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以下简称电试院)隶属浙江省电力公司,位于杭州市朝晖八区。走进电试院的大门,左右两边的墙上挂着电试院最近重大项目介绍的宣传牌,中间是一幅对联:“意能亦能登高科,电试殿试题金榜”,一股浓重的书卷气扑面而来,令人耳目一新。更让记者惊奇的是,连电梯里面都悬挂着知识管理介绍的宣传牌,包括隐形知识的管理工具、知识管理基本特点等等。
如此到位的宣传,不禁令人产生了遐想,电试院为何如此重视知识管理?知识管理项目又进行到了哪个阶段?其中又会不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而这些问题都在吴钢先生——电试院的人力资源部副主任那里一一得到了解答。
发现需求
电试院是浙江电网的技术监督中心、技术服务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技术信息中心,是浙江省电力公司的重要技术参谋,长期在浙江电力建设、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科研行业的特点决定了这家单位注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团队的建设和人员的培训。机缘巧合的是,国家电网公司在部署协同办公系统时专门有知识管理这一平台,电试院由此作为国家电网知识管理项目的一个试点单位,展开了有关的探索。项目启动于2008年,如果再加上2007年的调研,至今也已两年有余,讲起这段经历,吴钢先生感慨颇多。
项目现状
知识管理项目初期进行的是较容易实行的显性知识梳理,因为电试院本身的基础较好,信息库齐全,经过知识目录梳理后,基本均可文档化。随着知识管理项目的逐步深入,吴钢感觉到越往后,项目的进程推进也就越难。因为,在接下去进行的隐性知识挖掘中,吴钢感觉到了挑战——隐性知识很难文档化,即使整理成文,其他人员也不容易理解。经过与咨询共同进行探讨研究后,大胆的做出了一些探索:首先,针对管理部门做知识地图梳理,以院办、人力资源部、财务部作为试点;随后就是知识社区,包括交流论坛、专家黄页、虚拟团队、专家问答、案例库、专家博客等单元的建设。
这套方案是在08年底上线的,到目前为止已试验了一两个月,在论坛上组织了名人堂、最佳贡献、知识之星、最佳团队等活动,尽管还处在积累人气的阶段,但是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和好评。
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人力资源部副主任吴钢(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配图)
面临的挑战:隐形知识挖掘的难度
众所周知,那些散落在有经验的员工头脑里面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可是这些隐形的知识又该如何去管理?这是横亘在所有管理者心里的一道坎,同样也是一个挑战。
吴钢先生介绍说,在电试院,他们尝试分两条腿去走,首先是职能管理部门,主要做知识地图;而对专业所,主要是针对浙江全省电力系统的典型案例梳理,比如设备,故障处理,重大项目过程节点的注意事项等。
隐形知识的管理工具
隐形知识的提炼和共享,必须导入各类工具才能得以实现。吴钢先生介绍了目前电试院知识管理项目中准备实行的几种管理工具。
虚拟团队针对跨职能部门,甚至跨组织机构的人员网络,建立共同的交流平台,来共享某一成果、会议或者项目的经验教训。电试院的许多项目都是跨专业的,比如现在较热的国家特高压电网,其中涉及到高压所、系统所、计量中心等许多跨专业单位;比如输电铁塔,涉及到材料专业、高压专业等跨专业的、交叉的专业学科,这些特点都决定了需要利用虚拟团队,有交流有记录,以文字的形式显示出来。又例如,现在要成立整个浙江省电力系统的数据中心,把变电站,电厂设备的各种数据都汇总到电试院来,形成数据中心。把各种设备正常运行的数据以及发生故障的异常数据都记录收集起来,以后可以通过异常数据分析,形成完善的数据支撑,这样对分析问题就有较大的帮助。
目前,专家黄页已经建好,针对某个专家擅长的领域也已全部梳理出来。未来将做成问答形式,同时希望针对某个专家的提问,同时与专家邮箱联系起来,能够快速让专家做出反应。
知识地图是一种知识(既包括显性的、可编码的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导航系统,并显示不同的知识存储之间重要的动态联系。目前电试院的知识地图涉及面非常广,主要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显性知识,例如新员工指导手册、企业规章制度、技术标准等,这些都较容易文档化,这些都是可梳理的;而深层次的,隐形知识方面的,准备以案例形式来放入知识地图。
