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三十而立 看它的发展历程埃里森是传奇的,张扬的,毫无顾忌的,咄咄逼人的,争强好斗的,充满生机的。回顾这家企业30年的历史,我们也会发现,不论高潮与低谷,这股生机一直贯穿着这家企业。 本文关键字: 拉里·埃里森其人 埃里森活到32岁的时候,也没有人认为他会成功,除了他自己。 他1944年生于曼哈顿,俄罗斯移民后代,犹太人。 埃里森曾被认为脑子聪明,但他蔑视权威。他上过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但都中途辍学,没拿到一个文凭。在学校他非常孤僻,不过却十分注意打扮和享受,在别的孩子还是由父母来理发时,他却请专业理发师打理。 1977年6月,埃里森跟两人合伙出资2000美元成立了Oracle软件开发研究公司,埃里森拥有60%的股份。Oracle公司的某任销售副总裁说:“为埃里森工作就像骑着老虎,不管路程如何危险艰难,你必须紧贴老虎背,如果你掉下来,老虎会把你吃掉。” Oracle公司2007年最后一季财报,为他们的2007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过去的几年中,Oracle财报似乎成为捷报的代名词。这次58亿美元总收入又一次超出了华尔街分析师之前的预估,并把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的地位拉升至第四位。这个名次代表着195亿美元的身家。 随后,Oracle公司亚太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Oracle大会在上海国际会展中心胜利举行。其间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其旗舰级产品——Oracle Database 11g。“我们通过11g提供给客户数据库可管理性、可用性、以及创新适应性。”Oracle技术解决方案副总裁Roger Scott说。在很多人眼里,这个产品的出现意味着Oracle已经从追求超炫技术的超现实分子转变为更重视客户需求的现实主义者。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距离上一版本4年之久出台的新产品更像是为这家企业30岁生日的贺礼。 这家以数据库起家、长期处在“幕后”工作的企业今年已经满30岁了,自1989年之后,Oracle就稳占着世界第二大独立软件公司的宝座(“独立”的软件公司只研制、生产和销售软件,不像IBM或数字设备公司那样既生产软件也销售计算机),并且还是世界领先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IBM中国开发中心高级工程师、IBM院士王云曾经这样描述他那些为数据库事业鞠躬尽瘁的战友:“他们就像清道夫。每天在不被注意的地方干着非常重要的工作。”Oracle公司的大部分业务都是属于这样的幕后工作,但是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超出了我们的预估。任何人要预订旅馆房间、买卖股票、网上订购商品,甚至租用DVD盘都有可能用上Oracle研制生产的关系型数据库软件。 他们的势力像空气一样蔓延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服务遍及全球145个国家;他们的新业务像常春藤一样迅速生长,Oracle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李翰章说:“我们的长期目标,是希望在所有软件领域都做到第一位”;他们的商业手段光怪陆离,有时候甚至被批评为不守规矩;他们的收购整合能力令人折服,仁科、Siebel、海波龙(Hyperion)纷纷落网。 这家企业有着鲜明的个性和不按常理出牌的性格,谁让他们的创始人埃里森就是这么一个人呢!埃里森是传奇的,张扬的,毫无顾忌的,咄咄逼人的,争强好斗的,充满生机的。回顾这家企业30年的历史,我们也会发现,不论高潮与低谷,这股生机一直贯穿着这家企业。 借IBM东风崛起 最早在全球推出关系型数踞库的Oracle,至今仍然依靠这个核心产品坚定地站在世界每一个角落。关系型数据库的诞生源于IBM的点子和埃里森“侵略性”的眼光,而Oracle在数据库市场的绝对优势则归功于其对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的精准拿捏。 