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开IT职场的“死结”[2]“这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他们所欠缺的就是钉子的尖,也就是实践。而这种实践机会是学生在普通高校的校园里很难学到的。”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IT教育教育中心主任孙元凯告诉记者。他形象地分析,一把刀子钢再好,没有开刃只能是钝刀子,一枚钉子再结实,没有尖无也钉不到木头里面去。人才的培育也一样,一个大学生的基础和潜质再好也需要一个“开刃”的过程,“职业教育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就业前把钉子尖磨出来”。孙的这番分析,可谓为职业培训找到了极富说服力的理由。 沈阳赛斯特教育机构CEO李泽清的看法更加直接。他断言:高校教育并没有错,“就是做广谱型的基础培养,全世界的高校都是如此”。研究型大学如果陷入到某一项具体的产品研究中,那就不叫大学研究而叫企业研究了。而职业教育正相反,它“以企业岗位和技能需求为导向的,属于窄谱教育”。从学校出来的学生很需要通过职业培训来“为钝刀子开刃”。他举例说,韩国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一般需要花一亿韩元(相当于人民币八、九千元)和半年左右的时间参加职业培训,否则也难以找到工作。 凭着在IT从业多年的经验,李泽清认为,“一般来说,一个IT企业招聘员工有三方面的诉求”。一是理论素质,譬如IT的基本概念和系统的理论知识等。这在高校的教育中已经解决了。二是能力素养,也就是技能。这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是个弱项,因为没做过项目。软件公司常常会问“有没有5000行的编程经验”,多数学生连100行也拿不出来。三是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大学教育没有这种课程,难住了不少大学生。所以很多IT公司都挂出了“应届毕业生免谈”的牌子。 针对这种情况,培训机构中除了针对企业急需的技术开展专项培训外,还增加了技能和职场训练等课程。技能训练强调动手能力,老师讲课不超过40%,自己动手30%,企业级项目实践30%。“我们的学生毕业时把自己做过的项目刻到光盘上给企业看,应聘成功率很高。”李泽清说。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职业培训,这也是印度软件产业成功的经验之一。班加罗尔所以能成为印度的“硅谷”,原因之一是班市所在的邦府――卡纳塔卡邦(相当于中国的省会)除了有120所院校之外,还有数百所从事各类培训的职业学校,可以满足企业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中国的职业培训市场也正在快速发展,很多软件职业培训学校推出了定单式培养模式,即先与公司签订合同,你要什么人才我培养什么人才,受到了企业欢迎。但一个新市场的发育难免鱼沙混杂,需要强化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否则“歪嘴和尚”多了,一本很有潜力的市场经也可能被念得无人问津。 “学习型组织”的一个基本特征,便是对员工不间断地培训。据说在教育,新产品的开发是几个小组交替进行的,前面一个小组开发成功就撤下来,再由后面的小组顶上去做下一轮开发。微软的理念是,开发了一个版本,这个Team的知识就已经过时,需要接受再教育了。 IT精英们所以对惠普、教育、微软这些优秀的跨国公司趋之若鹜,原因之一也是那里的培训做得好,“就像黄浦军校,每个人都有培训机会,培训实际变成了一种福利”。惠普一位员工说。招聘新员工时,对刚出校门的大学生高挂“免谈牌”的多为国内企业,而很多跨国公司则欢迎应届毕业生加盟,因为“刚出校门的学生是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张荣分析,国内企业冷淡岗位培训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理念上的,“我不是学校,我只是用人单位”。另一个也是主要的一个,是怕做赔本买卖:我的培训能收回成本吗?他翅膀一硬就跳槽咋办,“忙活半天岂不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张荣认为,缺少培训文化,不只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也是国内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一个不具备学习型组织功能的企业,是难以做大做强做长远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培训并非为他人做嫁衣。要说跳槽的教育,跨国公司同样会遇到,但他们比较大度,“你跳就跳吧,我该怎么培养还怎么培养。培训是办企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么一来,那些跳槽的反而不跳了。因为人性中有感恩的需要。另外,那些跳槽者也会想:我在这个企业学到的东西,到了另一个企业不一定有用武之地。 [1] [2]
责编: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