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

作者: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2009/6/10 14:27:32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9号),进一步总结推广奥运筹办工作特别是“科技奥运”成功经验,加快推进“科技北京”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北京”对“人文北京”、“绿色北京”的支撑作用,依靠科学技术实现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目标,特制定“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本文关键字: 软博会 科技北京

四、集中力量推广和应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全面提升科技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结合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10项措施和《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带动形成新的市场需求、改善民生的成熟技术和产品,加大产业化、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力度。

1、信息基础设施工程

建设国际先进水平、城乡一体化的高速信息网络。大幅度提升互联网宽带接入标准,实现进入家庭用户互联网带宽达到20兆、进入企业用户达到100兆、进入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企业用户达到10000兆。地下管孔建设覆盖城区、郊区和地铁等区域,满足信息基础设施扩展需要。按照高标准完成800兆无线政务网和有线宽带政务网络改造,满足各类政务业务需要。按照城区水平进行规划建设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农村地区信息交换和传输能力,使行政村光缆网络覆盖率100%。采取同轴射频缆、局域网、无线局域网等多种技术形式实现宽带入户。

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3G)系统建设。围绕第三代移动通信(3G)和移动互联网进行新型服务业态的研发和创新。推广应用国有知识产权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建立第三代移动通信(3G)应用产业联盟,带动信息内容服务业快速发展。

加强信息安全设施建设。完成信息安全应急指挥平台、网络信任体系、市政务信息安全容灾备份中心、全市域无线电自动化监测系统建设。完善城市监控、安全生产管理、应急指挥等系统网络建设。

到2012年,首都信息基础设施投资600亿元,建成国内前列、国际同步的首都信息基础设施,为中央和全国服务、为首都市民服务、为首都产业发展服务。

2、食品安全工程

加强农产品生产源头的质量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奥运农产品安全供应保障中的生产技术、监控技术和规范标准的转化与应用。加强农业生产的新型安全投入品的研究与替代应用,开展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安全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履历、源头追溯和检测技术的应用,完善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构建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安全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到2012年,使全市食用农产品(蔬菜、果品、生猪、肉鸡)生产基地的主导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技术应用覆盖率达到100%,北京地区生产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100%,京郊食用农产品配送企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经营的农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加强食品质量和安全关键检测技术研究,支撑加工环节食品质量监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共性与应急技术标准研究,重点开展食品添加剂、食品接触材料和食品中非食用物检测技术研究,加快完善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技术体系,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检测装备和仪器,包括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车、食品安全现场毒物检测箱、各种病源微生物以及有毒有害化学物检测仪和相关试剂等,提高食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自检能力。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食品运输环节的监控。对200辆进入本市农产品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的鲜冻畜禽产品运输车辆的行驶轨迹和食品运输温度、车门开启状况等进行实时监控,提升对高风险食品和重大活动中生物性、化学性、放射性等污染事件的防控能力。

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测。在流通领域规划建设20个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技术监控站点,全面应用推广无线射频技术(RFID)等全程溯源监控电子标签技术,在全市150家大中型商场、超市设置食品安全自检室,加强对食品安全快速分析鉴定设施的研发和配备。将本市500家大中型商场、连锁超市、21家大中型农副产品市场销售的畜禽产品、水产品、果蔬产品和重点预包装食品纳入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实现对重点高风险食品从种植、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环节的全过程安全信息追溯。

3、农业科技工程

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高效生产技术创新与应用。重点在猪、牛、禽优良品种遗传选育上创新突破,优良畜禽供种能力提高20%以上,优良畜禽品种覆盖率达到90%。引进、选育一大批粮经、果蔬、食用菌、花卉、名优水产等新品种,集中突破草莓、球根花卉等种苗脱毒关键技术,建立市、区(县)两级新品种试验展示基地网络,完成玉米、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一次,主要蔬菜品种更新80%。大规模转化应用健康高效饲料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种植和养殖模式。加大“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推进力度,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水肥利用效率,减低灾害损失率和粮食生产成本。

