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变卖冠捷科技的深意本文关键字: 热点动态 当初,不甘于国际劳工的命运,国内的几家液晶面板企业纷纷寻找上游技术出路。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电子HYNIX的TFT-LCD业务,上广电与NEC合资建厂,龙腾科技借助台湾技术挺进。方式不同,但都挤进了液晶面板产业。 然而,几年下来,“三国演义”的格局让三方都陷入困局。最终,在政府和银行力量的撮合下,走向三国归一。合并前夕,三大枭雄都发出一声叹息,想摆脱世界劳工的命运,任重道远。 1月27日,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出售所持冠捷科技有限公司股份的报告书》。 报告书称,公司已于2007年1月18日与瑞银签署《二级市场大额交易协议》,按照每股5.3港元,向市场配售所持冠捷科技2亿股股份,完成了第一次股份出售。还将继续适时择机陆续出售余下的2.24亿股份,并将彻底退出冠捷科技。 对于此次出售冠捷股份,京东方给出的理由是:首先,直接持股冠捷科技股份的方式战略意义不大;其次,TFT-LCD是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保持产业规模扩张需求,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而京东方净资产规模较小,2004年以来公司经营出现持续亏损,资产负债率较高,通过出售冠捷科技股份可以改善现金流、缓解财务压力、降低负债率。 然而,在业内分析人士看来,京东方变卖冠捷科技的股份还有一层公告没有提及的“深意”。也就是为正处于资产审计估值阶段的京东方(BOE)、上广电NEC(SVA-NEC)和龙腾光电合并案争取主动,提升自己在新实体中的话语权。 被动议合 从三国演义到共御外侮,液晶产业已经不再是京东方、上广电NEC和龙腾三家企业的家事,而变成了政府牵头,谋求液晶面板产业国际地位的“国事”。 液晶产业的三巨头这几年一直处于明争暗斗之中,尤其是京东方和上广电两家,更是缠斗不休。 在去年液晶面板的上游厂商美国康宁建厂选址上,甚至直接惊动了京沪两地政府,争相开出优惠条件,以吸引迟迟不表态的康宁,让这个两年前还在商务部面前为垄断案喊冤的玻璃基板厂商一下子又成了香饽饽。但当康宁确定选址北京以后,上广电还悻悻地揭康宁北京设厂内幕:未引入核心技术。 然而,近几年,国内除了京东方、上广电、昆山龙腾的5代线之外,上海、南京、苏州、北京、深圳也都在积极打造平板显示产业基地。深天马的4.5代线刚刚落户上海浦东,由创维等四大家电厂商联盟组建的聚龙广电也于2006年初宣布成立。为数众多的厂商大规模的涌入也让本已严峻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 另外,TFT-CLD行业也被业界戏称为“烧钱大坑”,谁先填平大坑,谁才能进入拐点,享受超额利润。而“填坑”动辄数十亿的持续高额投入,对于目前盈利状况都不好的京东方、上广电和龙腾光电来说,哪一家的单方力量都无法实现。 “我们必须加快整合的步伐,因为到2009年国外的液晶面板商将全面完成在中国的布局,如果届时我们的6代或者7代线还无法布局,即使合并了也可能面临淘汰的命运。”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上广电NEC方面分析认为产业整合才是出路。 2006年8月,上广电总裁顾培柱率先提出了合并建议,“通过联合的方式迅速扩大中国内地TFT-LCD产业的经济规模和全球竞争力。” 而京东方开始并不积极,仍在自己寻求解困之道。直到信产部和发改委联合调查组制定联合专项方案,准备扶持中国内地面板产业后,京东方才认识到了联合的大势所趋。 赛诺市场咨询分析师文建平认为,此次合作涉及的关键问题是由于相关企业都有深厚的政府背景,在整合过程中仍然主要依赖政府的力量。 据媒体报道,合并案初步的股权分配比例是,京东方持股27%,列第三大股东。北京、昆山政府方面将持股36%,成为新公司的最大股东。上广电和龙腾光电则分别持股30%、7%,分列第二和第四大股东,整合后新公司拟设在上海。 然而,当《英才》记者在联系三家询问消息的真实性时,各方均说“目前没有定论,股权比例正在评估之中。” 京东方在此资产估值的敏感时刻抛售冠捷科技的股份套现也就可以理解了。 据了解,目前各方已就专业化公司的组建和发展战略等共同开展工作,共同聘请了一家国有资产评估机构对各方注入专业化公司的TFT-LCD业务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并计划在2007年6月30日之前就有关整合事项达成一致,签署整合专业化公司合同、章程。 在2006年12月28日京东方A发布的“提示性公告”中,京东方称,已与“广电系股东”和“龙腾系股东”签署了《意向书》,拟以各方拥有的TFT-LCD业务共同组建新的或选择目前已存在的公司为专业化公司,并成为各方之TFT-LCD业务的统一平台。 对于即将到来的合并,专业人士认为,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各厂商面临的扭亏压力是促成该联盟成立的重要原因。