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征信:下一片蓝海?
在互联网大数据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个人征信市场成长空间已经打开,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据测算,未来我国个人征信市场空间规模将达到千亿。
本文关键字:
大数据
6月6日,国内首家个人征信机构芝麻信用开放全国范围公测,这一日也被定位为“信用日”。 在互联网大数据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个人征信市场成长空间已经打开,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据测算,未来我国个人征信市场空间规模将达到千亿。 信用风险溯源 按照公认的定义,征信是指依法收集、整理、保存、加工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并对外提供信用报告、信用评估、信用信息咨询等服务,帮助客户判断、控制信用风险,进行信用管理的活动。 追根溯源,征信源于信用风险,而信用风险则要从信用及一切与信用有关的活动说起。 信用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也是现实生活中最普遍的经济活动。它伴随着消费的兴起而出现,在以自由缔约和自由交易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活动中,信用更是如影随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孔子曾说:“民无信而不立”,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可见信用对个人、企业乃至一个国家都至关重要。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被贴上了“不守信用”的标签,其未来的发展可想而知,而如果一个企业失去了信用,其经营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一个国家则更不用说。 这是道德范畴的信用。而经济范畴的信用则是借贷活动或者债权债务关系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当然这种关系也是伴随着消费信贷的产生而产生。但一直以来,国人的消费习惯相对比较保守,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消费习惯也发生了改变,消费信贷规模也蓬勃发展起来。 据艾瑞咨询预计,2014-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依然将维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预计2017年将超过27万亿,相较于2007年将增长7.4倍。 从国际经验来看,据悉,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后,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的转变,购车消费、旅游消费、出国留学等业务将迅速发展,休闲将成为居民的主流需求。 消费金融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信用风险也日益凸显。例如,在征信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很难全面了解贷款对象的信用信息,导致一些企业或者个人贷款额度远远超出其贷款能力不能按时还款,最终给银行甚至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不良的后果。 比如,近些年愈演愈烈的P2P平台跑路事件,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我国征信体系不完善。为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征信体系迫在眉睫。 迄今为止,我国可查的有关征信最早的出自《左传》中,其中“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即一个人的是否言而有信是可以得到验证的。是人们对征信最初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现代的含义则是指对企业或者个人信用信息进行系统的调查和评估。 而我国征信体系的建设至今已走过20多年不平凡的历程。1993年推出第一张“贷款证”。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试行)》,决定在全国实行统一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制度。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对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进行升级改造;2006年,全国集中统一的个人征信系统正式运行。 今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公布了首批获得个人征信牌照的8家机构名单,要求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6个月。这表明,一方面我国征信业已经向着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征信市场不断完善,集中度也逐步提高。 当然,随着个人征信体系的完善,未来手机欠费不缴、网购差评等都有可能让你贴上“失信者”的标签,进而可能影响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征信行业蓝海已经开启。目前,已经有不少征信公司摩拳擦掌蓄势待发。 “跑马圈地” 眼下,距离央行“发牌照”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近,目前首次获批的8家机构均在紧锣密鼓地推出征信产品,而其他征信机构也在积极地推进当中。 近日,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推出了一系列新服务。6日,其推出的“信用签证”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据悉目前首批开通新加坡和卢森堡两国,未来也会有更多国家有望开放。 同日,芝麻信用还在北京、杭州两地推出了“无人超市”,超市不设收银员,顾客既可以用现金也可以用支付宝付款,而是否付款以及付款多少完全由客户自主决定。 除了芝麻信用之外,8日,华道征信宣布推出首款个人征信产品“华道猪猪分”。