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订阅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微信

IT命脉

来源:计世网  作者:李响 陈巍巍
2013/3/20 16:56:52
经济转型、创新和民生,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焦点话题,也是代表委员们提案议案中的热词。信息化已经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信息产业是承载经济转型的基础,创新是信息产业的驱动力,为民生服务让信息产业的未来大有可为。

本文关键字: 改革 民生 创新 转型 信息化

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成就,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

中国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

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从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5年中,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从5年前的26.6万亿元增加到51.9万亿元,跃升至世界第二。

但与此同时,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仍然提及:“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

因此,作为全面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2013年将是“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而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其中,信息产业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月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达到11万亿元,增幅超过15%。

在全球经济复苏趋势不稳定,国内经济发展困难增加的条件下,“必须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温家宝指出。

一方面,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过程中,信息化是一个重要手段;而另一方面,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中不断渗透的过程中,信息化也将带动ICT产业发展,解决产能过剩、核心技术缺乏、产品附加值低,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转型

信息化的机会

信息化已经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在提案中建议,今后从国家战略层面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

奚国华认为,十八大对我国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当前中国已经和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一起,同步进入了一个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水平是国家比较优势的衡量标准和决定国家力量的象征。

与此同时,奚国华还指出,在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绩背后,还仍然存在着四大问题,并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2007年以来,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信息化领域差距正在重新拉大。二是我国区域之间,特别是东西部之间的数字鸿沟扩大。三是网络空间的发展滞后。四是在发展信息化的核心技术方面缺乏国际竞争力。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在接受《计算机世界》独家专访时表示, “四化”同步发展,对信息化的要求前所未有地被提高了,未来的信息化建设,将会呈现出三大热点。

一是在提升传统产业的过程中,两化深度融合不仅体现在对传统企业信息系统的技术改造,而是要从研发到市场营销、再到售后服务等全部环节,都依靠信息化提升效率和效益;二是信息化要促进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和发展,比如对金融、物流、文化等产业的改造和促进;三是信息化和城镇化要形成良好的互动,这也将是未来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而在这一方面,城镇化建设布局和规划必须以人为本,避免重复低水平建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的良好互动,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之后正在释放出巨大的潜力。在全国两会之前举行的地方两会上,安徽省提出未来五年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5%;河南省提出未来五年城镇化率要提高到52%以上;西藏提出力争未来五年的城镇化率达到35%以上……有数字显示,2013年智慧城市的市场容量将达到108亿美元,较2012年将有较大增长,而电子政务应用建设的重点将转向面向公众的城镇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应用项目。

与此同时,在宽带中国、三网融合、4G等一大批涉及民生的重大发展项目中,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趋势都将随着信息技术与工业化、城镇化的融合,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创新

发挥全民力量

面对经济转型升级,创新是最关键的要素之一。据了解,自2010年“经济转型升级”被提出以来,创新发展就一直是IT产业,乃至全国的热词。今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共16次提及“创新”一词。

然而,目前中国社会的“创新”基因并不令人满意。

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孙家广说:“我国产业很多都是以中下游技术为支撑的,缺乏上游技术为支撑的产业。例如高档的数控机床,我国能做中下游技术的机床床身,上游技术的控制系统目前还做不了。”

而在中科院软件所研究员林惠民委员看来,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创新意识淡薄。“在我国,一些大企业往往带有垄断性质,它们关心的不是将来本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如何,而是‘只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就有利润可赚’。由于存在着‘反正市场是我的,国内劳动力又便宜,先进的技术用钱很容易从国外买到’这种心态,这些企业的创新动力明显不足。”

对此,邵志清表示,多年来,中国创新体制一直是以“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发展,但实际上,“这条链上是有分割的”——产业界需要的是能够被市场接受的产品,而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研发主体的产学研机制,很难把市场和创新联系起来。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立法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导致的山寨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邵志清告诉记者,上海市在“十一五”期间就提出了“创新驱动、创新发展”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创新,2012年,上海信息服务业营收占全市GDP 6%,326家企业收入超亿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创新不足的问题,而要加强创新,还需要以企业为主题,围绕经济建设的核心,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邵志清建议。而这也是诸多IT企业高管在两会期间通过多个渠道发出的声音。

据了解,联想陈旭东表示,为了进一步提升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希望政府能够加快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搜狐张朝阳表示,网络不只是一个产业,它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关键的启蒙作用,希望充分的竞争能释放出人的创造性;EMC叶成辉则希望制定大数据国家战略,以云计算、大数据为驱动的技术变革,将从经济发展、教育、科研、民生等方面给整个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

可喜的是,在今年的两会上,“大力推动自主创新”绝不是一句空话。

3月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5年累计8729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8%。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7年的1.4%提高到2012年的1.97%,企业研发活动支出占比超过74%。

而与此同时,科技体制改革是今年最受关注的话题,也是与创新最息息相关的问题。万钢特别强调,未来科研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发挥基层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让创新能够实实在在地落地。

日前,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3月1日起,深圳、珠海率先在全国实施商事登记改革, 新的制度将商事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商事主体的经营范围将由登记事项改为备案事项,而注册资本实缴转变为认缴制。

“这意味着,未来成立企业的门槛大幅降低,这对IT产业来说,一定是一个重大利好。”业内人士一致认为,企业登记制意味着政府职权由监管变为监督,给了企业,特别是初创型企业极大的自由空间,而这将极大地促进IT领域的创业就业。

对此,邵志清也表示,无论是今年备受关注的大部制,还是科研体制改革,“其实无论怎么改,最终目的在于把创新向下延伸,充分释放各类市场和社会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他看来,过去创新项目大多是由政府机构主导,认为哪些技术、产品需要发展,就寻找相关的企业或科研机构,投入资金,但效果并不好,而现在,创新需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

共2页: 上一页1 [2]
责编:孟芳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