加快农产品产后处理、保鲜、包装、储运、加工与食品生物制造等技术创新与应用。重点对果蔬、花卉等农产品产后冷链处理、保鲜储运等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对特质、特色、特种农产品初级加工和精深加工的节能、降耗、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设备和工艺等引进、研究和示范,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食品营养与食品产业。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建立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制定系列技术标准与规范,形成与国内国际贸易相适应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推进设施农业与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建立高效生产、观光休闲、生态循环三种类型设施生产模式,重点研究和集成创新设施育苗技术、环境友好栽培技术、土壤培肥与生态修复技术、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水肥营养调控技术、温湿气智能调节技术、设施机械化作业技术等节能生态型设施农业技术,形成系列生产技术规范。加快农业资源循环与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大农田土壤培肥、耕地质量提升、高效节水、田园景观、土壤生态修复、清洁生产与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加快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技术创新与应用。建立畜禽养殖生物安全隔离区及投入品监控系统,建立种用、乳用疫病净化与控制集成配套技术体系,使北京主要动物疫病综合防控体系与国际接轨。建立农林有害生物监测、预报预警与综合控制体系,研究与示范推广农林病虫害防控新技术。培育壮大以动物疫苗为主的生物制品产业,加大口蹄疫、禽流感、蓝耳病等重大传染病疫苗的开发。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以产品为中心,以产业为主线,以现有科技研发和推广体系为载体,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提升农业科技综合创新与应用能力。开展参与式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提高农民增产增收致富能力。

4、医疗卫生与健康工程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设急性传染病早期预警监测系统,提高传染病早期发现能力。推广应用急救病人信息采集系统,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快速信息通道。完善全市救护车智能调度系统。

研究推广心脑血管疾病等与首都居民健康密切相关的十类重大疾病防治适宜技术和产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并完善药物安全监测和应急处理体系。开展药品安全检测应用研究,建立药品信息服务平台,形成快速筛查和准确定性、定量的检测系统。

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研发适宜性健康保健和诊疗技术,推广应用先进适宜技术和设备,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

5、科技交通工程

推进轨道交通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技术研究和示范,争取形成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CBTC系统。加快现代交通工具(汽车、轨道交通)车辆核心技术(牵引、制动系统)研究、性能检测和安全认证平台建设,开发自主检测技术,制定检测标准,推广使用先进自动材料和系统。

建设智能化交通运行管理和应急系统。重点建设轨道交通运行调度中心系统、交通综合监测系统、道路交通预测预报系统、城市交通应急指挥系统、交通图像资源监控与分析系统、高速公路网络化运营管理系统、公路交通流检测调查系统、交通信号区域控制系统、交通组织优化与仿真系统、客运交通指挥调度系统、物流运输信息系统。

建设方便公众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重点建设综合交通信息网站、实时交通信息服务与诱导系统、动态停车诱导系统、综合换乘信息诱导系统(P+R)、汽车租赁信息服务系统。

大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维修、抢险领域的科技创新。以桥梁、隧道、轨道、道路的无损检测和应急抢险技术、保持道路正常通行条件下的加固改造技术、道路降噪和防噪技术、新型节能环保材料与新型施工工艺为研究和应用重点,研制先进检测检验仪器设备,研究紧急情况下的交通快速抢险技术。

6、节能与新能源工程

推广宜居型住宅技术。推广新建建筑节能技术、绿色建筑技术、新型墙体材料、节能环保建材技术等,提升人居环境水平。推广应用照明节电技术,在全市范围普及高效照明产品,扩大发光二极管(LED)路灯示范范围。推广应用供暖系统节能技术,加快推进全市燃气锅炉节能改造工作和热电联产的应用。积极推广空调节能技术在本市大型公建节能改造中的应用。推广应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和能耗监测技术。加强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与推广,研究太阳能、浅层地热、可再生新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技术,提高可再生能源替代率。推广奥运工程建设成功经验和奥运工程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及时总结新技术、新工艺,编制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和北京市级工法。