针对整个浙江省的电力系统的典型案例梳理,比如针对设备、故障处理、重大项目过程节点的注意事项,这些都将最后列入知识地图。
导师制类似以前的师徒制,为每一位新员工有针对性的指定一位导师,这位导师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途径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新员工。电试院对导师制进行了个性化的改革,导师是可以由新员工自由选择的。师徒之间签协议后,在三个月或者半年后有需求的话,可以再选一个导师,比如是对专业深度要求很高的专家。因为现在很多故障的发生,会牵扯到越来越多的专业,要求不仅专而且要博,这样新员工、年轻员工有必要对许多专业都有一定深度的了解。
人力资源在做知识管理的便利和优势
吴钢是人力资源部副主任,让人好奇的是,为何电试院让人力资源部牵头开展知识管理项目。
对此,吴钢解释说:“不能说人力资源就是管人,人是企业中最大的财富。”在知识管理的进程中,必然会有激励措施,这些措施最终还是由人力资源部门来执行。另外,知识管理毕竟还是从人的头脑中来的,归根到底是对人才管理的一部分。把知识管理管好,很大程度上就是把人才管好,使得留住人才,推动建立人才梯队、人才引进、人才流动的方方面面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达到知识管理的最高境界:人走了,知识留下了。当然,吴钢也坦言,这个还是很难的,毕竟知识都在每个人身上,而且知识是不可衡量的。
现在,吴钢领导的知识管理项目组要做的就是让知识者自己感受到,把知识贡献出来,不仅不是坏事,而是一个好事情,共享的越多,得到的也是越多。把知识管理和人力管理规划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互相促进。在整个知识管理过程中,吴钢感觉到,怎样把各个专业的专家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关键。这时候,一把手的支持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各个部门的协调,下面部门的推动,人资部处理起来毕竟还是有一定优势,问题都不大,但也不是万能的,如果项目推行到一定阶段,牵涉到院里面的重点工作,这时候就需要有高层的强有力的支持,以及高层对其持续的关注度。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整个访谈过程,吴钢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他对知识管理的热情。“知识管理蛮有做头”,他如是说。
吴钢是专业技术出身,2007年调到人力资源部,当2008年院长让吴钢负责知识管理项目的时候,他同许多的技术人员一样,对知识管理一窍不通,只听到大家说知识管理挺难、挺复杂。然而,他有着天生就有不惧挑战的性格,认为越难就越有挑战性,越有成就感。“大家都没尝试过,我第一个尝试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未必是坏事情。” 吴钢笑着说。
在谈到项目的难度时,吴钢坦言担心的不是项目的难度,而是质量,他担心项目会虎头蛇尾,刚开始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召开启动大会、宣传、理念导入,随后大家以为这样热热闹闹就把事情结束了。其实,实实在在的东西做下去,还是感觉比较孤单的。越往下推,难度越大,吴钢自己有时也会觉得烦,会反问自己:怎么经过这么久都没有什么效果出来?甚至自信心会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一切还是需要有毅力。“我自己是个越挫越勇的人”吴钢说。
总结语
通过一年多的知识管理项目的实施,吴钢得出下面几个感悟:1、知识管理需要一把手的全力支持;2、知识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3、企业文化。需要大家形成一个知识积累、知识共享的良性循环。
访谈手记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吴钢的亲切、对事业的热忱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个项目中,吴钢从对知识管理的一窍不通,到慢慢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会主动的去跟大家分享读后感,分享自己项目经验和管理心得,这是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就像习惯的培养。其实,生活处处都是知识管理,需要的或许恰恰是我们的习惯。
责编:张赛静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