8月初的Oracle大会历时近一周,不过,听众们反应最火爆的还是关于Oracle数据库11g的主题演讲。 自7月12日11g公布以来,这个自10g推出4年后姗姗而来的新版本被热烈讨论,亚太地区有成百家公司已经测试了这个版本。这个新版本除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成本外还具有一种象征意义——它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具有网格计算功能的数据库。 对于已经相当成熟的软件领域,新版数据库要想让企业客户眼睛为之一亮,已经越来越难。不过Oracle不一样,他有着相当庞大的用户基础。不久前,Gartner最新调查显示,Oracle目前的数据库市场份额已增加到47%。这意味着Oracle的一举一动都将对数据库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Oracle在数据库市场的成绩来源于10g。早在2003年9月8日,埃里森就宣布,下一代数据库产品名为“Oracle 10g”,也就是Oracle应用服务器10g。这无疑是个明智的决定。数据库网格架构的可靠性和高性能奠定了Oracle在数据库方面的地位。网格计算可以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并且将各地的计算资源通过高速的互联网组成充分共享的资源集成。 但Oracle的数据库并不总是如此开业界之先河。事实上,这家公司的诞生和他们最早的关系型数据库的问世是借了IBM的东风。富有意味的是,最早拥有相应理念和技术的IBM不是这个领域的领航人,眼光独到的埃里森把这项技术落了地,并促成了一个前程锦绣的行业——软件业的诞生。 1970年,IBM公司研究员埃德加·考特在《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大型共享数据库数据的关系模型”的论文。在当时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的数据库产品占主流的社会,这篇论文无疑是数据库发展史的转折。但是市场上迟迟未见关系型数据库管理软件的推出,很多人认为它速度太慢,比不上层次型数据库。而IBM虽然1973年就启动了System R的项目来研究关系型数据库,因为种种原因也没有及时推出相应产品。 几年后,这个空档被埃里森发现。1977年6月,埃里森和他的朋友奥德斯(Ed Oates)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DL)的计算机公司。当时埃里森只是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跟许多软件工程师相比没有任何优势,他连续读了三家大学都没顺利毕业,最后辍学。奥德斯最先看到埃德加·考特那篇尘封了多年的论文,并且推荐给埃里森。埃里森当时正厌倦合同式的软件开发工作,决定开发通用软件但找不到方向。这篇论文让他明白了数据库软件的巨大潜力,给了他启发。 “跟着IBM走准没错!”他说。他们开始策划构建可商用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并且很快研发出一个成果,命名为Oracle。名字是埃里森想出来的,因为Oracle是“神谕、预言”的意思,指一切智慧的源泉。他希望他的软件代表着未来的潮流。1983年,为了突出公司的核心产品,公司正式定名为Oracle。 埃里森在软件业开了个好头,并且占了个好位置。随着他们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Oracle数据库的用户越来越多。 最大的一次危机 埃里森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但在一些人眼里,除了聪明,他还不太靠谱。埃里森常常会在公开场合开空头支票,向一些人许诺根本无法按时交付的产品。当然,Oracle公司一直拥有很棒的研发人员,一直在编写优秀的程序。但是听信埃里森的公司老板们有的成就了事业,有的毁掉了前程。而这种不靠谱,也造成了Oracle史上最大的一次危机。 在今年Oracle大会上,记者问Oracle公司总裁查理·菲利普(Charles Phillips):“很多用户认为Oracle的产品不像许诺的那样好用,有时候服务更新跟不上。