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厂商如何正确理解互联网思维

2014/3/26 10:38:19【作者】佚名

说到互联网思维对传统产业的影响,近期最有趣的便是中国房地产老大--万科集团组织高管团队去互联网企业“取经”的新闻了。自2013年10月31日起,万科集团总裁郁亮便带领诸多高管,差不多以每月拜访一家的节奏,先后前往阿里巴巴、腾讯、海尔、小米等公司学习互联网思维。2月上旬,意犹未尽的万科集团高管又甘愿放下身段,礼请一位名叫马佳佳的90后网络达人,前往万科总部给他们这群可爱又可敬的“怪蜀黍”开坛授课。

如此短的时间内,经历这么多的互联网资深大佬或新锐明星的“高密度”加持,也不知道郁亮和他的高管们是否已恍然顿悟,学会了互联网思维的精髓,并最终可以憋出厉害的大招,来“自己革自己的命”,从而换取万科的新生。

房地厂商如何正确理解互联网思维

正如海尔董事长张瑞敏所言“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万科作为一个有着强危机意识的企业,已敏锐感觉到中国房产市场已进入“下半场”,持续多年的囤地捂盘、野蛮生长的暴利时代即将结束,迎来关键的转型节点。而在互联网时代,万科最担心的就是房地产行业出现一个类似“小米”的搅局者,以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打碎行业旧秩序,威胁甚至取代以万科为代表的行业传统模式。而事实好像也是如此,譬如郁亮刚拜访完小米公司,网上马上就有消息传出“小米公寓”即将开建。

如果还有传统行业的大佬或落伍的观察者认为万科是在“杞人忧天”,并轻视“小米”只是炒作博眼球的话,那就真要小心了。因为互联网思维带来的破坏性商业变革,是大势所趋,有着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也代表着“提升社会效率,节约消费成本,压榨不当利润”的先进商业模式。万科如此焦虑,小米那么傲娇,均缘于对于这一态势的清醒判断和深刻认知。

虽说万科已经意识到传统房地产业的互联网化改革势在必行,也刻不容缓,但究竟如何转型,如何创新,却真是一个老大的难题。在芝麻哥看来,无论互联网大佬们兜售的“大力丸”,还是马佳佳小妹妹熬制的“迷魂汤”,或都诚意十足,但由于缺乏对房地产业和互联网思想的深刻认知,干货不足,法术有限,多是轻车熟路地耍了几把花活而已,赚个情面或吆喝罢了。我不以为万科的高管们得到了他们想要得到的答案。

芝麻哥以为,如果仅仅以“术”的心态看待或利用互联网思维,未免太过浅薄,传统房地产商要想成功转型,更应该从以下三个 “道”的层面来认知互联网思维。

一是正确理解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如果剥去互联网思维的层层面纱,我们就会发现其精神内核源自乔布斯,而不是雷布斯。具体来讲,就是紧紧贴合“人性化”的时代需求,用科技的手段,以艺术的气质,把产品和服务做到一种极致。这种极致,要实现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融合,并以快速迭代的方式,不断演进升级,与用户的需求共同成长。对于房地产商而言,那就是建房子以及为业主提供物业服务的所有标准,时刻要以“人的尺度”衡量。要知道人类对居住条件的终极目标,是舒适而美好地诗意栖居。理解并悟透了这一点,神神叨叨的“互联网思维”才能走下神坛,化为房地产商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的真正思想利器。


二是实现两个完美的转变。就行业本质言,房地产商可不是 “盖房子的”那么简单。房地产商最核心的竞争要素是不动产的管理能力和社区服务水平。也就是说,管理的是物,那就要考虑让“物业”保值增值,服务的是人,那就要考虑让“业主”舒服满意。要实现这两个层面的管理升级,房地产商就必须完成两个转变:一是角色的转变,从生意人变为产品人。以前房地商认为房子能卖出去就是成功,所以对营销非常重视。房地产商给我们留下的普遍印象就是擅长概念创新和广告炒作。如果仅把互联网思维理解成一种“优秀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手段,那就依然是生意人的惯性思维,必须改变。互联网时代的成功是建立在好产品的基础上,所以房地商必须明白,只有建造出让人想住的好房子才是王道。而好产品又不必局限在新房子上,好的旧屋改造方案,好的物业管理创新,好的社区服务升级,也都是“产品人”思维的体现。二是商业模式的转变,从原来的单维度靠挤压成本要利润变为多维度凭服务增值要利润。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消费者主权意识迅速觉醒,以往由商家主导的市场已变为由消费者强势主导,顾客变成真正的上帝。正所谓“粉丝经济”的真谛,并非取决于商家自身有多强,而是取决于商家的姿态有多低。对房地产商而言,也必须积极转换身份,全心全意地为业主服务,只要业主满意,挣钱就是捎带的事了。

三是正确认知自己的资源优势,寻找正确的入口。正如老话说得那样,隔行如隔山,每个行业的互联网化改造,必然要受其行业特点的局限,而每个企业在转化的过程中,又必然受到行业趋势和成长基因的影响。在芝麻哥看来,未来5-10年内,房地产商将会面临三大主力消费群体带来的商机和挑战。一是九零后为代表的居住消费需求,二是老龄化加快带来的养老地产爆发式增长,三是城市升级带来的公共空间或服务设施的改造需求。

马佳佳在万科演说中提出“九零后不买房”的论断,引来网上热议一片,房地产圈大佬任志强大佬首先表示不同意,并认为九零后不买是“没有买的能力,也没到买的时候”.而马佳佳的支持者则认为,九零后独生子女居多,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再加上双方父母,九零后小俩口将来至少会拥有4-8套房产,所以买房动力不强。若要问芝麻哥的意见,我只能持“骑墙”的态度,认为双方都对也都不对。如果严谨点回答,那就是未来5-10年内,任志强可能是对的,而之后则可能马佳佳是正确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首先要从中国人牢固的房子情结谈起。对于中国人而言,结婚成家时必须拥有一套“安身立命”的房子,好像是天经地义的基本要求和心理预期。虽然时代一直在变,但这方面的需求从来就没有代际划分,不管几零后都是如此。而未来5-10年内是九零后的结婚成家的高峰期,也是他们形成住房刚需的旺盛期。而这段时间内,按中国人群代际结构和平均寿命推断,理论上归属他们的老人房产恐怕还不能腾挪给他们(或许10-20年后才有可能)。也就是说至少未来5年内,房地产商还有最后一个“黄金五年”来缓冲或狂欢。可佐证的是,有报告预测“2018年前后,中国楼市很有可能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销售面积将出现历史性拐点,步入平缓和下滑期”.

也就是说,九零后为主力消费群体的新房子肯定还会建,也正在建,也必然有着庞大而稳定的市场需求,但是这个阶段最多也只有5年的高峰期,然后就会转入一个“供大于求”的历史性拐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饱受互联网洗礼,心态愈来开放,消费也愈来趋于理性的九零后而言,对于房子的需求,期许和等待的弹性可能也会拉长。这一代人不像七零后或八零后那样,因为强烈的自住需求,又没有啥可继承的,所以首套房子要死要活地去抢。他们或许会想,既然迟早会拥有那么多的房子,又何必着急呢?所以,或许正如马佳佳所言,还真是会有相当一部分九零后(特别是九五后)会放弃买房子的打算,反正只需要耐心等几年,房间迟早是会有的。何况当下房价虚高(特别是一线城市),他们就真是到了买的时候,也恐怕买不起。由此看来,要想让这批迟早拥有多套房产的房主甘当房奴,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打印】
查看完整文章| 频道首页| 网站首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