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机构也开始涉足征信行业。智能手机市场厂商小米最近也将目光转向征信市场。小米相关负责人指出,小米金融的重中之重是征信,从用户行为出发提供更精准、便捷的服务并建立征信系统。 事实上,从资本市场也可以看出目前征信超高的火热程度。据报道,商安信路演现场已有机构投资者明确给出商安信超过10亿人民币的估值。 此外据记者了解,今年以来股价翻数倍的安硕信息、新国都、用友软件也都或多或少地涉足了征信业务。 不过,目前最令人关注的还是6月以来多家P2P网贷公司与个人征信机构的合作。据记者了解,目前,已有融360、信而富、玖富、银湖网等多家P2P网贷平台宣布与芝麻信用或腾讯征信等个人征信机构合作。 有观点认为,征信机构需要数据提供方提供借贷数据,而对数据提供方的互联网金融网贷平台来说,在目前国内大数据征信缺失的环境下,与征信机构合作有利于P2P平台降低违约风险,可降低平台的运作成本。此外,我国征信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未来市场潜力巨大,P2P与征信市场合作将成为趋势。 谈及与征信机构的合作,融360首席风险官李英浩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个(征信)市场处于各自为营的状况,除去央行征信中心以外,整个第三方征信市场是非常分裂的。中国有14亿人口,将近10亿人在央行征信中心没有完整的借贷数据。 据记者了解,目前融360与8家征信机构中的7家都有合作。“为什么我们和这8家征信机构有7家合作?因为每一个征信公司的数据都不一样。比如说阿里,其积累的数据主要从余额宝,支付宝、淘宝这方面的电商数据进行获取的。比如腾讯,肯定通过社交、QQ这方面的信息。由于每家不一样,各有擅长,我们都接入这样才能更加全面,更快速地在我们平台上进行贷款。”李英浩指出。 此外,融360也透露已经和全球最大征信机构Experian(益博睿)建立了合作使用其数据模型和方法论。招商贷CEO金宏伟也坦言,未来征信的市场非常大,他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透露,目前正在规划与芝麻信用合作的事宜。此外,找银子等平台负责人也告诉记者正在寻求与芝麻信用及腾讯征信合作。 大数据征信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征信业发展势如破竹,但多数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也表示,未来大数据征信行业发展仍存在一些瓶颈。 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数据的分享,另一个则是个人信息隐私问题。 “征信属于整个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会一蹴而就。”结合国外征信行业发展的经验李英浩对记者解释道,美国是一个完全商业化的社会,美国在个人征信领域有三大公司;在欧洲也是比较商业化;基本上每个国家有一到两家。具体市场会怎么发展,可以预料的是,征信这个市场需要长时间的数据积累。如果每家各自为营的情况得不到改善,这个市场可能是发展起来会有瓶颈,因为数据最有价值的是全面性。 “本身征信是需要合作的。”李英浩进一步强调,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信贷行业有效的补充,对整个征信和大数据也有直接益处,补全了借贷用户的行为数据,但前提是要分享。 对此,找银子创始人马顺颇为赞同,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他指出,目前我国数据信息化发展比较慢,传统征信覆盖的群体很少,对未来征信的发展他非常看好。 不过他也看到了目前征信行业发展遇到的困境。“中国数据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增强,还存在很多重复的相互矛盾的信息,这就需要整个社会把信息体系建立起来对未来征信行业的发展。”马顺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方面要做很多非机构化数据的征信手段,这样才能形成好的相对的准确的信息;另一方面非常重要的就是行业之间的信息共享,这样能够提高信息的覆盖率,只有提高覆盖,准确率才会提高。 不过,对于信息共享,招商贷CEO金宏伟持保留态度。他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数据分享比较难,但数据的交易会非常有市场。” 李英浩也指出,银行直接拿到一个贷款人数据的话,他没有更多动力拿给其他机构做分享,所以需要第三方。“银行之外的贷款公司,现在还不能接入征信系统的。无论在贷款申请的时候,还是这个人发生贷款交易后的还款数据,都没有渠道可以把征信信息弄下来,只能依赖第三方和其他大数据公司。” 事实上,数据有三种,一种是公开的,一种是能够部分公开但是不能全部公开,还有一种是不能公开的。而这就涉及到了征信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数据的个人隐私问题。 有分析就指出,大数据征信对于个人和企业而言带来了巨大的实惠,但是基于有些金融机构和平台非法倒卖用户个人信息的事件频繁出现,他们呼吁中国征信市场的发展应当高度注重百姓的个人隐私。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对于哪些信息是隐私,哪些信息可以被分享,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界限。李英浩也坦言,实际上世界上有大量的数据,比如每天的电话通话记录,这些数据算不算隐私?我觉得监管方现在不是特别明确。美国也是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逐步明确了哪些数据可以进行市场行为的交易,哪些数据不是个人隐私。到底哪种数据可以被分享?我觉得国内才刚刚开始,现在不是特别明确,这里面需要后面进一步立法完善。 可见,对这些问题还有待探讨。不过,可以预见征信行业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大。对于未来征信行业,金宏伟表示,未来征信的竞争点一方面是数据的来源;另一方面是建模型的能力。 如今,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征信在帮助用户建立个人信用、提供可靠征信数据、降低信用服务成本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征信行业会如何发展,目前还难以预测,但不管怎么发展,其实就如金宏伟所说,对客户来讲,他们需要的只是答案或者说至少有参考的结果。
责编:何鹏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专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