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访中,我们有幸邀请到首都儿科研究所及附属儿童医院医学工程处处长, 原信息中心主任、第三届北大医疗卫生CIO班学员于雪梅女士作为嘉宾。作为医疗行业的资深CIO,于雪梅处长在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医院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们将探讨医院CIO在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医院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分享信息化建设成功案例,分析行业趋势,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在访谈内容中,我们能深入了解该如何有效整合医疗信息资源、优化信息系统、推动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以及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确保信息技术能够为医疗服务、医疗管理和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持。这次访谈将为业界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从信息化到智慧医院的发展历程
医疗水平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在政策的推动与医疗机构数字化转型等趋势下,行业信息化变革和智慧改造成为必选项。
2014-2018年,医院总收入增加的同时,总支出也在随之增加。由于国家要求取消药品加成,医院的收入和支出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以北京为例,2017年3月22日,《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发布。4月8日起,北京所有公立医疗机构都将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取消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同时,435项医疗服务价格将规范调整。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更使得医院处于停滞状态,对比2019年同期,医院的诊疗人次急剧下降。在疫情面前,医院原始的运营和成本控制面临挑战。加速医疗信息化和智慧医院建设迫在眉睫。
从医院的信息化时代到数字化时代,首都儿科研究所(下称,儿研所)及附属儿童医院医学工程处处长于雪梅是亲历者和见证者,她对于医院内外在智慧医院和医疗信息化过程中的很多经历深有感触。她表示,智慧医院脱胎于医疗信息化,在我国,这个过程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早期二者并没有明确的区分,直到2019年,卫健委针对智慧医院给定的概念中明确了智慧医疗的概念包含于智慧医院,且缩小了智慧医疗范围。其医院医疗信息化和数字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2000年以前,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但多为部门级应用,涉及患者的多为以收费为核心功能的财务结算系统;(2)2000-2010年,信息技术逐渐完善,信息作为系统工程在医疗行业流程再造中的优势日益凸显,医疗信息化迎来爆发期,此阶段信息化主要用于完成基本业务流程,并逐渐向临床业务信息化发展,例如门诊和住院的医嘱与检查检验的处理;(3)2010年起,医疗行业对信息化的探索方向开始向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临床业务集成发展并整合临床数据辅助临床提升医疗质量;(4)2019年开始,创新技术层出不穷,部分医院尝试将云计算、5G、物联网、AR、VR等技术与医院内的业务场景融合,并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为便捷广泛的医疗服务,同时在运营管理方面,以综合效益为目标,加快精细化管理,以达到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
这四个医疗信息化时期可总结为:财务为主的发展阶段:信息系统除财务还覆盖临床业务,包括影像系统、检验系统、医嘱系统和护理系统。临床业务驱动型阶段:全院信息系统将所有业务流程串联起来,数据和信息流串接业务流。数据价值发现阶段:医疗开始关注数据的价值,将数据作为智能化发展的基础。这一阶段引领了智慧医院建设的方向。智慧医院阶段:在智慧医疗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
智慧医疗建设经验与挑战:跨越数据鸿沟,实现医疗信息化发展
医院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路坦途,几乎所有医院都经历过“有多少钱做多少事,谁有话语权谁先上系统”的无序阶段,当医疗信息化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的迭代与探索,回顾建设历程,发现战略、组织及技术三个层面的瓶颈。
战略层面,早期医院管理层目标定位的缺失,会导致信息化建设资源统筹不到位;组织层面,医信人员缺失,医务人员IT知识不足、培育机制不完善导致搭建好的信息系统用不起来;技术层面,新旧系统标准协议不统一、数据难接入、数据安全难保证的问题仍存在,目前处于满足医疗系统高可靠、高稳定的需求满足程度阶段,对“员工体验”和“患者体验”需求难以满足。