加大工业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推进石油化工等五大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重点推广应用余热余压发电、电机系统节能、工业锅炉节能、变压器改造等一批节能技术。进一步完善重点用能单位实时在线监测管理,扩大监测企业范围和监测能源品种内容。力争到2012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8年下降20%,工业用能总量占全市用能的比重下降到40%左右。

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重点示范推广生物质燃气中降低焦油污染技术、低温沼气发酵技术、生物质燃料高效利用技术以及沼渣、沼液资源化利用等技术,重点开展利用太阳能光热转换系统、生物质燃料加温等资源替代型技术(产品)试验示范,推广沼渣、沼液定量施肥技术,提高农村生物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开展生物质集中气化供气技术、户用炉具多元燃料、生物质成型燃料与能耗成本控制技术、生物质燃气标准化技术、生物质固体成型成套设备与配套炉具开发与应用。

7、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

对接科技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程。在公交和环卫等公共服务行业开展以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等为重点的大规模应用示范,扩大天然气汽车示范规模,到2012年在新能源公共汽车领域形成超过5000辆的示范应用规模。带动电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品开发,完善电动汽车产业链。组建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联合研发中心、新能源乘用车生产基地和新能源商用车生产基地。

8、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加强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推广燃煤锅炉布袋除尘等实用技术,在化工和涂装、印刷等有机溶剂使用重点行业示范推广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研发推广二恶英等有毒气体排放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建筑施工扬尘防治技术和装备,推行绿色施工。继续在燃气电厂、水泥厂、远郊区县燃煤集中供热锅炉房推行烟气脱硝技术,开展大型燃煤锅炉二氧化碳捕集和脱汞技术示范。

建立机动车排放控制动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制定适应实施国家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北京市地方燃油标准、车辆达标技术路线。按照国V标准的试验要求,完善机动车工况法排放检测技术和路检遥测检测系统,建设在用车环保标志电子信息化系统。

进一步开展北京和周边省区市大气污染物形成、转化与迁移规律研究,研发区域空气质量数值集成预报与模拟技术,推动建立大气污染区域化控制机制。

应用环境卫星大气污染物浓度反演技术等大气污染立体监测技术,完善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地面常规监测网络,形成区域大气污染立体监测体系。研发推广烟气中的低浓度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连续在线监测技术。建立大气污染源清单核算与修订技术,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体系。针对可吸入颗粒物、臭氧控制等难点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研究制定地方标准,持续改善首都空气质量。

9、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工程

实施脆弱区生态系统监测、恢复与重建示范工程,拓展密云水库、怀柔水库上游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监测、控制、治理的技术与措施,建立监测体系和信息系统。推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用技术与工艺。推广分散点源污水治理、生态型河道水质改善技术,建设北运河水质改善与水体功能修复示范工程,建设生态河道治理示范工程。中心城区建立河湖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开展地下水资源安全评价及污染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形成不同类型地下水污染防控技术体系。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建立地下水水质、水量监控系统,逐步实现地下水的可视化管理。

推广膜生物反应器(MBR)等污水处理新技术,推广应用新设备,对高碑店、清河等8座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出水主要指标达到Ⅳ类地表水水质标准。研究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构建污泥安全处置技术体系。

建立水资源优化调度智能系统。开展水资源承载力与空间配置规划研究,水资源战略储备和水生态服务价值研究。开展水资源优化调度技术研究,推进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构建城市雨洪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开展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评价研究。推广雨水收集与水质改善技术,开展洪水预报与调度技术研究。

建立和完善城乡安全供水体系。加强水源切换条件下管网腐蚀产物释放控制,开展不同水源条件下水源水质监控预警与水源优化配置技术研究与示范,丰富水质安全保障技术体系,推广农村供水净化实用技术。

