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对审计工作的危害及对策本文关键字: 审计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存在差异,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机制失灵。同样,审计信息不对称——审计人员不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信息,被审计单位不提供审计需要的信息甚至提供假信息——也对审计工作的有效性造成危害。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导审计工作,对于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简述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劳夫、迈克尔·斯宾塞、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对信息不对称理论进行了研究,他们30年前提出的理论构成当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为此三位经济学家共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的理论主要包括: (一)逆向选择模型 逆向选择模型是乔治·阿克劳夫在他的《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论文中提出的。他对旧车市场进行了分析,在旧车市场,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而买者不知道。这样卖者就会以次充好,而买者尽管不了解旧车的真实质量,但知道车的平均质量,愿按平均质量出中等价格,这样一来,那些高于中等价的上等旧车就可能退出市场。接下来,由于上等车退出市场,买者会继续降低估价,次上等车会退出市场。最后结果是市场上成了破烂车的展览馆,极端的情况是一辆车都不成交。这个过程称为逆向选择。 这个例子尽管简单,但给出了逆向选择的基本含义:第一,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的运行可能是无效率的,第二,这种“市场失灵”具有“逆向选择”的特征(不仅失灵而且起了反作用),即市场上只剩下次品,也就是形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逆向选择的理论也说明如果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遏止假冒产品,会使假冒伪劣泛滥,形成“劣币驱良币”的后果,甚至市场瘫痪。 (二)信号传递模型 信号传递模型是迈克·斯宾塞在他的《劳动市场信号》的论文中提出的。在迈克·斯宾塞的模型里,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有关雇佣能力的不对称,雇员知道自己的能力,雇主不知道。如果雇主没有办法区别高生产率与低生产率的人,在竞争均衡时,不论是高能力的人还是低能力的人得到的是平均工资。这时,高能力的人希望找到一种办法,主动向雇佣方发出信号,使他们同低能力的人分离开来,使自己的工资与劳动效率相称。应聘者可通过教育投资程度来示意自己的能力,而雇主根据这一示意信号便可区别开不同能力的人。 迈克·斯宾塞的信号传递模型也具有普遍的经济学意义。例如业绩好的公司采取多发红利的办法来向股民发出信号,以区别于业绩不好的公司,证券市场对分红这一信号的回应是股价上升,从而补偿了股民因为分红交纳较高的税而蒙受的损失。再如厂商不惜重金到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做广告,既达到它的宣传广度,又显示自己的实力,同那些没有实力的厂家区分开。 (三)分离均衡模型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把信息不对称引入保险市场和信贷市场的研究。 在保险市场上存在道德风险(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难以确切知道投保人的真实情况和行为,保户在投保时存在隐藏行为,导致道德风险,保护投保后往往不再像以往那样仔细看管和爱护自己的财产,甚至有人自己故意造成火灾来骗取保费。人们松懈责任甚至可能采取“不道德”行为使保险公司面临损失。 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事先信息不对称)。当保费处于一般水平时,低风险类型的消费者投保效用小于不参保效用而退出保险市场,高风险类型的消费者因其预期投保的潜在收益大于潜在成本会愿意投保。低风险者退出后,如果保费和赔偿金不变,由于赔偿概率上升而使保险公司可能亏损,保险公司将不得不提高保费水平,这样,那些次低风险的顾客群会退出市场。如此“提高保费——退出一批”的循环,使保险市场只剩高风险类型消费者,高风险者把低风险消费者“驱逐”出了保险市场。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提出,保险人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合同,将不同风险的投保人区分开,让买保险者在高自赔率加低保险费和低自赔率加高保险费两种投保方式之间选择,即使保险市场实现分离均衡。 此外,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与安德鲁·魏斯合作完成的信贷配给理论,分析了信贷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认为银行降低坏账损失的最优策略是对贷款进行配给而不是提高贷款利率。 