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为的云计算转型:逼出来的开放近日,在华为上海研究所大楼,近万名工程师的桌面上,已经看不到一台主机,只有一个通过“桌面云”连接到后台数据中心的显示屏。 近日,在华为上海研究所大楼,近万名工程师的桌面上,已经看不到一台主机,只有一个通过“桌面云”连接到后台数据中心的显示屏。 2010年11月,华为对外界公布了自己的云计算战略。任正非提出,华为“在云平台上要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赶上、超越思科,在云业务上要追赶谷歌”。这意味着华为正在进行着一次重要转型。 与此同时,华为也欲打破其以往与外界隔绝的状态,变得更加开放。2010年11月25日,任正非、孙亚芳等高管与公共关系、品牌部等有关部门进行了一次座谈,座谈的主要内容是“改善与媒体的关系”。“华为才是个二十多岁、朝气蓬勃的小伙子,确实需要被世界正确认识。别人对公司的误解,有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主动与别人沟通,甚至连被动的沟通我们都害怕,还把这当成了低调。在舆论面前,公司长期的做法就像一只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我可以做鸵鸟,但公司不能,公司要攻击前进。”任正非在这次座谈中表示。 春节前,有人注意到包括华为多名高管及董事会成员在新浪上开了微博,将之视为一种改变的象征。但华为方面一再表示,这并非公司统一规定,也非约好之后的集体行动。 但还是有人倾向于相信,他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华为——更加透明,也更加开放。这与他们此前的印象迥然不同——在过去的二十余年中,华为的创立者、今年67岁的任正非一直保持着低调。 自上而下的变革 和过去的很多重大改变一样,华为的这次改变,仍然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 2010年11月底,在华为云计算战略发布会上,很少在公开场合出现的任正非发表了一个在业界备受关注的讲话。这次涉及华为未来发展方向的讲话充满了深思和焦虑。任正非说:“华为20年来,从青纱帐里走出来,一个孤独的‘农民’,走在一条曲曲弯弯的田间小路,像当年堂·吉诃德一样的封闭,手拿长矛,单打独斗,跌跌撞撞地走到今天。当我们打开眼界一看,我们已经不得不改变自己长期的封闭自我的方式。” 事实上,由于相对封闭,华为这些年没少吃过苦头。最近的一起,便是收购3Leaf公司的失利。 2010年5月,华为出资200万美元收购了这家美国公司的部分资产。然而,8个月后,华为接到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通知,建议其撤回收购3Leaf特定资产交易的申请。 一开始,华为拒绝接受。按照美国的相关规定,如果华为拒绝接受这一建议,需要美国总统在15天内作出最终裁决。在此期间,有五位美国众议员联名致信奥巴马政府,称华为收购3LeafSystems将对美国的计算机网络构成威胁。“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然而,我们已经决定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建议,撤销收购3Leaf公司特殊资产的申请。”在今年2月19日晚,华为发表了这样的声明。 这样的决定如同三年前的情景再现。2008年3月,贝恩资本与华为联合收购3Com公司也是因未通过CFIUS的审查而最终放弃。由于华为作为中国厂商参与,美国多名议员和政府官员都担心这一交易将导致华为获得美国敏感军事技术。 按照以往华为的一贯风格,对于这样放弃收购的行为一般是“不予回应”或“不予置评”。在业界的惋惜中,这一事件很快归于平静。 不料,在2月25日早,很多网友看到了一封来自华为副董事长胡厚崑的公开信,洋洋洒洒几千字,一口气解释了华为在投资美国的10年里所遭遇的误解。这些误解包括“与PLA(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简称)有密切联系”、“知识产权纠纷”、“中国政府的财务支持”、“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等。 在这封公开信的最后,华为希望美国政府对华为进行调查。“实际上,我们一直希望:美国政府能够就对华为所有质疑给予正式的调查。我们相信,如果能够通过美国的公平与正义的调查流程,能证明我们是一家真正的商业公司。” 当然,美国政府并没有真的“应邀”对华为展开调查。据华为一位内部人士透露,美方连最基本的回应也没有。但人们却从这封言辞恳切的公开信中看到,华为公司以及华为人开始变了,变得开放,变得热诚。华为不再选择沉默。 逼出来的开放 在华为变得更加开放的背后,根本的原因是整个行业正在发生着颠覆性变革。华为不得不在原有的依托运营商的发展路径之外,走出一条面向其他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新路。要顺应这种改变,华为需要更多地在公众面前抛头露面。 创立于1988年的华为,一开始主要是代销香港的HAX交换机,靠价差获利。彼时,它的经营项目中,还包括火灾报警器、气浮仪以及相关的工程承包咨询等。 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固定电话网正处于由传统的步进制、纵横制向数字程控机交换的转型时期,电话的普及率还不到0.5%。国内通信设备市场几乎全是外国公司的天下。1992年,企业刚有些积蓄后,任正非就决定倾全部资金投入到数字交换机的自行研发上。 4年之后,华为国内的销售额即达到了26亿人民币,沿用着国内市场的经验:建立稳固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华为在这一年开始了国际化征程。2010年,华为的销售额达到了280亿美元,与爱立信净销售额311.9亿美元相比,华为距离世界第一的行业位置已只有一步之遥。 但在经历了23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外部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华为虽然为运营商而生,但不能仅仅依靠这一种活法。 