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

订阅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微信

加强战略风险管理需改变激励制度

来源:当代金融家  
2011/5/12 11:02:47
目前,国内银行大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战略风险的管理。其主要表现在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重规模轻效益、重速度轻质量,在发展模式、盈利模式、业务定位、客户定位甚至区域定位等诸多方面都严重趋同,从而陷入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不能自拔。



本文关键字: 战略风险 管理 商业银行

目前,国内银行大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战略风险的管理。其主要表现在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重规模轻效益、重速度轻质量,在发展模式、盈利模式、业务定位、客户定位甚至区域定位等诸多方面都严重趋同,从而陷入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不能自拔。

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永恒主题。对商业银行来说,风险不仅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且风险种类很多,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合规风险等。从主要风险来看,目前国内银行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大都比较重视,尤其是对信用风险,基本都建立起了专业化的管理体制,拥有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积累了相对丰富的处置经验。比较起来,国内银行对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更需要指出的是,国内银行大都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风险,即战略风险。

实际上,无论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还是流动性风险,都只是操作层面上的风险,国内银行更需要关注的是战略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不完全取决于银行自身能力,受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很大。全球金融危机告诉我们,市场一旦发生大的地震,再先进的银行也难以独善其身。而战略风险则不同,更多地取决于银行自身的管控能力。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经说过,对没有战略的企业来说,就像在险恶的气候中飞行的飞机,始终在气流中颠簸,在暴雨中穿行,最后很可能迷失方向。

诸多事实证明,如果企业对于未来没有一个长期的明确的方向,或者指导方向错误,不管企业规模多大,地位多稳定,现有的情况有多么好,都难以避免被市场所淘汰的命运。战略管理是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战略风险和操作风险都可能给其带来巨大的损失,但相比操作风险,更大的风险反映在由于综合管理和驾驭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价值导向错误所造成的战略性、全局性风险。

缺乏战略管理是恶性竞争的最直接原因

目前,国内银行大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战略风险的管理。其主要表现在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重规模轻效益、重速度轻质量,在发展模式、盈利模式、业务定位、客户定位甚至区域定位等诸多方面都严重趋同,从而陷入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不能自拔。

在发展模式上一味地追求简单的规模扩张,大银行求大,小银行也在盲目求大;大型银行在追求国际化的同时,还在通过设立村镇银行地方式向县域和农村延伸;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则不顾自身实力,想法设法追求跨区域经营,尤其是有些小型银行其设立村镇银行的计划和速度甚至远远超过大型银行。在盈利模式上,大中小银行都过度依赖存贷利差,过度依赖快速的信贷扩张推动发展。在业务定位上,大中小银行普遍重对公轻对私、重传统业务轻中间业务。在客户定位上,大中小银行都在片面地追求大企业、大项目,“傍大款、垒大户”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发展支撑上,大中小银行都过度依赖增发和发债等外源融资补充资本,内部积累能力不足。

可以说,缺乏战略管理不仅是造成目前国内银行同业恶性竞争的最直接原因,而且也为国内银行未来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制度激励银行追求规模扩张

国内商业银行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是有制度激励的。

首先,准入限制和利率保护政策是国内银行高盈利的最直接原因。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数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竞争不完全充分。美国有一万多家银行,既有如花旗、摩根大通、美洲等以全球为服务范围的大型国际化银行,也有众多仅仅服务于社区的微型银行。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每年倒闭的银行就有100多家。而截至2009年底,中国包括3056家农村信用社在内,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只有3857家。国内银行只要有足够的贷款规模,“躺着就能盈利”的现状依然在继续,这为国内银行单纯追求规模扩张提供了正向激励。

其次,“大而不能倒”刺激了商业银行的冒险冲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与一般企业相比,金融机构涉及面更广、影响更大,因而在现代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庞大而复杂的金融机构享有“大而不能倒”的额外收益,国外如此,国内亦然。国内大型国有银行的改制上市是以政府剥离不良、为不良埋单为代价的,同样,国外大型银行之所以能够渡过金融危机也是以政府注资为代价的。与拥有几百年发展历史的欧美银行不同,国内商业银行大都处于成长的初期阶段,要发展就必须要扩张,“大而不能倒”又为商业银行盲目追求规模扩张、一味做大提供了最直接的激励。尽管全球都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但短期内这种局面显然还难以改观。