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们正在持续不断地更新产品,让我们的服务更满足用户需求……”菲利普说。在随后的10分钟里,菲利普一直从各个角度阐述Oracle所做的工作,明显看出他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事实上现在的Oracle在言出必果方面已经做得不错。7月12日Oracle数据库11g公布那天,来自各个领域300 多家Oracle合作伙伴参加了11 g 测试版的测试项目。根据对这些合作伙伴的抽样调查,他们对11 g 的可管理性、快速应变能力、增强的网格功能、Oracle 实时用测试和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帮助他们继续加快创新的各种新增资源大都好评如潮。 但菲利普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可以理解。很长时间以来,Oracle都被“爱吹牛”的乌云笼罩着,即便他们现在关于承诺的兑现比很多公司好,很多人依然会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们爱吹牛。 1996 年,网上曾经有人通过电子邮件传播过一则笑谈。 “请读者们想像一下,如果各家公司制造面包烤箱,那烤箱会被造成什么样子?如果是施乐(Xerol)公司制造的烤箱,烤出的面包会越来越薄;如果由IBM 公司制造,它就会只造一只特大型烤箱,大家必须头天晚上送上面包;如果请Oracle公司生产呢?他们会声明,他们的烤箱与各种类型所有型号的面包兼容。但当你把烤箱搬回家以后,你会发现,引擎还在开发之中,扩充部分装置还得3 年才能出来,事实上,整套设备还刚刚开始研制。” 这种产品问题导致了Oracle历史上最可怕的一次灾难,虽然现在看来,那段时间的Oracle只是摔了一跤,但如果没有埃里森的及时补救,Oracle很可能就此在历史上消失。 1988 年11 月,Oracle推出了数据库软件第6 版,使用者们都倒了大霉,软件有时会突然不动,任你按什么键也不起作用。而对于这款软件,当时的Oracle并没有立刻停止销售,相反,他们疯狂地发货。很快,Oracle从应收账款中就收不到什么钱了。有些客户退回了软件,因为它们根本运行不了。媒体充斥着Oracle的负面新闻。1990年10月31日,Oracle的股票价格跌到每股5.25 美元,次日,又一路下滑跌到空前最低点,每股仅为4.88美元。 向媒体宣布这一阶段财报那天,埃里森并没有逃避,但是脸色很差。他整夜没睡,考虑新闻稿的内容,来回写了42遍;考虑怎么面对客户,什么样的问题该由谁回答,怎么回答。 那段时间社会舆论也众口一辞地批评这家公司。但几年后,大家再看这些文章就像看个笑话。埃里森又变成了公司的救星、一个神通广大的人物。《福布斯》杂志说:“他终于养好伤并使企业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他成了风险最大的企业的强有力的经营家。他要控制世界信息高速公路。” 埃里森到底干了什么? 在不断修复Oracle数据库第6版的同时,埃里森找到了日本钢铁公司,以出人意料的自信同后者谈判,使其同意给他贷款2 亿美元,换取Oracle的债务证券。Oracle因此得到了一笔救命钱。然后,他们开始了长时间的自查工作,花费了两年时间来理顺它的财务。在这一项工作上,埃里森表现出超强的智慧。他花大价钱聘请了杰夫·亨利担任公司的财务主管。从此之后,公司不再签订维护合同,不再一揽子结算全部营业额,而是每月结算一次营业额。公司也不再保留小额坏账,从那时候开始,Oracle始终保留足够的现金,以弥补所有无法兑现的账务,不再让客户在一年之后再去支付软件费用。 改革非常成功,到了上世纪90 年代中期,Oracle击败了大多数竞争对手,在关系型数据库市场上独占30%的份额。 细心的人会发现,在Oracle公司每个财季的报告上,都会引用CEO拉里·埃里森、总裁查理·菲利普、CFO萨弗瑞·凯兹三位的话,其中埃利森的言论总是紧扣数据库,菲利普则谈中间件和应用软件,而萨弗瑞·凯兹则评述财务状况。这三位恰恰是现在执掌Oracle公司的三驾马车。上图为查理·菲利普,他曾经是摩根斯坦利公司的分析师,他奉行的与客户积极沟通的经营哲学给Oracle公司带来巨大转变。他被视为埃利森的接班人,Oracle公司成功收购的幕后策划人。 张扬的企业文化 埃里森从来不忌讳在公开场合公开攻击自己的对手。这一点在同规模公司中很难见到。Oracle的发展过程中也一直充斥着埃里森争强好斗的特征。