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代数据中心发展趋势渐明
如此看来,新一代数据中心将是一个能够高效利用能源和空间的数据中心,高利用率、自动化、低功耗、自动化管理成为了国内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的关注点。
本文关键字:
新一代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作为一个企业的物理载体,在企业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核心作用。多数公司尝试将资源整合到更少的数据中心中,对数据中心服务器和存储、用电、数据中心物理空间、数据中心管理等方面的需求都在快速增长。 随着IT架构正在经历从"以网络为核心"向"以数据为核心"的转变,如何高效地管理数据中心的数据,轻松实现对数据的访问,同时又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成为所有数据中心管理者关心的问题。 因此,数据中心市场也成为了各大IT巨头和专业数据中心服务商力争抢占的市场。在行业应用领域,出现了市场集中度高、差异性大的特点。据统计,政府、制造、金融、电信这四大行业约占数据中心整体市场的2/3。在产品方面,各类产品投入稳定增长,服务器仍居主要地位,但份额微幅下降。虚拟化在数据中心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数据中心六大发展趋势 如此看来,新一代数据中心将是一个能够高效利用能源和空间的数据中心,并支持企业或机构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计算环境。高利用率、自动化、低功耗、自动化管理成为了国内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的关注点。 笔者认为,未来数据中心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六大特征。 数据集中 无论是出于IT成本过高、复杂性过大,还是资源利用率过低等原因,目前几乎所有类型的公司都在尝试将IT资源进行整合和集中,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数据中心的整合。集中化的数据更便于备份、冗余和控制。 所谓整合,就是将数十个数据中心整合到少数几个中央位置,然后重点在网络、冗余、计算、存储和管理等几个方面加强这少数几个中央数据中心的能力。 这一趋势将对很多IT技术和应用产生巨大影响。如数据和应用将越来越多地通过广域网传递给远程用户,由此对广域网架构和管理也产生了影响。而通过Web、客户机-服务器协议或瘦客户机来提供集中化的应用将成为一种标准,这样将更加便于管理、更新,以及安装补丁来防御安全隐患。 安全与可信 安全性并不单指防火墙、IPS/IDS、入侵检测以及防病毒等安全防范措施。实际上,火灾、飓风和其他灾害能在任何时候袭击数据中心。在数据中心建设的初始阶段就应该构建可靠的灾难恢复方案,或建立异地的灾难备份中心,这是当前数据中心建设中需要重视的一大热点问题。 相应地,约一半的被调查者均通过重新利用现有数据中心,或构建新设施整合现有数据中心的方式来建立辅助数据中心,以便获得灾难恢复能力,以此保证业务连续性。 计算与存储虚拟化 通过虚拟化进行数据中心资源整合是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数据中心虚拟化正在势不可挡地迅猛发展。据IDC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超过50%的新购x86服务器都将默认进行虚拟化。 虚拟化分为存储虚拟化和计算虚拟化。存储化成为热点话题已有两年的时间。存储虚拟化发生在两个层次:块存储(block storage)和文件存储(file storage)。虚拟存储能将不同的物理存储架作为一个单一的虚拟存储池。 计算虚拟化也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一些领先的企业已经开发了跨平台的服务器虚拟化软件,允许数据中心的管理者聚集或分隔服务器计算服务。一个物理服务器即能提供多个虚拟服务器的服务,也能被整合到服务器组作为一个单一的虚拟服务器提供服务。 虚拟化技术能够改善IT资源的再利用和提高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工作量;同自动化技术以及服务级的、基于政策的管理一起使用,资源的效率将得到极大的改善;灵活性将成为根据需要自动调整的功能,服务将能够从整体上进行管理以保证高水平的弹性功能。 绿色低碳 绿色数据中心在机械、照明、用电和计算机系统等方面的设计为的是最大程度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最小程度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建设和运行一个绿色数据中心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策略。 目前IT设备的能源消耗,只占整个数据中心能耗的30%,而制冷设备的能源消耗要占到50%?60%,其它如灯光照明将占到10%。 快速的能源增长给数据中心在环境控制、电源与冷却、空间管理等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此外,在多数情况下,不动产成本上的因素也限制了IT占地面积的扩展(服务器机架占用的地面空间)。因此,各公司都力求在低密度机架和发热量及功耗极高的高密度机架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流程自动化 在不需要大幅增长预算和人力的情况下,管理好数据中心资源的快速增长,是数据中心管理者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虚拟化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种增长,但虚拟化还会增加管理和自动化工具上的要求。实现IT管理流程自动化,是降低数据中心IT操作成本和复杂性的一个关键目标。自动化应用将呈现增长的势头。 快速便捷部署 如何更加快速部署应用软件,为业务系统提供支持,提升行业/企业的竞争实力,也是目前数据中心建设中非常关注的问题。 构建信息系统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业务提供支撑。在如今的环境下,为每一个应用单独开发业务应用系统的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信息系统的自适应能力以及自动化的水平,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责编:杨雪姣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专题
推荐圈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