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海京
第五部分:实现理想的方式 “一个中心,两个标准,四大系统”
由于目前公司的ERP、SCM和CRM等大型系统已经成功上线并正在承担公司的大量业务,所以我们进行EAI工作最好以不影响现有系统的正常运行为前提,所以我们提出以“一个中心,两个标准,四大系统”为原则的EAI方针。
所谓的一个中心是以指以ERP为核心,两个标准是指要制定大型企业集团内部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数据标准,四大系统指大型企业集团正在使用和将要使用的ERP、SCM、CRM和PDM。
由于ERP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我们建议将ERP系统作为我们EAI的核心,即“一个中心”。然后,需要在集团内制定一个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数据标准,使各大业务部门能在一个统一的标准下工作,便于集团决策层进行管理,即“两个标准”。然后,其余各大系统都与 ERP进行一对一的集成,但必须遵循前头说的“一个中心”和“两个标准”。
下边是具体的三个方案,一个是SAP ERP内部的集成方案和对外的接口,一个是i2 SCM系统与ERP的集成方案,最后一个是Siebel CRM与ERP的集成方案,经历了这几个EAI的步骤,就可以达到我们上头所说的未来大型企业的EAI了。
从R3的体系架构中可以看出,R3为了支持它的复杂的业务解决方案,采用了一个自创的中间件产品ALE。ALE本身已经在R3系统中实现了一个Adapter,并且这种adapter已经被很多业界产品所兼容,可以直接调用,例如siebel。同时,我们也可以采用ALE提供的另外三种接口BAPI、RFC和ABAP。
下面是对这几种接口的一点比较:
|
优点
|
缺点
|
IDOC
|
l集成性好
lR3升级后可以兼容
lR3的压力最小
|
l目前公司的几个系统只有siebel支持,其他系统可能不支持这种方式
|
ABAP |
l集成性好
lR3升级后可以兼容
|
l大部分系统,包括I2产品都不支持
l开发量大,需要在R3中进行很多的开发
lR3的压力比较大
|
BAPI/RFC |
lR3最常用的于其它系统的集成方式
|
l开发量大,需要对R3系统内部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R3与其他系统的集成过程中,很可能不会是一种架构就可以支持目前所有大型企业在使用的系统的。并且,即使是我们采用了第三方的中间件产品,例如Tibco,也会因为Tibco只提供了For R3、For Sieble的Adapter,而没有提供For I2 的adapter而不得不考虑其他的方案。所以,我个人是建议对于可以直接和R3集成的系统,就直接采用系统内嵌的集成技术;对于不能直接集成的系统,一端采用Tibco for R3的adapter,一端自主开发个adapter,用于集成。
I2 产品与其它系统的集成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1. i2 RythmnLink
优点:
有i2 Planning Solution和R3的adapters。
为i2产品进行了优化。
缺点:
l该产品已经停止开发。
l无i2 tradematrix MarketPlace Solution的adapter.
l3. 该产品通用性不强。
2. Webmethods
优点:
I2 推荐的中间件产品,有针对i2 产品的adapter。
I2 对该产品将来也提供支持。
缺点:
需要培训和license费.
3.TMAPI
优点:
基于XML的i2 API。
I2 自己开发并推行的接口。
缺点:
刚推出,还未被广泛使用和测试。
ROI
I2 产品,专门用于与ERP系统集成。
Siebel对外提供了各种接口:com、activex、java、corba、built_in scripting,便于产品与其它系统的集成。
siebel和R3的集成,可以通过上面提到的方法,一种是BIM,另一种是siebel专门提供的针对R3的连接器。其中,基于IDOC的集成有两种传输机制:MQSerise、SFC(SAP Remote Function)。一个可能的集成如下所示:
综上所述,Siebel产品本身提供的集成工具应该可以解决大部分的数据和业务集成,特别是针对R3的集成。但就目前了解的情况,公司使用的siebel6提供的针对R3的adapter版本太低,不能使用,现在只是在非实时数据集成中用了EIM。最终siebel和外部系统的集成方式应该主要是上面提到的三种方式,当然,还有一种就是使用第三方产品来进行集成。
注:作者现任职于联想集团软件设计中心
本文由作者向AMT提供
欢迎浏览大型企业集团EAI方案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