棒的德鲁门德为美国队开了一个好头,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好景不长,过于谨慎的他未能干净利索地将棒交给哈登,这就将他们的首位拱手相让给加拿大。今次幸运之神眷顾加拿大人,他们爆冷击败东道主获得金牌。也许美国人还为这个交接棒和不派刘易斯参赛而耿耿于怀吧。

  本届奥运加纳也是不幸者之一。加纳在首轮比赛中用了格林斯丁·纳塞尔,而第二轮用了其他选手替代他,到了决赛,加纳又想让他参赛,这是违反田联规则的。加纳也因此被取消资格。但他们竟耍赖,呆在跑道上就是不肯离开,致使比赛延迟6分钟。

  另外一支队伍———英国也是“倒霉鬼”。达林·布莱特威特的接力棒不知是否烫手,竟犯了掉棒这样既低级又致命的错误。他们因此提前打道回府。

  1997年雅典世锦赛

  美国队差点与4×400米接力金牌失之交臂。由于伤病困扰,连1996年奥运110米栏金牌得主阿兰·约翰逊都要临危受命。但美国最后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凭借他们团结一致的精神把金牌拿下。

  而4×100米的运气就没这么好了。美国4×100代表队由毛莱斯·格林、丹尼斯·米吉尔、蒂姆·蒙特格美尼和布莱恩·刘易斯组成。这回到蒙特格美尼和刘易斯交接棒出问题了,美国也因此“吃了一回白果”。加拿大再次乘人之危,黄袍加身

《羊城晚报》2000-09-29

引用回复9我顶
(共 11 条) 上一页 1 2

声明:在本网的文章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均为网友言论,不代表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观点。

发表评论

        看不清,换一个

王玉荣谈流程

rss订阅
王玉荣女士,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学士,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硕士,后师从我国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领域权威专家、唯一的管理领域工程院院士汪应洛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获得由国际管理学会颁发的“2006年中国卓越管理专家”称号。 特长领域:管理系统设计与综合提升、流程管理、IT规划、大型项目管理、高级管理培训、约束理论研究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