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全球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概况、案例与经验一、全球制造服务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发达国家制造服务业业强劲发展,推动着全球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更多地转向制造服务业外包。制造服务业外包正在成为外包业务的核心,外包业务主要包括商务流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软件设计、研发设计、财务管理、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后台服务、客户交易以及专业服务等。 据有关机构估测,2006年全球制造服务业外包市场规模达1.2万亿美元。2006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500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将以20%以上的增长率快速发展。印度占有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70%,占有最大的美国市场(总额250亿美元)90%以上的份额;英国信息技术服务市场规模达166亿英镑,其中软件外包的比重超过50%,且逐年增加,2006年达到53.56%。过去25-30年间,制造服务业是英国增长最快的行业。1979-1988年,服务部门共新增240万个职位,其中银行、金融和保险部门就增加了100万个,占了近50%。到2005年,金融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例已达8.5%,2006年净出口244亿英镑。 制造服务业的能量到底有多大?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做了一个统计,全球500强企业共涉足51个行业,其中28个属于服务业。从数量上来看,有56%的公司在从事服务业,更有两成的跨国制造业企业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据了解,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制造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的70%。 而在我国,2007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4%,但占GDP比重仅为40%。其中,制造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也不高。根据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裴长洪的估算,在我国,金融与保险、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只占服务业总增加值的20%左右。 据世界银行统计,2003年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在GDP的比重,美国分别为2%、23%和75%;日本分别为:1%、31%和68%;德国分别为:1%、30%和69%;而中国分别为:15%、53%和32%。 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分工之所以处于高端位置,主要是转移了传统制造业,留下了高质量的制造业,发展了高水平的现代制造服务业,推动了科技创新。 二、制造服务业的典型案例 1、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制造商不卖产品卖服务 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作为波音、空客等飞机制造企业的供货商,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并不直接向他们出售发动机,而以“租用服务时间”的形式出售,并承诺在对方的租用时间段内,承担一切保养、维修和服务。 近年来,罗尔斯-罗伊斯公司通过改变运营模式,扩展发动机维护、发动机租赁和发动机数据分析管理等服务,通过服务合同绑定用户,增加了服务型收入。公司销售的现代喷气发动机中55%以上都签订了服务协议。公司在过去18个月中民用发动机订单有80%都含有服务协议;2007年服务收入达到公司总收入的53.7%。 2、通用电气:资本服务为电气制造提供成长动力 通用电气公司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全球24个国家共拥有113家制造厂,其产值中传统制造产值的比重高达85%,服务产值仅占12%。而目前,通用电气的“技术+管理+服务”所创造的产值占公司总产值的比重已经达到70%。 这个转变的根源在于韦尔奇实施的新服务战略,大力发展通用电气的资本服务公司,为通用电气的工业部门提供了成长动力。通用电气的产品包罗万象,从电冰箱、照明灯,到飞机引擎等都在其生产范围内。而资本服务公司的经营范围很广,从信用卡服务、计算机程序设计,到卫星发射,样样俱全。曾经有人估算,如果让资本服务公司从通用电气独立出来,它将以327亿美元的营业额名列“财富500强”的第20位。资本服务公司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设备出租公司,拥有900架飞机(这比任何一家航空公司都要多),188000辆列车(数量超过任何一家铁路公司),759000辆小汽车,12000辆卡车和11颗卫星,它还拥有美国第三大保险公司。目前,资本服务公司的经营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已经开始涉足于计算机服务业和人寿保险行业。这些数据可能不是最新的,但这些数据已经充分说明了通用电气服务业发展的强大规模。 资本服务公司作为通用电气的子公司,它是如何回报通用电气的呢?那就是提供大批有价值的客户。资本服务公司为通用电气旗下其他子公司的客户(如航空公司、电力公司和自动化设备公司)提供大量贷款,以帮助这些子公司,为其与客户签订大宗合同铺平道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1993年,洲际航空公司濒临破产,资本服务公司为其提供贷款,使洲际航空公司恢复生机,重返蓝天。