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弈论角度看知识管理的双赢

2010/1/11 13:25:33【作者】蓝凌研究院 李松

今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批准正式颁布了编号为 GB/T 23703.1-2009 知识管理第1部分:框架的国家标准。 正如标准的引言所述“知识正逐渐成为当今组织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意味着当代社会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越来越不能控制和解释许多企业的兴衰起伏。知识管理是自20世纪泰勒科学管理后管理学最重要的发展。正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是工业时代的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管理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管理提供过了理论基础。

一、知识管理概述

1. 什么是知识管理

国家标准里把知识管理定义为“对知识、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要理解什么是知识管理,我们先应该知道什么是知识?知识一般就是指通过学习、实践或探索所获得的认识、判断或技能。知识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可以是组织的,也可以是个人的。下图1表示的是一个知识螺旋模型,可以看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关系。

图1:知识螺旋模型

图2:蓝凌“知识之轮”模型

从知识的显隐性来说,其实知识管理研究的就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关系,通过这个过程来满足人们对知识的不同需求。扩展来说,知识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提高生存能力和竞争优势,建立技术和组织体系,对存在于组织内外部的个人、组织内的有价值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定义、获取、存储、分享、转移、利用和评估,确保组织成员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正确的知识,以便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了解组织知识管理的内容、主要活动、目的和目标。

图2是蓝凌公司提出的“知识之轮”模型,目前蓝凌公司已成为国内知识管理行业的引领者,蓝凌提出的关于知识管理的一些模型和创新做法已成为行业认可的标杆和最佳实践。所谓“知识之轮”,即任何组织中的知识都符合知识“沉淀”、“共享”、“学习”、“应用”、“创新”等运转环节,这些知识运转环节组合成一个螺旋上升的闭环,我们即称之为“知识之轮”。知识管理就是要找到驱动知识之轮的法则,一般企业都需要通过“技术”、“管理”、“文化”三个方面来保障“知识之轮”的高速运转。

1. 知识管理的价值--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双赢

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对组织内或个人的知识进行获取、学习、应用、创新、沉淀和共享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见图2。知识管理的意义或价值可以从组织和个人这两个维度来看:

1)个人价值

我认为知识管理的价值最先肯定是体现在个人这个维度上的。知识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完全人为的过程,不管是知识的获取、学习、应用、创新、沉淀和共享。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可以实现以下价值:

> 支持并提升员工个人在工作、决策、问题定义和解决等方面的能力;

> 提升员工个人的工作效率、拓宽完成工作的方式和途径;

> 提升员工个人的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

2)组织价值

知识管理的价值最终是体现在组织层面的,员工个人价值是实现组织价值的载体和推动力。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可以实现以下价值:

> 组织内的知识得到有效的存储、利用、沉淀、创新和共享,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逐步转变成知识型组织;

> 提升组织的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

> 提升组织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适应力,提升组织的竞争力;

图3:知识管理的组织与个人双赢模型

从模型中我们可以知道,个人价值是实现组织价值的基础,组织价值是个人价值的集中

体现和价值源泉,以此来促进个人价值和组织价值的不断转化和深入,形成一个知识管理良性循环,实现个人价值与组织价值的统一,最终达到组织与个人的“双赢”局面。


二、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知识管理的“双赢”

假定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组织和个人都是理性的。组织可以选择是否开展知识管理,开展知识管理则意味着组织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收益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组织的投入和重视,更取决于员工个人的参与性。我们一般认为,在组织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员工的参与性越高,则组织的收益越大,反之则越小。同样,对于员工个人来说,也可以选择是否参与到组织的知识管理中,如果参与则意味着员工个人必须共享、沉淀和创新知识。在个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组织对知识管理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越高,则个人的收益越大,反之则越小。

假设:

1)当组织开展知识管理,个人选择参与,则组织的收益为(V1-C1),个人的收益为(V2-C2)。其中C1表示组织开展知识管理所需的投入和管理成本,V1表示组织开展知识管理的期望创造出的价值;C2表示个人因共享自己的知识而引起的机会成本和优势损失,V2表示个人由于共享别人的知识而获得的价值。

2)当组织开展知识管理,个人选择不参与,则组织的收益为(V1-C1-P1),个人的收益为(V2-P2)。其中P1表示由于个人的不参与而引起的收益减少量,P2表示由于个人不参与而受到组织的惩罚量或失去晋升和加薪的机会损失等。

3)当组织不开展知识管理,个人选择参与(这里的参与表示个人自发的共享自己的经验知识),则组织的收益为V3,个人的收益为-C2。其中V3表示组织由于个人自发的共享知识而获得的收益。

4)当组织不开展知识管理,个人选择不参与,则组织和个人获得的收益都为0。

将上述策略和收益用博弈战略式表示如下:

对于这个博弈,一般存在以下潜在原则:

1) 如果个人一直都是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知识的话,则组织开展知识管理比不开展好,即:V1-C1 》V3。

2) 如果个人不喜欢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知识的话,则组织不开展知识管理比开展好,即:V1-C1-P1《 0。

下面我们根据这个战略式来进行分析:

1)从组织角度分析,如果组织选择不开展知识管理,那么对于个人来说,参与与不参与的收益分别是-C2和0,显然-C2《0的,对于理性的个人来说,他肯定会选择不参与从而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如果组织选择开展知识管理,此时对于个人来说,参与与不参与的收益分别是(V2-C2)和(V2-P2),这时个人的选择就取决于C2和P2孰大孰小。当C2《 P2,即个人因共享自己的知识而引起的机会成本和优势损失小于不参与的惩罚与损失量,则个人会选择参与,因为参与相比于不参与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同样,当C2 》P2,则个人会选择不参与。

2)从个人角度分析,如果个人选择参与(我们可以理解为员工个人一直都是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知识),根据前面提到的原则,则组织选择开展;如果个人选择不参与,则组织选择不开展。

我们可以看到,当C2《 P2时,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为(开展,参与)和(不开展,不参与);当C2 》P2时,博弈的纳什均衡为(开展,不参与)和(不开展,不参与)。显然,纳什均衡(开展,不参与)和(不开展,不参与)不是我们所要的结果,知识管理的理想纳什均衡是(开展,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组织和个人价值的“双赢”。


三、如何实现“双赢”的纳什均衡

“知识管理”博弈要想达到“双赢”的纳什均衡(开展,参与),有两种途径:

1. 令C2《 P2,即不参与引起的工作绩效、晋升和加薪的机会损失大于因共享自己的

经验知识而引起的机会成本和优势损失。为了得到保障,组织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制定严格、详细的《知识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例如规定个人每个月应共享多少知识文档、浏览KM平台多少次等,保障组织的知识管理得到有效的参与和运转;

2) 制定《知识管理奖惩制度》,根据考核情况进行相应的奖惩;

3) 将知识管理绩效考核情况与个人的晋升、加薪等相挂钩;

4) 在组织内营造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消除个人对知识的自我保护心理。

2. 提高V2的值,即努力增加个人通过组织的知识管理所获得的价值,以减少C2、 P2

对个人收益的影响。组织可采取的措施:

1)加快构建组织KM系统平台的步伐,实时更新和完善KM系统平台的功能,使知识管理能得到更好的开展,为个人创造一个更优越的学习、交流的平台;

2)开展一系列的提升员工个人技能的活动,比如导师制、培训、讲座、交流会、座谈会等;

3)建立科学、合理的体系来加强员工个人间的经验知识共享、交流和互相帮助,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打印】
查看完整文章| 频道首页| 网站首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