一方面,全球运营商正在面临转型,从业务规划到商业模式都在发生巨大的转变。另一方面,谷歌、亚马逊、苹果、Facebook等IT新贵的崛起令人始料不及,他们在无线互联网时代向电信业发起的势不可挡的渗透,对传统设备商的生存模式逐渐形成挑战。 而云计算——这个被称为第三次互联网革命的技术——的出现,则更是让整个行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可能。 随着这一技术的成熟,网络即互联网将成为人们的电脑。过去装在电脑机箱里的各个单独部件——存储信息想硬盘、处理信息的微型芯片、操控信息的应用程序——现在已分散在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集成,供每一个人分享。美国知名作家尼古拉斯·卡尔断言,在这个新世界,“IT将不再重要”,“万维网将变成万维电脑”。 一旦企业运算的大部分工作移出自有数据中心并进入“云”中,企业将不再需要自建资料中心,组建IT团队维护和管理系统,因为互联网就像自来水或电力一样,可由专门公司提供服务,而企业则可以付费使用。 面对云计算所带来的第三次IT技术革命,几乎所有的通信类大企业都作出了重大调整,华为自然也不甘落后。 在今年之前,华为的内部部门主要根据产品线划分,比如核心网、无线等,或者根据市场划分,比如欧洲区、拉美区等。1月底召开的董事会上,华为对公司业务架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一改过去按产品分类的方式,转向按照不同客户将公司业务分为四部分——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消费者业务及其他。 在这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在原有的运营商业务以及终端业务之外,开辟了一个全新领域:企业业务。作为重要依托,“云计算”可谓是企业业务的核心,一开始,华为准备将这块业务称为“企业网业务”,但在内部会议讨论后,华为决定将这这块业务定义为“企业业务”。这是因为“企业网”业务很容易让人想到路由器等路由设备,而“企业业务”的外延更广,能更好地概括这块业务。 华为企业业务负责人徐文伟表示,华为的企业业务是利用云计算平台技术为基础,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他认为,正是云计算面临的重大机遇,让华为坚定了进入企业业务的信心。 “华为的原则是以客户为中心,只是以前的客户是运营商,不需要面向消费者,而现在的企业业务和消费业务都需要面向大众。”华为终端公司新闻发言人张晓云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华为从低调向开放转变的背后,最根本的,其实是华为业务范畴和商业模式发生了转变。“我们的目标客户更清晰了,当然也更庞大了。” 转型的挑战 华为的云计算目前已经有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案例,除了上海华为近万台计算机的虚拟办公,上海联通目前也在华为的技术支持下将86个营业厅全部迁到云平台上,上海的闸北区医疗系统通过华为技术建立了“健康云”,优化了医疗系统的流程。 但对于做了二十多年运营商生意的华为来说,要完成这个转变,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企业市场最为火热的云计算及数据中心领域,思科、IBM以及惠普已成三足鼎立之势。华为只能算是后来者,而同城的竞争对手——中兴也开始介入云计算领域。 负责企业业务的徐文伟曾在内部开玩笑说,过去做运营商生意需要穿皮鞋、西装、打领带,而现在做企业业务,则需要穿运动鞋、牛仔裤和T恤,因为“需要跑得更快”。 而在终端市场上,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新规则正在颠覆整个产业,苹果iPhone强势崛起,不仅将诺基亚拉下了马,连强势的运营商都要避让三分。华为终端能否独成一派,也有待市场考验。 华为终端公司新闻发言人张晓云坦言,成立于2003年的华为终端公司一开始战略并不明确,“在国内,华为终端被等同于华为的手机;在国外,华为终端被等同于华为的数据卡。”张晓云说。为此,这位新闻发言人不得一次又一次出面澄清:“其实华为终端是业界产品线最全的终端供应商。” 华为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其终端发货量达1.2亿台,全球销售收入突破45亿美元,发货量和收入同比增长均超过30%。去年,华为终端在美国、日本、俄罗斯、中亚等区域,发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100%。手机只占其中的三分之一。 据张晓云透露,2011年,华为将在智能手机市场重点投入,全线布局。华为的目标是在全球开1000家店。在她看来,未来的竞争,不只是终端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应用软件的竞争,而华为也将在此发力——4月份,华为将会举办一个中国开发者大会;在不久的将来,华为还将推出类似于苹果商店的“智汇云应用商店”。 但是,至少从目前来看,华为并没有能够真正离开运营商。虽然华为终端首批品牌店最近在北京、上海、深圳的核心商圈同时亮相,和业界风头最劲的两大品牌苹果和黑莓比邻而居,但其大部分终端销售仍然是在运营商的店中店里进行的;华为终端的海外销售依托的也主要是运营商渠道,也即B2B2C的转售模式。 任正非在最近的一次公开讲话中对这次艰难的转型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已经走到了通信业的前沿,要决定下一步如何走,是十分艰巨的问题。我们以前靠着西方公司领路,现在我们也要参与领路了,我们也要像西方公司一样努力地对世界贡献。” 责编:罗信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专题 推荐圈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