不过这种企业文化让Oracle像滚雪球一样壮大。 7月4日,带着第14版托管型CRM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Oracle亚太区客户关系管理副总裁Will Bosma在北京召开了发布会。他谈到SAP北亚区董事长西曼认为这个市场不太成熟的观点,说:“SAP说现在时机未成熟是因为他们自己没有准备好,而不是这个市场没有准备好。” 2007年度第四季度财报发布当天,埃里森在电话会议中对着全球的记者说:“Oracle独一无二的数据库网格架构足以从IBM手中抢得更多市场份额!” 随后,Oracle总裁查理·菲利浦又说:“在过去的12个月里,Oracle应用软件新许可证收入增长了32%,而SAP却下降了10%。显然,我们把产品创新与收购相结合的战略正在击败SAP的使用20世纪70年代专有的编程语言来创造一切的战略。” 在Oracle上上下下的管理层中,似乎每一个人都跟埃里森一样骄傲。事实上,这正是Oracle的企业文化之一。 面试员工时,埃里森尤其喜欢找一些不守规矩、难以驾驭的高智商人才,单纯稳重的人很难被他看中。光优秀还不够,他坚持要求公司只招聘最趾高气扬的大学毕业生。Oracle 公司的工程师罗杰·班德福(Roger Bamford)说:“他们从大学招人时,会问学生:‘你是最聪明的吗?’如果回答是,就会要他。如果回答说不是,他们就会接着追问谁是,他们就会去找那个人。” 无疑,在这样的风格下,无论能否招聘到最聪明的人,最自大、最傲慢的学生肯定一个不漏地被Oracle纳入囊中。除了超级自信外,埃里森还要求他的员工有很宽的知识面,他自己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知识面广的人,可以随时随地与人讨论几乎任何问题。他精通从犹太教到佛教的各种宗教,对于诗歌、教育、建筑以及高技术都有很深的研究。“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东西是人的才智。”他不止一次地说。 埃里森的长年助手詹尼·奥弗斯特里特(Jenny Overstreet)求职时甚至跟埃里森扯到了托马斯·杰弗逊及路易斯安那购置土地的事。还有一位财务部门员工面试时与埃里森一直扯到13 世纪的意大利。“他喜欢能反驳他的意见的人,他喜欢员工们能像他一样自以为是。”詹尼·奥弗斯特里特说。 正是因此,Oracle公司经常不按常理出牌,咄咄逼人、争强好斗。埃里森甚至放出豪言:“我不介意坐着自己的喷气式战斗机在微软总部扔下一枚导弹!”无论他们说过多少夸张的话,但是,他们还是成功了。 从20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Oracle就不再每年“克隆”自己了,但它的增长势头依然十分强劲。因为他们开始持续不断地收购新的公司。在过去的3年里,Oracle耗资240亿美元收购了30家竞争对手。 不过Oracle最有名的收购还是要数仁科(PeopleSoft)。美国当地时间2004年12月13日上午,历时18个月的口水战终于结束,Oracle与仁科同时发布公告称,仁科同意以每股26.50美元现金、合总额103亿美元的价格被Oracle收购。 其实仁科本来可以不用这么倒霉的。倒霉的仁科2003年5月通过了一项以15亿美元并购J.D.Edwards公司的决议。但是该项决议如果顺利实施,将帮助仁科成为商业应用软件市场的亚军,而原来位列第2位的Oracle将退居第3。这惹恼了Oracle。在仁科与J.D.Edwards达成协议的第4天,Oracle便宣布要强行收购仁科公司。 仁科一直在抵抗,原总裁康威甚至率领大家实施了“毒丸计划”:先后斥资8亿美元回购被Oracle收购的股票,并实施担保措施——如果公司被Oracle收购,仁科将返给顾客5倍的产品金额。 这意味着仁科即使被收购,Oracle仍要付出比预期高的代价。但张扬的埃里森则采取了漫天出价的溢价收购方式,先后对收购价格进行了5次调整,价格从63亿美元到73亿美元,再到77亿美元、94亿美元,最后以103亿美元成交。 在此期间,舆论对仁科表达了无比的同情,并且长篇累牍地攻击恃强凌弱的Oracle。但Oracle并没有违法,甚至成功应对了美国司法部及康涅狄格、夏威夷和纽约等十几个州提起的反托拉斯诉讼,并在欧盟的类似指控中成功洗去“涉嫌垄断”的罪名。这次并购不仅为Oracle带来了仁科12750个客户,每年增加了20亿美元的营收,而且还拥有了仁科12000名员工。 对此,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家认为,对仁科公司和之前对Siebel系统公司的收购行为为Oracle进行下一步并购奠定了基础。