儿研所医疗信息化随着应用的深入,传统信息系统数据孤岛的问题浮出水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自2015年起儿研所的领导班子即提出:以信息化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充分挖掘”数据的力量“,做好顶层设计,并以明确目标、规划先行,组织保障的原则,制定当时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建“集成平台”补短板:补齐临床业务系统,如临床路径、临床知识库、病历质控、重症监护等系统,并将医院分散的系统进行整合,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将原有五十多个信息系统集成在一个平台,使得系统间的数据调用更加灵活。
(2)建“数据平台”精治理:通过收集医疗产生的元数据,放入数据湖中,并根据标准进行治理。依照不同主题建立主题库,包括运营和医疗。基于这些标准化的数据仓库,再建立应用主题,基于数据中心,实现患者360视图、病历质控、医疗闭环管理、临床辅助决策、质量质量监管等。
(3)创新医疗服务,便捷惠民:基于创新和改造,儿研所实现了远程医疗和相关医疗标准评价体系。将科研研究成果,与临床结合,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在线服务,拟合生长发育曲线进行标准建模,形成标准评价,帮助家长判断孩子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而对应优质诊疗方案。
业内将服务于医院自身、医院与院外信息共享的集成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数据库等软件产品统一定义为“医疗数智中心”,其主要任务以满足临床信息、医疗服务信息、医疗管理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应用为目标,汇集相关业务数据,并对外部系统提供数据交换服务(包括与区域平台的数据交换)。儿研所正是沿着智慧医院建设的中坚赛道,奋力前行。
在2022年12月22日,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了2022版操作手册,该手册明确指出,“智慧医院建设成效”指标是公立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的综合结果。这也预示着未来智慧医院将朝着更精细化、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在于雪梅看来,未来智慧医院的发展将向更精细化、更高质量发展。“医院内外更重视数据价值和获得感,关注患者、临床医生和管理者的需求,强调这三大支柱在建设智慧医院过程中应同样健全。”
在智慧医疗方面,自2000年开始信息化建设的儿研所,在23年的发展过程中,于2017年成功申报并在2018年通过了五级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在信息安全方面,儿研所在国家卫健委、北京市卫健委指导下参与试点工作。基于已建成的业务和数据平台,2019年通过了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的四级标准。
在智慧服务方面,儿研所成立互联网医疗办公室协调全院医疗资源,使互联网门诊与现有电子病历系统和远程医疗平台进行协同工作。曾为儿研所信息中心骨干,一致负责远程及线上惠民服务系统建设的闫雪,出任互联网医疗办公室主任,以其信息专业背景,成功从技术向业务管理转型,使得儿研所的互联网医疗门诊量及服务水平始终处于同行领位置先。总体来说,儿研所在智慧医疗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经验和亮点,为未来智慧医疗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智慧管理方面,于主任凭借多年的信息中心的实践经验和当下的管理知识积累,推动了一系列医疗装备/人员/业务场景的智慧化。实现耗材综合分析系统,将物流信息、电子病历信息和耗材使用信息整合在统一数据库中,实现精细化管理。实现医疗耗材和医疗设备的物流一体化管理,采用条码管理实现全流程环节一码通,减少人工录入,实现少纸化。实现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和精细化管理,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手段进行大型设备效益分析,提高医疗资源分配质量。结合战略和儿研所的“战友们”的充分协同,有效解决传统信息系统数据孤岛的问题,促进了儿研所的全面发展。
“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在智慧医院建设过程中得以体现,儿研所正是通过这“三位一体”的方式,在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医院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迈向智慧医疗未来:共建高质量的健康生态体系
疫情大考催化了医疗卫生平台一体化、标准化建设需求。未来在国计民生持续增长需求、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持下,以“普惠民生”为核心的医疗信息化将加速推进,打造以患者为中心的卫生医疗体系、建设智慧生态医疗是下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智慧医疗未来的发展将不再局限于医疗机构内部,而是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健康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这将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领域,值得我们共同耕耘。”于雪梅展望,通过信息化手段介入来优化医疗保障体系、促成儿童保健管理、成年人慢病管理、养老模式的创新发展,实现“智养质养”可极大程度减轻由儿童健康管理、人口结构变化和等引起的医疗服务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