随之而来的便是雪花般的订单飞向通用电气的子公司飞机引擎公司——洲际航空公司购买通用电气的飞机引擎。分析家说:“这种养鸡取蛋的做法,使资本服务公司成为杰克·韦尔奇打败竞争对手最有力的一张王牌。” 3、IBM:从硬件制造商向IT服务商的成功转型 IBM曾经是一家单纯的硬件制造商,但经过十多年的整合,IBM已经成功转型为“提供硬件、网络和软件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2005年,IBM公司服务收入所占比例超过50%,利润连年增长高达10%以上。 十几年前,当所有IT厂商大造PC时,IBM已悄然转型IT服务。而今天当越来越多的IT厂商开始意识到IT服务的战略重要性及极强的创收能力时,IBM却再次转身,开始转入服务产品化策略。 在IBM全球的营收体系中,目前大约有55%的收入来自IT服务。而根据IDC的研究报告,2006年中国IT服务市场整体增长19.7%,市场规模超过950亿元,预计到2010年有望超过2000亿元。未来,中国将超越澳大利亚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IT服务市场。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IBM提出了用“服务产品化”的方法来创新IT服务策略。“服务产品化”,用一个产品化的角度来看IT服务会使其对市场的需求把握得更准确,响应市场的速度也会提高,进而可以把产品定义清楚,把质量也定义清楚,可以使得服务质量提高。同时,还有利于IT服务提供商实现规模化,扩大收益。 三、发达国家推进制造服务业发展的经验 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进制造服务业发展方面有一些成功的经验: 1、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为制造服务业发展提供保障。为了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制定了一系列法规,逐步放宽对公路、铁路、航空、航海、物流等运输市场的管制,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运输费率下降、服务水平提高。在促进服务业发展方面,美国、英国、日本等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或专业资格认证程序,从制度上保证了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运作的规范化进程以及契约签订的严谨程度。在信息技术推广和应用方面,日本制订了《IT基本法》,美国有《电子政务法》、《统一电子交易法》、 《联邦信息安全法》等。 2、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制造服务业发展。从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制造服务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它们都通过组建行业协会的形式来加强和完善制造服务业市场的管理。例如,美国物流协会由个人和公司会员组成,拥有3000多个会员。这样的协会不仅协助政府做好物流规划、制定政策、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同时还开展物流研究,指导行业发展,举办交流活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各种专业培训,为物流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3、建立完备的基础设施,制订相关技术标准,为制造服务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从发达国家促进制造服务业发展的经验看,基础设施建设是生产性服务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德国政府通过应用新的通信技术来帮助改善物流并促进装卸,促进货运代理和运输商之间的合作。在企业相关的认证体系方面,美国现有55种认证体系,日本有25种认证体系。在技术标准方面,英、法、德等采用国际标准已达80%,日本已达90%以上。 4、建立多层次、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体系。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都建立了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体系,为制造服务业发展提供大量的专业人才。多层次的专业教育,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同时,在行业协会的组织和倡导下,还全面开展了在职教育,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它们通过确立了专业人才能力开发和客观评价的体系引导培训教育工作,并从世界各国引进生产性服务领域的专业人才,促进生产性服务领域的人才的流动。 5、政府非常重视对企业的咨询与培训,对企业发展进行指导。英国政府对发展制造服务业的扶持重点不是拨款,而是非常注重对企业的教育和指导,着重帮助企业管理层认识到发展制造服务业的重要性。英国政府在每个地区建立了顾问署,作为专门的企业管理和咨询机构。在全国雇佣了1000多名有公司背景的退休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高层顾问,负责帮助企业制订发展计划,引导企业改变经营策略。同时,积极开展企业高层培训,由企业自己报名,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此外,英国政府每年投入1.5亿英镑,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和资源服务的平台-企业网。
责编:张赛静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
最新专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