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工控行业搭建通用PLC平台迫在眉睫我国连续流程自动化发展比较快,以能源和重化工为主,主要在应用方面,并且多年来得到国家政策支持,所以行业内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比较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短。在断续流程自动化领域,面临的问题却越来越紧迫。 (一)关于工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在市场化条件下加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在用劳动密集型产品换取国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关系到工业结构中必须坚守的战略要点(如工控行业),也不自觉地遵从“国际分工”,给产业升级带来不利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为节约外汇仅对单台自动化技术感兴趣,指导思想是能用人工的尽量用人工。由于当时对工厂自动化的意义认识不完整,重点考虑效率,把自动生产线加工精度和质量放在第二位,以致错过了赶上工厂自动化国际潮流的历史机遇。 国家在重大装备的发展规划中,把重点放在“可购买性差的战略性产品”上。而市场规模较大的中小型PLC系统,由于进口方便、政策鼓励,又受到用户追捧,其消化创新、自主发展的问题就容易被管理层忽视。对事关战略的核心技术持“能买就买”、“买不到才自己干”的被动响应的态度,等于不自觉地跟随西方划定的国际分工格局,模糊了自己的努力目标。 (二)关于工业发展规划中的倾向性。 我国各类发展规划中,制定重点项目,通常选择通过重大产品带动研发的方式,特别是具有重大标志性、产业拉动作用较显著的主机产品,如核电、新能源、大飞机、汽车、数控机床等。这一原则本身是正确的。但在具体执行中,容易发生畸轻畸重的倾向。 一是“有形先于无形,整机重于零部件”。传统思维将“制造业”与“电子信息”分开,但现代装备制造已经基本实现控制系统与机电系统的融合。而我国的工业规划至今还将工业自动控制置于“配角”地位。推进两化融合,必须转变固有的“制造业”思维定式。 二是缺乏工业的整体发展意识。工业结构呈“主机—控制—零部件—材料—工艺”的金字塔形结构。工业的“中间部门”如内燃机、泵阀液压密封紧固件等通用基础件、材料,以及共性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的控制装置等,其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各类主机品质性能得以提高的基础,是工业竞争力的根基。基础长期依赖外来技术,国家的工业发展就等于建立在沙滩上。 在工控领域,也存在畸重畸轻问题。国家比较重视DCS系统,尤其是重大装备自控系统中的主控DCS部分,但对其两端则投入不足;对量大面广的PLC系统,因有可买性、小企业多、行业组织难等问题,则至今未能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 在中间产品、基础材料和制造工艺方面,目前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尤其中间产品领域主要是中小企业,面对德国西门子、博世这样的零部件巨型跨国企业的强势压迫,广大中小企业只能维持生存,没有充当技术创新主体的实力。而这一领域恰恰是最需要加强基础科技支持的。 (三)建设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和相应的行业管理机制,是国际通用模式。 应当注意的是,企业规模大、产业集中度高的行业和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的行业,两者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很大不同。在工控行业,DCS能在火电领域站住脚,首先在于得到具有垄断地位的电力用户的支持。而多数竞争充分、企业小而散的机械企业,“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体制,必须以行业的组织力为前提。 四方面入手解决工控发展瓶颈问题 振兴装备工业,需高度重视基础科学支撑,重视共性技术研发、基础零部件的同步发展。 建议“十二五”就“工厂自动化控制系统平台”进行科研与产业化立项,支持PLC共性平台研发与重点应用领域的结合、推广。 PLC用途广泛,必须使研发与制造高度合作,注重发挥相关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牵头重点研发企业与应用企业,共同组成研发团队。 业内专家就此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思路:第一,建设一个国家层面的、通用的、共性的、全面的PLC平台。 因为发展阶段问题,我国目前比较重视可购买性差的、有战略性强度以及拉动性较大的产业,如核电站、风电、太阳能、大飞机、汽车等,但是上述这些产业都少不了PLC,每一台机器都是要一台甚至多台PLC来控制。 控制系统应该是属于第二层次,但是不等于其重要性也是第二层次。 一个PLC通用平台,无论是作为信息化产品、控制技术产品还是两化融合的骨干产品,都应该被重点关注。遗憾的是,国家的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只有在基础零部件的最后一句提到了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但是基础零部件跟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关系并不大,技术的复杂性和非单一性比铸件、锻件等基础零部件要强得多,将其归入基础零部件是不科学的。 责编:刘沙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