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绩效审计研究的文献综述本文关键字: 审计 [摘 要]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审计学界逐渐将目光转向了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绩效审计的概念、性质、过程及方法等问题,对各国政府和各行业的绩效审计开展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审计学者以“引进”为主,并初步结合我国国情和绩效审计实践,在绩效审计的产生背景、理论依据、目标、内容、方法及实施程序的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绩效审计;审计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绩效审计研究的文献综述 1956年9月召开的第二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决议中提到了“采用适当的措施以确保对接受政府财政援助的国有化工业和企业部门的财务控制”,“审计不应局限于审查各项账目是否正确,还要检查其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这些表述在一定范围内反映了绩效审计的内容。1968年召开的第六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上,在第一专题“政府审计的方法和程序”中要求“审计不应忽视合规性和真实性中的问题,特别要把重点放在考核其管理效果方面”。1971年召开的第七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上,在第三个专题“管理或经营审计”中指出,在管理责任方面,审计应“涉及对使用公共基金、财产、人员和其他资源利用的经济性和效率性”;在项目责任方面,审计“应涉及政府项目的活动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是否以最少的耗费取得了最大的效果”。这里提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就是后来提出的绩效审计的内容。1977年召开的第七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上,发表了著名的《利马宣言》,指出“由于政府下属企业组织的性质和工作特点决定了最高审计机关所实施的审计能够有助于这些企业组织的工作,既除了要对它们进行财务审计之外,还应对它们工作的效率、效益和效果进行评价”。毫无疑问,国际组织这时已经看到了政府审计的目标应该由以往的真实性、合法性目标“延伸”到效益性目标上来,并强调最高审计机关的三个审计目标是“同等重要的”。1986年在悉尼召开的第十二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上,对绩效审计定义为:“除了合规性审计,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这就是绩效审计。”同时还提出了绩效审计的四个目标为:为公营部门改善一切资源的管理打好基础;使决策者、立法者和公众所利用的公营部门管理成果方面的信息质量得到提高;促使公营部门管理人员采用一定的程序对绩效作出报告;确定更适当的经济责任。绩效审计概念及其目标的提出是悉尼会议的重大成果。 国外学术界对绩效审计专题的研究是伴随着绩效审计实践而展开的。早在1948年3月,阿瑟·特在美国《内部审计师》杂志上发表的“经营审计”一文中就出现了“绩效审计”这一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管理咨询师威廉·纳德于1962年撰写了《管理审计》(WilliamP.Leonard,1962)。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审计学界逐渐将目光转向政府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绩效审计的性质、过程、方法等问题,并对各国政府和各行业的绩效审计开展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宋常等对1960年至2004年5月发表在国外各种英文期刊上的有关绩效审计的文章进行统计与分析后发现,绝大多数绩效审计类的文章集中发表于少数几类审计杂志上,且多为影响较小的实务类杂志,而知名的刊物《算盘》(Abacus)和《会计学》(Accountancy)、《会计评论》(AccountingReview)、《会计杂志》(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从来没有发表过这方面的文章。由此推断出,绩效审计研究及其成果未能引起主流会计杂志应有的关注,或者学术界未能对该领域给予足够的重视,抑或专家学者的研究未能取得引起关注和重视的成果。 二、国内绩效审计研究的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审计理论界侧重于引进和介绍国外绩效审计的理论与实务。1985年中国审计学会在长春举行了经济效益审计学术研讨会,标志着绩效审计开始跨入我国政府审计的范畴。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审计学术界开始引入“绩效审计”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是从经济效益审计的角度开展的,一些学者对绩效审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国已有的比较典型的绩效审计研究著作有:1990年3月出版的《绩效审计》(作者:[英]约翰·格林,译:徐瑞康、文硕);1996年1月出版的《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作者:李敦嘉);2000年1月出版的《最新国外绩效审计》(作者:邢俊芳、陈华、邹传华);2003年9月出版的《国外效益审计简介》(作者:审计署外事司);2005年3月出版的《英国绩效审计》(作者:罗美富、李季泽、章轲);2006年1月出版的《政府效益审计论》(作者:彭华彰等);2006年6月出版的《绩效审计论》(作者:蔡春、刘学华)等。 总结起来,我国现阶段对绩效审计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第一,绩效审计内容。陈守德(2000)等认为,绩效审计应包括盈利性支出部分(基建投资、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及国有企业使用效果审计等)和非盈利性支出部分(行政收支、公共工程收支和各种基金的收支)两部分内容;赵玉华等(2000)认为,绩效审计应包括管理审计和项目审计(或称投资审计、效果审计)两个方面;还有的认为绩效审计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政府财政收支中的行政收支、公共工程收支和各种基金的收支;其二是政府财政收支中的有关收益性投资部分。 第二,绩效审计种类。娄尔行认为绩效审计可分为业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朱庆林等认为按审计目的的差异不同,绩效审计可分为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和效果性审计;汤云为认为有“企业式、行业式、地区式经济效益审计、国家大型项目的审计”。 第三,绩效审计方法。李敦嘉认为,绩效审计方法分为如下四类:核实法(如审阅法)、对比法(包括实绩与计划比)、分析法(包括因素分析法等)、评价法(包括现值法等)。竹德操等认为,绩效审计的方法体系包括基础方法(含哲学基础、理论基础和数学基础)、一般方法(即“收集审计正据,对照审计标准,作出审计评价,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和技术方法(有审阅法等传统审计方法、因素分析法等经济活动分析法、网络图法等图表申请方法、回归分析法等数学分析方法、量本利分析法等现代管理方法、其他技术方法等)。 可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绩效审计研究和实践均明显成熟于我国。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绩效审计。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的绩效审计的文献将会大量涌现。 [参考文献] [1]刘家义.关于绩效审计的初步思考[J].审计研究,2004,(6). 作者:苗金旭 来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责编: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专业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