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TRIZ(发明问题求解理论)该理论是前苏联G.S.Ahshuller及其领导的一批研究人员,从1946年开始,在分析研究世界各国250多万件专利的基础上提出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其主要目的是研究人类在进行发明创造和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法则。
本文采用TRIZ原理创建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指标,从创新理论的角度出发构建评价体系,并分析每个指标所运用的TRIZ原理。对于每个指标,采用一定公式从企业经营数据中计算得到,科学合理。根据计算所得指标值,采用模糊评价理论进行计算,最终得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后采用J2EE技术实现模型,并运用在某省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中。
2文献综述
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和评价,国内学者很早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者单汨源等在国内外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卓越绩效模式”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学者陈劲等剖析了目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结合技术创新的特点和中国企业创新实际,设计了一类新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AnnaBergek,StaffanJacobsson和BoCarlsson等介绍了一个反映创新系统的特征和动力、影响创新技术开发、传播和应用的许多关键过程的推动力的技术创新框架。杨智勇等以投入能力、研发能力、管理能力、生产能力及营销能力等为评价指标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庞庆华基于创新能力分析提出评价指标,并基于灰色理论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目前,国内外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较热,许多学者都提出了一些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综合来说,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大部分指标关注较多的是企业R&D的投入、企业在技术和产品方面的投入和产出等,而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发展缺乏全面考虑;许多指标的设计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指标体系间存在交叉和繁杂的现象较多,受学者本人主观因素决定较多;指标权重的确定多采用专家打分和德尔菲法,存在很强的主观决定因素,实际操作和应用性不是很强。
3基于TRIZ的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构成
3.1TRIZ的指导运用
TRIZ认为,创造问题至少包含一个矛盾问题。即当某种情况得到改善时,必然会引起另外一种情况的劣化。经过多年的研究,Altshuller提出了一个通用的解决问题的模型,即冲突解决矩阵,该矩阵中包含用于描述问题的39个通用参数和用于解决问题的40条发明原理。将39个通用参数排列在矩阵的第一行和第一列,第一行为问题恶化的参数,第一列为改善问题的参数。每个参数行与列交叉处都代表一定的冲突,对应了推荐的40条发明创造原理。
用TRIZ解决发明问题时,首先要描述该领域内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根据冲突解决矩阵中的39个标准参数转换为~般问题,在该矩阵中找到对应该问题的某些发明创造原理,即对应TRIZ的40条发明创造原理知识,求得该问题的一般解,再结合该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构建模型,得出该领域问题的特定解。
此处,结合上述描述,考虑39个参数中的24、25、27、3l、33、34、35、36等参数,通过以上参数的处理可将问题转化为:设计一个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可操作性的、系统性的以及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技术创新评价指标,并构造模糊理论评价模型。
根据以上综合出的一般问题,本文结合上述参数在冲突解决矩阵中对应的TRIZ原理,进行一定的整合,可以使用以下几条TRIZ原理来指导指标的建设:
①组合原理。指标相互之间不能过于独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机地组合,所有指标组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地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二级指标间的相互组合能有效地反映一级指标的内容等。
②权值配重原理。评价指标应该赋予一定的权值配重,通过这些权值配重反映技术创新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这样能更加平均化误差,体现对不同指标的侧重点和差异化。权值配重对每一级的指标都应该合理配置,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给以不同的评分。
③动态性原理。技术创新指标本身必须是具有创新性的,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地变化。企业经过此指标的评价后也应该是处于动态创新的,对于优势之处,应该保存并发扬光大,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对于企业劣势处,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从领导到基层员工都应该重视,使得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从而竞争力不断提高。
④周期性动作原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企业在不同时期面临的技术创新手段和措施也不同,对采取的手段和措施是否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需要不断地应用技术创新指标进行评价,周期性的重复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周期性的评价还能够在企业的每一步发展过程中提出改进性意见,对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和把握起着重要的作用。
⑤反馈原理。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能够反馈出企业的当前竞争力情况以及企业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通过指标的评价结果的反馈,企业能够发现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需要采取的改善措施。反馈是建立在以上几个原理上的最终结果,评价指标最终要得到的结果是能给企业管理层指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水平和可能存在的不足以及改善的措施。这些结果都是通过指标得到数据的反馈结果综合出来的。
3.2基于TRIZ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根据上述五条原则,结合TRIZ原理,在深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将指标逐级分解,形成相互联系,各有侧重,能全面、综合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作为评价和优化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依据。根据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所包含的主要本质内涵,提出以下4个一级指标:企业创新管理指标、创新产品研发能力、企业创新生产能力、营销创新能力和社会效益能力。每个一级指标都设置一定的权值,且包含某些关键性指标,指标也具有一定的权值配重。
3.3指标的创新性分析
基于TRIZ理论,上述指标从创新管理能力、产品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社会效益能力五个方面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对于每个要素,都有相应的TRIZ原理进行详细、合理的指导。
在创新管理能力要素的设置上,使用了动态原理、周期性原理、组合原理和反馈原理。创新管理能力必须是具有动态性的,只有不断认识管理能力的优势和发现管理能力的不足才能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进一步稳固和优化。这个要素能够反映出在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方面的成果和评价结果。
在产品研发能力要素的设置上,使用了动态原理、周期性原理、组合原理和反馈原理。产品的研发是技术创新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断地研发创新型和高质量的产品和工艺,才能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生产能力要素的设置上,使用了动态原理、组合原理和反馈原理。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技术创新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的生产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产品的市场满意度和企业对市场的响应程度。
在营销能力要素的设置上,使用了动态原理、组合原理和反馈原理。企业的营销能力反映出企业对整个市场的了解和对企业自身状况的了解程度,对营销能力的评价能够体现出企业在微观方面的把握程度,这些微观方面主要是评价指标的四个基本构成。
该指标体系的设置与目前其他指标体系的设置有较多的不同。首先,指标的详细计算方面,目前比较多指标的计算都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德尔菲方法,存在较大的人为主观因素,而在本文指标中,都以指数化的形式进行评分,并在后面采取指标优化方法,消除量纲;其次,指标要素的构成,每条要素都依据TRIZ的原理的指导,结合技术创新的实质性理解,对各个细节都进行评估;指标的设置结合技术创新的内容,具有科学性。以指数化计算形式,体现出实操性和对比性。这五个要素的有效组合,基于下面的模糊理论模型,即可比较客观公正地评判企业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