Oracle向业内证明了其并购策略的可行性,为此投资者对其并购战略开始逐步认同。 不论投资者是不是认同,埃里森一直把并购当成制胜的法宝之一。在他的带领下,Oracle逐渐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帝国,在与竞争对手的冲杀中毫不手软。竞争对手在哪个领域强,他就要在哪个领域并购几家公司,让自己也变强。今年3月1日,全球领先的绩效管理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海波龙公司(Hyperion,Nasq: HYSL)被Oracle以33亿美元收购。当时在全球BI(商业智能)市场,海波龙排名第四,而Oracle仅在第七位。 收购之后,Oracle公司总裁查理·菲利浦在致媒体的公开信中肆无忌惮地表示:“收购海波龙是Oracle面向SAP客户开发更多产品的最新举措!” “将来,我们会继续保持当前的并购策略。我们的目标是利润率达到50%。”埃里森放出这样的豪言。 如此张扬地表现出自己的野心,并且在各个领域争强好斗,Oracle这样的公司堪称业界的奇葩。他们虽然张扬,却说到做到了。 2007年第四季度财报发布后,德意志银行的分析师汤姆·恩斯特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写道:“Oracle的业绩数字和令人鼓舞的财报表明,该公司长期奉行的通过收购和内部措施促进成长的战略正在获得回报。” 熊士坦证券公司驻伦敦科技股分析师帕特里克·斯坦德特则认为,Oracle的财报是一个很好的市场信号,它意味着软件市场将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张扬的Oracle在全球市场势如破竹,在中国市场也不例外。2007年5月Gartner发布的《2005 年亚太应用集成及中间件和门户软件市场份额报告》显示, Oracle是 2005 年中国增长最快的应用集成及中间件(AIM)和门户软件供应商,其销售收入比前一年增长了59%,增长速度是排名最近的竞争对手的3倍多。2007 年8月1日,Oracle宣布公司在中国中间件市场的增长速度继续超过竞争对手并从它们那里夺走市场份额。根据IDC的研究报告, 2006年Oracle应用服务器业务在中国增长了53%,增速高于两个最接近的竞争对手,Oracle的市场份额增长超过两个百分点。 现在,Oracle已经在中国建立了一个遍布全国的、总数超过500家的合作伙伴网络。这些伙伴遍布在汽车、消费产品、金融服务、高科技制造、工业制造、专业服务、零售等行业。 Oracle已经30岁了,它依然张扬、争抢斗狠、肆无忌惮。 “我需要的不仅仅是成功,所有其他人都必须失败。”这是埃里森经常说的话,也是对Oracle这家公司的最好说明。 有关拉里·埃里森的数字 1200美元:创建Oracle公司时的投资金额 3.66亿美元:1990年3月27日,Oracle公司遭遇挫折,股价狂跌仅一天的时间,他的个人财富就锐减了3.66亿美元。 10亿美元:他的信用卡信用额度。 195亿美元:今年3月份他所持有的资产。 相关链接:Oracle大事记 1977年,Oracle诞生。 1977年,埃里森与女上司Robert Miner创立“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s),当时IBM发表“关联数据库”的论文,埃里森以此造出新数据库,名为Oracle。 1986年,上市。 当年年收入暴升至5500万美元,同年3月招股,集资3150万美元。1997年年收入达到1.31亿美元。 1986年,成为世界第四大软件公司。 1986年上市,Oracle一年后成为世界第四大软件公司。两年内再进军墨西哥、巴西、中国、塞浦路斯、马来西亚及新西兰。一年后,收入再升一倍至2.82亿美元。 1990年,市值急跌80%。 1990年,Oracle两年内挥军进入智利、希腊、韩、葡、土、委内瑞拉、比利时、阿根延、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及菲等地,但是Oracle首次出现亏蚀,市值急跌80%,埃里森首次安排资深管理人员参与经营。 1992年,旗舰产品Oracle 7面世。 公司重拾升轨,年收入达到11.79亿美元。曾被视为Oracle接班人、但后来出局的Raymond Lane担任营运总监。 1995年,埃里森另组网络电脑公司。 