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是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这种支撑首先体现在食品信用体系的建设中。食品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要同我国食品行业的实际相结合。
食品行业是我国开放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也是占居民平均消费比重最大的行业之一。国务院近日发布的《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涉及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实施食品安全加工专项等内容,对于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提振消费者信心有重要作用。
我国食品行业的现状如何?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加快食品企业的市场响应速度、降低经营风险、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中国电子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伟。
记者: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应当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王伟:总的来说,我国食品行业正向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后,食品企业将更加重视食品安全,而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也将进一步加强,并且有法可依了。《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但是一部《食品安全法》并不能解决我国食品安全的所有问题。我国的食品安全还应当从三个方面予以加强。第一是法制层面。今后还需要陆续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与《食品安全法》配套,逐步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第二是加强监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食品安全法》对于完善和加强这套体系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第三,食品企业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食品安全与食品企业与从业人员的“良心”和职业道德有关,如果食品企业和从业人员都能讲“良心”、有职业操守,都能按照食品生产的规范、流程和标准进行“阳光生产”,树立诚信意识,我国的食品安全就会有保证。实现“阳光生产”需要两个支撑,一是组织建设,即逐步培养一支负责食品安全的专职人员队伍,如在食品企业设立食品安全师岗位,对食品安全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二是技术保证,即建立食品安全的可追溯体系。可追溯体系的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
记者: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方面发挥了什么作用?信息技术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状况如何?
王伟:信息技术是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这种支撑首先体现在食品信用体系的建设中。信用体系建设是我国近两年食品安全整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落实《食品安全法》的重要举措。食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企业讲信用,还要在全社会营造讲信用的氛围,涉及全社会的监督、政府的监管、企业的自律等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在其中能发挥很大的支撑作用。
信息技术在我国食品行业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我国食品工业发展不平衡,我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不到4万家,大多数食品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食品企业和食品安全生产服务是个严峻的挑战。食品行业信息化是大趋势,但一定要考虑我国食品行业的实际情况:中小企业多、规模普遍较小、利润率比较低。信息化建设要循序渐进。我们希望生产厂商和相关科研院所在开发相关信息产品时,一要保证质量,二要考虑中小食品企业的承受能力,三要针对他们的特点,以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在食品行业监管和安全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推广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如何降低成本,更适应我国食品企业的发展现状。食品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要与我国食品行业的实际相结合。
记者:信用体系建设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怎样利用信息技术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服务?
王伟: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在推进食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时,很注意应用信息技术。例如在信用评价过程中,为了保证其科学性,我们采用了信息技术,利用一些软件程序和数学模型对企业的财务信用情况进行评估。保证食品安全是食品信用体系建设最重要的行业特点,食品安全生产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例如可追溯体系。我们要求企业在申报信用等级的时候必须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很多企业都将信息技术作为建立可追溯体系的重要手段。例如我们和有关部门在条形码方面进行合作,将企业所有的生产信息,从原材料、生产加工、销售到餐桌全过程,都“写”入条形码之中,从而使企业在建立可追溯体系的同时也可以规范和加强经营管理。政府在监管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了解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和食品企业的生产情况。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在推进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希望有关政府部门对信用等级比较高的食品企业予以一定的政策扶持,例如这些企业利用贷款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和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银行的贷款利率能否低一些,甚至免息。
责编:流沙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