推广再生水利用与节水技术。在适宜地区推广再生水灌溉,完善安全评价体系。建立农业节水评价体系,因地制宜地推广节水适用技术,推动农业真实节水。开展农村污水综合治理与回用技术研究,因地制宜推广湿地和土地处理等适用技术。

10、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工程

积极推广餐厨垃圾、厨余垃圾等有机垃圾微生物资源化处理技术,建设董村、高安屯、六里屯等餐厨垃圾处理厂,开展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示范项目,基本实现本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

积极推广垃圾焚烧发电、热能利用和污染控制技术,推广生活垃圾堆肥技术和厌氧产生沼气技术,加快阿苏卫、南宫等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和董村、阿苏卫、丰台等8座综合处理厂建设。

积极推广垃圾填埋场处理技术。推广垃圾处理设施生物除臭技术,积极推广填埋场全覆盖膜下抽气填埋气收集和利用技术以及渗沥液处理技术,完成12座垃圾填埋场处理设施异味治理,积极推进渗沥液处理污染控制。

积极推广建筑垃圾生产建筑材料技术。重点推动昌平南口、高安屯、京西、京南等四个建筑垃圾综合处置试点项目,实现建筑垃圾年处理能力达到280万吨以上,提高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水平。

积极推广垃圾筛分资源化和抽气输氧等陈腐垃圾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及土地再利用技术,积极推进全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治理工作。

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研究及应用创新。积极推广垃圾分类专用收集车,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探索家用厨余垃圾处理技术、家庭管道垃圾输送技术、智能化垃圾分类物流管理技术及模式试点示范。

11、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废聚酯瓶再利用。采用国际先进的洁净聚酯碎片生产技术和固相增粘技术,将废聚酯瓶加工成高品位、高端性的聚酯产品。

矿山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采用煤矸石破碎与筛选、煤矸石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与生产技术、铁尾矿资源化利用技术、煤矸石矿物掺合料制备技术处理煤矸石、铁尾矿,实现煤矸石、铁尾矿在沥青混合料、水泥混凝土中的全面应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废旧轮胎翻新及再利用。采用轮胎翻修及废轮胎加工再制造技术,翻新废旧轮胎和废旧轮胎再利用。提高轮胎的使用效率,减少废轮胎对环境的污染,提供新型建筑材料。

废纸再利用。依托北京造纸七厂等企业,采用中水回用等技术制造高档再生纸,实现利用城市废纸生产再生纸。

开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综合处置利用和污染控制技术的示范应用,建立相应的管理技术规范标准体系。

12、城市安全与应急保障工程

继续完善以市应急指挥平台为龙头、18区县及14专项应急指挥部平台为支撑、移动应急指挥平台为辅助的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推进主要应急技术系统向基层延伸,不断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网络、预测预警和信息发布体系。继续推进全市应急指挥备份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本市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开展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开展高层建筑防火、灭火及救援等城市安全方面重点技术和装备的研究。

责编:王丹
vsharing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最新专题
进口鲜 玩转海鲜O2O

上海进鲜实业成立于2014年12月30日,其创办的O2O平台“进口鲜”专注于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海鲜产品。在短短一年不..

首届优秀信息化产品及信息化最佳实..

.mod_B_1{background:rgba(0, 0, 0, 0) url("//www.iqiam.com/bacohome/2015/cio..

    专家专栏
    李浩实现与PLM协同工作的三维零部件数据资源平..

    目前国内外不少企业和研究单位在建设完成以三维CAD、PDM系统为核心的产品研发平台建设后,将目光投向零部件数据资..

    AMT咨询浅析集团型企业的信息化商业价值

    国内管理咨询公司AMT信息化建设专家提出下几点关于集团型企业信息化商业价值“营销”推进的方式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畅享IT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