银行规模的扩张需要人才支持,需要风险管理能力的支撑,需要将风险管理深入到最基层,从而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现在人才储备不足,特别是有管理经验的人才储备不足已经成为国内银行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国内银行业扩张得很快,造成人才储备不足、风险管理断档。现在市场上要招到很成熟的、有经验的银行管理人员已经非常困难。在人才、风险管理能力跟不上的情况下,过快的规模扩张势必会引起服务质量下降、风险增加。最典型的就是“挖人大战”和“揽储大战”。盲目扩张所导致的立竿见影后果是资本金趋紧,流动性压力增大,银行不得不频繁进行融资扩股,不得不进行“揽储大战”,一味地以存款论英雄。拉存款竞争的白热化,不仅造成一些具有存款资源的客户经理“背着存款”在不同银行之间频繁地“跳来跳去”,形成事实上的“存款游击队”,严重影响银行的稳定发展,而且导致银行人员内外勾结伪造金融票证诈骗案件频发。这一点,在中小银行更甚。年初,齐鲁银行爆发的特大伪造金融票证案就是最好的例证。从1996年6月齐鲁银行正式组建到2009年末,不到13年间,齐鲁银行总资产增长了19倍,存贷款余额更是增长了20倍。尤其是在2008年后,齐鲁银行开始加速扩张,走出济南迈向跨区域经营之路,先后在聊城、天津、青岛设立了异地分行。实际上,不仅齐鲁银行,近几年大量城商行都在走跨区域开设分行、增资扩股急剧扩张之路。资产规模已经过千亿元的汉口银行甚至提出了“三年再造一个汉口银行”的口号。据统计,目前全国147家城商行中有40多家银行已经跨区域开设了110多家支行或分支机构。过快的规模扩张无疑埋下了风险管理的隐患。

市场定位依然是最重要的

从国外的经验看,国内银行要全部发展成大银行是不切实际的,传统的发展模式也是不可持续的,未来国内银行必然会产生分化。这一点现在已经逐步显现。

长远来看,随着居民消费率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高储蓄率是不可持续的,未来存款在国内银行总负债中的占比将越来越低。在这一点上,中小银行所受的影响会更大。同时,随着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监管政策的变化、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经营的差异化将成为必然的趋势,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过程必将表现为不断差异化、特色化的过程。未来国内银行业必将形成大中小银行共同发展、各具特色的格局:大银行服务全国,股份制银行服务经济中心城市,城商行服务本地,农商行、农信社和村镇银行服务农村。在这一过程中,找不准自己定位的银行必将被市场淘汰。

实际上,规模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和发展空间,提高盈利能力,形成自身的特色,这才是最重要的。风险管控能力决定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无论是大银行还是中小银行,从现在起就应该切实加强战略管理,找准自己的定位,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并严格予以执行。在发展理念上,要坚持稳健经营,坚持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的统一,根据自身的经营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来决定经营行为,坚持发展速度与自身调控能力相适应,业务发展规模与自身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把握好发展节奏,把握好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努力形成自身特色,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加强战略风险管理需改变激励制度

要促进商业银行加强战略风险管理仅靠银行自身努力是不够的,在现有制度下国内银行缺乏稳健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抑制商业银行的规模过度扩张,有关部门应该有所作为,改变对商业银行的激励制度。

首先,要放松银行业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鼓励银行业充分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讲,现在国内银行业仍属于垄断性行业,市场竞争的充分程度远远不够。虽然放松准入、实现充分竞争将导致大量银行破产倒闭,但优胜劣汰本就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则,长远来看是有利于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当然,充分竞争的前提是要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以避免大量银行破产对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

其次,要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是促进银行业充分竞争的重要途径,虽然近年来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最关键的存款利率一直没有放开,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国内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再次陷入停滞。

再次,要审慎把握商业银行的跨业经营和跨区域经营。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监管部门为了配合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有意无意地放松了对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限制,客观上刺激了一些中小银行的跨区域扩张冲动。王岐山副总理已经对此提出了批评。当然,审慎把握跨业经营和跨区域经营与鼓励竞争并不矛盾,也不等于严格限制,而是要根据银行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来合理把握扩张的步伐和速度,确保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这也正是监管部门最应该也是最能发挥的作用。

最后,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型银行尤其是系统性重要银行的监管,通过资本充足率等工具提高大型银行的经营成本,从一定程度上抑制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冲动。这也正是本轮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责编:李代丽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专业博客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