如果三家公司合并,市场规模预计可达20万片/月,这种生产能力相当于目前全球产能的6%,在三星、LG飞利浦、友达、奇美之后,位居全球第五位。 然而,也有分析人士并不看好这种被动的议合。“政府力量可以让各方的身体坐到一起,而地域的差异,企业文化的差异,双方各自代表的韩国和日本技术的差异以及三方企业管理者的不同背景等等方面,都让三方很难融合到一起成为一个平稳运转的平台。” 谁是未来老大? 合作已成必然之选,然而这种被动的议合考验的是相互仇视多年的企业诚意。 被迫走上议和之路,京东方恐怕是最憋气的。在国内,王东升是最先看出液晶行业的无限潜力。京东方的前身是北京电子管厂(774厂)。1992年,在其濒临破产之际,以王东升为首的管理层对它进行了有效的股份制改造,成立了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王东升就已开始预感到以TFT-LCD为代表的平板显示器将成为未来显示技术的主流,从而明确提出了以显示技术为核心的发展战略。 2003年京东方以3.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韩国现代电子HYNIX的TFT-LCD业务。财务专家出身的王东升,用资本手法巧妙地切入到了产业上游。这也是当时我国金额最大的一宗高科技产业海外收购。 以如此漂亮的大模样开局,使取得先手的王东升雄心勃勃要建立一个液晶帝国,他曾放言,2009年前京东方再建设两条第五代以上的液晶面板生产线。届时,总投资达100亿美元以上的京东方显示科技园可拉动工业销售收入2000亿元,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 要让心比天高的京东方在“新平台”中屈居老三,这是王东升万万不能接受的结果。 而上广电NEC这些年也是投入巨资豪赌。几乎在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电子HYNIX-TFT-LCD业务的同时,上广电选择合资的方式,从日本找到了NEC组建了合资公司上广电NEC,生产第五代TFT-LCD液晶面板,上广电持股75%,NEC持股25%。 现在上广电NEC的月产是9万片,超过京东方的6万片/月。同样雄心万丈的上广电集团总裁顾培柱表示:“首期投入10亿美元建设的五代线是打桩,到2008年投资总额将追加至45亿美元。未来3-5年内,还将建设两条五代或五代以上TFT-LCD生产线,使上海成为中国光电子显示器的研发和制造基地。” 两个骑虎难下的人,都要争做国内老大,这样的议合难度可想而知。 三家之中,台资背景的龙腾光电进入产业较晚,投入和实力都有限,目前由于技术与资金问题,量产时间可能推迟到2007年3月,产能定为3万片/月。所以,三家议合实际上是京东方和上广电两家的主导权谈判。 破局的关键 三家合并案只是国内液晶面板产业解困的一步棋,形成上下游产业链配套才是真正破局的关键。 并局,这是三家液晶面板企业谋求走出各自困局的被动之选。然而,这三局棋并为一局棋,就一定能盘活国内液晶面板产业的整局棋吗? “内地TFT-LCD最大的问题是产业链配套不足”,李火昆耀曾经一语中的。 目前全球液晶面板的产业格局当中,韩国位居第一,台湾第二,日本第三。中国大陆正在成为全球第四个TFT-LCD的生产中心。而对于成本至关重要的产业配套率上,日本已达176%、韩国为82%,台湾地区为85%,而中国内地的产业配套率仅11%。 产业链配套不足的直接后果是同类产品的成本普遍高于韩国、台湾地区、日本厂家5%以上。去年年底的信产部调研报告显示,液晶面板产业的最大短板是产业链配套。 液晶产业链由上游厂商提供生产设备,供应玻璃基板等原材料,中游面板生产商供应液晶显示器和液晶电视用面板,下游后段模块厂、显示器生产商、彩电厂商生产整机产品,这样构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而现在国内的企业,除模块材料外,TFT-LCD生产中的原材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这使得中国企业的原材料成本远远大于国外同类产品的成本,只有靠低廉的人力成本来抵消原材料成本。 被寄予厚望的康宁北京工厂还没有投产,上广电的配套企业:电气硝子玻璃(上海)广电有限公司刚开始动工建设。上游原材料玻璃基板目前都依赖进口。 “现在国内液晶面板企业大都还是从台湾和日本进口玻璃基板,所以成本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都要高。”京东方的内部人士对《英才》记者说。 这种依靠人力和资源去换取微薄利润,让中国的液晶面板产业成了一种依附型殖民化的产业,永远处于给人家打工。 所以,三家合并案只是国内液晶面板产业解困的一步棋,形成上下游产业链配套才是真正破局的关键。 有专家评价道:“如果三家合并整合得好,也许会对全球TFT-LCD格局产生一些影响,提高产业内的话语权。然而长远看来,形成配套的产业链,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形成液晶面板产业的中国势力。” 来源:英才商业杂志 责编:mary.chen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