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绩效管理的思考

  作者:姜玲
2007/3/28 17:07:29
本文关键字: ttnn 2005年11期

这两天探讨起绩效管理的话题,发现这个问题域还是非常模糊的,因此,试图在脑中整理出一个大概的绩效管理模型出来。

所谓绩效管理,就是对一系列指标的计划、实际值进行考评,这个考评是一个或若干个等级,能够引起对员工的奖惩行动。这个定义不能说准确,只能是自己目前的理解。

接下来再看,指标是什么,它是基于若干"度量"的计算,衡量企业中工作主体的工作绩效,这个工作主体可以是员工、项目团队、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等。这些度量主要包括工作时间,成本,效益,工作量(有些模糊,如零件个数、代码行数、发展客户数等),可见它们是一些原始的,未加工的"事实"数据,绩效指标就是在他们基础上计算得来的。

对于某项指标、其依赖的度量,都有计划值和实际值。计划值是在工作之前,根据工作主体能力、历史记录产生的值,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planning问题,财务计划,销售预测等,都不是凭空一个想法,是多少就得到的,而是有一定的方法,保证其可行性。而且,要得到计划的指标值,也是得先有计划的度量值,因此,一般来说,前线的销售预测往往作为最基本的度量,之后,提交给生产、财务部门,产生更进一步的产量、财务计划。
而实际值是在工作之后的,是基于已成事实的度量计算出来的结果。例如实际销售量、实际生产量、实际财务收入等,这都是不可改变的。

可以看到,计划和实际值之间的比较是衡量绩效最基本的方法。你定了什么目标,结果完成如何,就是对你奖惩的依据。当然,这个目标并不是完全又你自己定,是在一定客观数据基础上,并且有市场发展总体要求的情况下作出的,因此刚刚萌生一个念头——计划制定者会故意降低自己的目标。其实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肯定会这样去做,如果完全凭借主观预测,几乎会是这样的结果,因此通常是不完全由他说了算,还得有客观的数据,例如去年同期的指标值、本年度的指标趋势、对应的标竿指标值等。
 
还应该考虑一下工作主体,这个词是随口命名的,可能已经有更准确的名称吧,就是对谁考核。虽然最终的考核是对个人,但实际上这种考核是分级的,例如部门盈利了,奖金将在部门内部分配。因此,有些指标就是针对特定的主体,当然一般来说,主体的负责人就背负这样的指标。这里可能是个问题所在,如何区分主体和主体负责人的绩效,如果按照上面的说法,对于主体的绩效考核将分布到主体的成员里面,那么这个负责人只能算其中的一份子,为什么还有背负这些指标呢?

因此,我想是否应该还有一个岗位的主体,对这个主体同样有一些指标。例如项目经理,背负了一些管理指标,项目进度、成本超支、人员方面的、客户满意度等,但这看起来却和"项目"这个主体又是重叠的。这是模糊的地方,没搞明白。

最终,形成这样一个模型,基本概念包括"度量、指标、考核主体、计划值、实际值"。
度量、指标都是可以继续细分的,这当然是比较关键和麻烦的步骤——究竟哪些度量能够表明工作主体的工作,以及什么指标衡量?而考核主体是分层次的(但岗位角色和组织结构的关系有些模糊),计划值、实际值都是一些具体的数值。

我认为,计划值和实际值对比只是一种。应该还有同期比,即看个体的发展;还有同业比,跟其它同级实体或同行业实体相比(获得排名信息)。

绩效管理模型,或者绩效管理体系,应该不止是指标体系,还应该有职责制度、管理及执行流程等。

还是觉得同期比、标竿指标比和计划、实际值比不是同一层面的。
 
因为同期、标竿比都可以化为考核指标,例如"销售额同期增长率"、"标竿产品单价对比率"等,但对这些指标,总归是要有计划和实际。
 
对于绩效管理体系的补充,是有道理的,继续探讨吧。


 

责编:姜玲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