二、信息不对称在审计工作中的表现及危害 按照逆向选择理论模型,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劣币”驱逐“良币”,“劣市”驱逐“良市”,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造成市场机制失灵,并出现道德风险。 同样审计信息不对称,也会造成这些问题。 1、被审计单位的逆向选择——社会公德公信堕落 由于审计信息不对称,被审计单位也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审计的本义是通过对违纪问题的查处达到使各单位遵纪守法、和谐运行、科学发展的目的。但由于审计信息不对称,造成如实提供信息的单位受到严肃处理而使其生存难以为继(如果审计对象是企业的话,部分企业会停产歇业,部分企业会学习不诚信企业做法,不再如实提供信息);相反,不如实提供信息的单位,则变本加厉,更加违法乱纪。如此循环不已,被审计单位社会公德公信堕落,逐渐走向全面不诚信。 2、审计原则的逆向选择——审计公正公平丧失 审计的基本原则是客观公正公平,出具报告,作出结论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其目的是惩恶扬善,促进社会进步。 如果有两个单位,我们都去审计了,都没有发现问题,给他们作了没有问题甚至非常好的结论。实际有一个单位确实无问题,有一个单位由于隐瞒资料,问题未能揭露出来。这样两个单位都给其肯定的结论,显然失去了客观公正公平,无意中赞扬了违纪,对邪恶提供了保护。长此下去,有违纪问题的单位会变本加厉以更加隐蔽的手段实现其不当目的,而无问题的单位会纷纷效仿。 如果有两个单位,我们都去审计了,发现一个单位有问题,另一个单位无问题,分别给他们不好和好的结论。实际情况是两者都有严重问题。而其中一个单位由于隐瞒资料,问题未能揭露出来。这样两个同样犯了错误的单位或人,一个受到表扬,一个受到批评。长此下去,有违纪问题而隐瞒资料的单位会变本加厉以更加隐蔽的手段实现其不当目的,而有违纪问题而如实提供资料的单位会纷纷效仿。 因此,审计信息不对称也造成审计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丧失。 3、审计人员的逆向选择——不求上进与“劣剩优汰” 审计人员分为业务熟练和业务生疏等不同情况,由于被审计单位不全面提供财务会计经济活动资料,业务熟练的审计人员与不熟悉业务的审计人员重要性程度上显示不出来。业务熟练的人员显不出有多重要被边缘化。而针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简单资料来说,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地从中发现其包含的简单问题,业务不熟练的人员与业务熟练人员发挥了相同的作用。只要认真一点,不懂业务的人员甚至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由于信息不对称,被审计单位大量信息不提供,只提供一部分最简单的资料的时候,业务熟练和业务生疏的同志,在重要性上没有明显区别。就像面对无米之炊,巧妇和拙妇同样无所作为自然分不出高低来,业务不熟练的人员完全可以代替业务熟练人员的地位。事实上,在现有审计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业务熟和业务不熟的审计人员技术水平都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存在,账都很简单,资金活动很简单,反正是没有问题,审计真是太简单了,这种状况和心态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变,业务不熟的同志可能也不会再去认真钻研审计技术技巧,业务熟的同志也会得过且过,不求上进,审计质量更加没有保障。 三、解决审计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 要重视审计信息情报搜集方法的研究,研究审计技术方法与搜集审计情报并重,全面搜集审计线索,使被审计单位有的信息,我们也有,努力争取审计信息的对称。 (一)建立健全信息搜集运用机制 (1)建立信息管理机制。成立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与审计对象有关的信息不论何人何单位提供,全部由专职信息机构汇集、分类、分析、管理。 (2)建立审计巡视制度。“看门狗”要巡逻,不能只是呆在机关蹲守,不能只是确定要审计了才到被审计单位,要对审计管辖范围内全部单位进行经常性巡视,随机选择时间、路线。巡视时主要看各单位及财务人员正在干什么,检查一下手工账、微机账,翻阅一下会计凭证和其他资料,观察一下单位内外工作和环境情况,观察一下单位各职能部门和人员具体业务的办理过程(有时可以发现会计、出纳员在核对“小金库”收支余额)。巡视不仅可以挖掘信息,捕捉线索,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发挥审计的警示作用。 (3)建立联动审计机制。如在审计甲单位时,发现乙单位存在特别重大问题线索,如果乙单位属于当年审计计划范围,则立即对其实施审计,如果乙单位不属于当年审计计划范围,可对其实施延伸调查。 (4)建立信息搜集和发现线索的考核机制。审计组审计甲项目时,如果发现属于审计范围的其他单位的有用信息,如有可能收入不入账以及有可能存在其他问题等,均要通过复印、拍录等方法搜集上报,以备审计这些单位时使用。这要作为审计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对审计组考核。 (5)建立信息运用机制。成立审计组时,专职信息机构要将与其审计项目有关的信息移交审计组。 (6)建立信息奖励制度。外部人员举报查出重大违纪违法案件要给与奖励,利用内部人员提供的信息查出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同样要给与奖励。 (二)利用信号传递模型,完善承诺制度 现在被审计单位的承诺形同虚设,违反承诺制度没有相应的制裁,失去了承诺制的作用。如果被审计单位已经作出承诺,自称提供了全面真实信息,但审计发现并非如此,应予以严惩,并在社会公布其不诚信的丑闻,让其在公众舆论面前和社会公信力方面付出代价。 (三)利用分离均衡模型,实行坦白从宽制度 如果被审计单位主动提供全面信息,应在违纪处理方面给予宽大,有的可不再对责任人进行处理处罚或者从轻处理处罚。只要国家财产未受到损失,对社会发展未造成不良后果,便可以坦白从宽,既往不咎。审计法规应采用分离均衡理论,对违纪问题划分不同类型,对每一类型规定坦白从宽的处理原则,鼓励政策,以及对抗拒者一旦查实问题后所面临的严重处罚,让其自行判断是否配合审计。 (四)审计理论研究要选准立足点:电影观众→电影主角 影片中敌我双方互不了解对方信息,都在千方百计隐瞒己方信息,都在千方百计了解对方信息,然后采取对己方有利的对策。而电影观众对影片中敌我双方在哪里、想什么、做什么了如指掌,他可以对敌我双方的判断、决策、执行、效果是否正确作出明确判断。 审计与被审计者就像电影中敌我双方一样,被审计者总是试图隐瞒自己的任何信息、情报,尤其是隐瞒重要问题的信息、情报,如果其隐瞒得以如愿,则被审计者胜,审计者败——因为审计者“打仗”没有找到“敌人”。如果审计者获得了被审计者试图隐瞒的信息、情报,则审计者胜,被审计者败——至少审计者找到了“敌人”所在。而现在审计理论恰恰是站在电影观众的角度对审计方法进行研究,是研究已知信息的审计方法,即研究如何对已看见的“敌人”进行“瞄准、射击”的方法,而对如何取得信息,如何发现“敌人”未给予足够关注。 因此,传统审计学理论是建立在被审计单位全面配合审计工作并提供全面信息这一假设的基础之上的理论。首先假设“被审计单位能够积极配合并提供全面信息”,然后研究对这些信息资料的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的研究要实现从电影观众到电影主角的转变,就要像影片中敌我双方的主角那样,重视信息战、情报战,研究如何获得信息、情报。获得了信息,获得了情报,审计才有对象,有了对象,才能按照一定的方法去审计,查明问题,实现审计目的。 (五)转变审计工作组织模式——开辟第二条战线 除现有一个项目一个审计组一个报告一个决定的模式外(第一条战线),建立另一模式,开辟第二条战线,两条线并重。可考虑建立机动审计组,这一审计组的工作不是局限于某一单位和项目的审计,而是从第一个单位和项目开始,与此单位有经济往来关系的其他单位,都纳入审计视野,选取重点事项到这些关联单位调查核实。如在甲单位发现乙单位有关线索,则立即进入乙单位进行核实或直接对其全面审计,审计对象转为乙单位;如在乙单位发现丙单位线索,则立即进入丙单位核实,审计对象转为丙单位……,依此顺推,层层挖掘,环环相扣,循环审计,无止无境。查清一个问题,就处理这个单位这一问题;未发现问题,则越过这一单位,进入对下一单位下一线索的审计。审计后无需出审计报告,有问题的只需取证和下达审计决定。如发现重大问题,则立即成立专案组审计,机动审计组则继续对其他单位其他线索紧追不舍。这样,充分利用了每一线索,弥补了信息不足,实现了信息的相对对称——仅就审计人员已掌握的线索来看,双方信息是对称的。这样,不仅可以大大简化审计工作,而且也会提高审计威摄力,提高审计成效。 (六)改进审计立法——疏与堵并重 违纪问题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性质越来越恶劣,为什么?应从法律制度的立法宗旨、立法原则上找根源。违纪愈演愈烈,不违纪就无法生存。根源在那里,是法律法规过严么?有些违纪既然定义其是违纪,就应予以严惩。如果有些违纪定义为违纪,在处理上又不疼不痒,还不如不将其作为违纪。因此,应对现有规定的各种违纪行为进行甄别,没有严重社会危害的行为干脆不作为违纪。一旦确定为违纪的行为,一经查出一定要严肃处理,处理至其没有机会再违纪,即对人采取组织措施,让其不再具备原有行为能力(如调离、处分)、丧失违纪的行为能力(如切断资金来源、财务上收一级)。 1、违纪处理原则掌握两条,一是违纪性质,即社会危害程度,社会危害程度高性质严重的,处罚要重;二是违纪隐蔽性,隐蔽性强,监督成本大的,处罚要重。这两条,第一条在审计立法中体现较多,第二条考虑不多。 2、改进立法思路,变堵为疏。现在的立法,强调的是应怎样,不得怎样,违反了如何处理,遵循“规范-违反-封堵”的思路。效果不好,使违纪问题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性质越来越恶劣。 应改变立法思路,实行堵与疏并重政策,体现“规范-疏导-鼓励”的思路,除规定应怎样,不应怎样外,同时明确规定作到怎样的如何奖励,作了不应怎样的如何处理,作了不应怎样但自行纠正和配合检查的如何鼓励等。 3、鼓励自查自纠。在立法上鼓励自查自纠,同时在社会上形成“知错能改善莫大矣”的社会氛围。从诚信角度考虑,有错即纠反而会提高其社会公信度,提升其公众形象,何乐而不为? 4、鼓励举报。在立法上对审计举报作出规定,作为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制度。同时在社会上树立举报光荣的社会氛围,最终达到无可举报的境界,社会和谐了,违纪问题少了,想举报也没有了,说明社会更加和谐了——实现更高层次的良性循环。(作者: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审计局 陈加兴) 责编: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专业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