埃里森宣布PC已死,把全数产品推向互联网发展,并另组网络电脑公司(Network Computer),销售网络电脑,但最终被淘汰收场。 2000年,推出E-Business Suite。 开始抢占应用产品市场,与昔日的生意伙伴构成严重利益冲突。同期微软及IBM数据技术提升,此后Oracle新增订单数目的占有率,在两年内下跌6.6%,业务倒退10%。 2004年底,103亿美元收购PeopleSoft。 2003年,收购PeopleSoft引起业界哄动。两公司的争议新闻层出不穷。同年美国司法部落案阻止PeopleSoft收购。2004年底,PeopleSoft公司最终以103亿美元与PeopleSoft签署收购协议。收购PeopleSoft将使Oracle获得更多的利润点和更强大的竞争能力。 2005年底,收Siebel系统公司。 Siebel系统公司的股东正式接受了Oracle的收购要约。这样,Oracle收购Siebel的交易结束。这次收购完成之后,Oracle成为全球最大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厂商。 2007年3月1日,收购海波龙公司。 绩效管理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海波龙公司宣布同意被Oracle公司以每股52美元共计约33亿美元的现金价公开收购。在BI产业内,Oracle和海波龙合并起来的市场份额达到了11%,目前可以排在第三,海波龙在BPM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超过21%,二者合并后,在BPM领域更是绝对的第一名,这样可以继续保持对SAP的全方位领先优势。 2008年1月,甲骨文吞下BEA后瞄准管理市场。 2008年1月,甲骨文与BEA的收购协议正式达成,从此BEA不再是显赫的“中间件巨子”,而成为甲骨文庞大帝国中的一个臣民。7月,甲骨文正式对外公布其原有产品与BEA产品的整合计划,具体包括对BEA的最佳产品和甲骨文融合中间件进行整合,整合后的企业中间件与基础设施产品将分为战略类、延续与整合类及维持类三个类别。整合后,BEA WebLogic Server将成为甲骨文的主要应用服务器,但甲骨文将继续开发自己的应用服务器,BEA的JRockit作为甲骨文未来的JVM(Java虚拟机),甲骨文和BEA的企业服务总线(ESB)产品将进行整合、而甲骨文的WebCenter将是其门户软件的主打产品。 2009年4月20日,甲骨文公司声明将要以每股9.50美元(共约74亿)收购Sun公司。 该交易价值约为74亿美元。 这一消息颇令人感到意外。本月早些时候,IBM和Sun之间的收购谈判破裂。知情人士称,Sun拒绝了IBM每股9.4美元的出价。 高斯林表示:“甲骨文将一直致力于保持Java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强劲稳定。”他还说,升级版的Java Store即将推出。Java Store于去年进行试运行,旨在作为一个发现和购买Java和JavaFX程序的网络商店。 甲骨文近期完成了斥资74亿美元收购Sun的交易,同时获得了Java技术。在效力Sun多年之后,高斯林如今出任了甲骨文客户软件部门的CTO(首席技术官)。 高斯林表示,Java EE 6将成为下一代企业软件的基础;该软件在经过7年研发后,于去年11月30日获得通过。Java EE6提供了模块化和基于任务配置文件等功能。目前Java EE 6提供了基于网络的文件以及完整文件。Java EE6的技术规格还包括了JAX-RS 1.1、Enterprise JavaBeans 1.1、Managed Beans1.0以及Java-WS 2.2等应用程序界面。 2010年5月,甲骨文收购安全软件厂商Secerno。 2009年5月,甲骨文宣布将收购Virtual Iron软件公司。 2009年7月,甲骨文拟收购软件厂商GoldenGate。 2010年6月,甲骨文收购eServGlobal预付费软件部门。 2010年11月,甲骨文10亿美元收购电子商务软件公司ATG。 2010年10月,甲骨文收购企业单一登录软件提供商Passlogix。 2010年8月,甲骨文收购药物管理软件供应商Phase Forward。 2011年1月,甲骨文宣布完成收购软件公司ATG。 2011年6月,甲骨文收购企业网站管理软件开发商FatWire。
责编:李代丽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