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营销型专题的分析模式

作者:姜玲
2007/4/3 18:37:25
本文关键字: ttnn 2006年04期

刘庆
20060328

有一种专题分析系统,它的特点是定位出目标客户群,采取特定的营销手段,初步形成了闭环反馈的流程。一般来说,由挖掘模型的支撑得到目标客户的名单,对这些名单分而治之之后,营销信息还需要反馈到专题系统进行模型、营销活动执行的评估。

姑且称此类专题为"定向营销型专题"。

本文主要谈谈此类专题作需求分析时候的模式,撇开细节的挖掘模型不谈,那是设计层面的东西,可以将它看作一个黑盒,输入一堆基础数据,输出目标客户名单。这一段如此表述,其通用性是很高的,对于不同城市,可能最终模型上有差异,但都是如此的输入输出。在名单输出之后,根据名单作营销,这是变化非常大的,有的城市可能使用自动的名单分配,有的可能是手动,有的利用现有的某个支撑系统,有的可能需要重新开发一个外挂系统。可以将这两者称为"分析模型"和"营销流程"两部分。

再简要重复一下,"分析模型"输出名单给"营销流程","营销流程"输出执行活动反馈信息给"分析模型"。

那么在作需求分析时,通常要在哪些方面是重点把住的呢?可以说这是一种"分析模式"吧。

"目标、角色、策略、评估"

首先是目标,这个专题最终要解决什么问题,通常,目标需要用一个或几个指标值达到某个特定值来表示。例如"至某年某月,离网率小于3%"。这也是衡量系统成败的标准,或许的营销活动都是针对这个目标的。如果是没有量化的衡量方法,可以说,这个专题已经存在很大隐患了。例如这样一个目标"让客户价值提高一个档次"。

当然,影响此类目标不光是技术原因,还有营销活动甚至是大局面的原因,技术原因要在"分析模型"中搜寻,而营销原因,恐怕要在"营销流程"中搜寻,所以面对总体的目标,必须得有评估模型和营销活动的方法。

第二个,角色,一般是指与系统边界之外与系统交互的人、物、系统。这里即是指参与专题所支持整个过程中,包括建模、营销过程的部门、人员,以及外部系统。从一般意义上,大致可以将分成数据源系统、营销支撑系统、建模人员、营销设计人员、营销执行人员几类。但对于不同客户,其对应到组织结构中是不大相同的,例如营销设计可能是市场部的职责,有的可能变成信息部的职责。究竟属于那个部门,也是需求分析阶段需要确定下来的。

对于具体的执行层面的角色,还得计算其数量,并且评估其可以承受的营销活动量,这会决定目标客户名单的数量。

第三个策略,其实在整个专题中,营销策略的制定工作量比重很大,只是他并非由系统设计者主导,多半由客户市场人员主导(除非是专门的咨询项目)。

在策略制定之前,需要对目标客户进行分群,哪些是高价值的,哪些通话行为有明显特征的。这种分群可以通过业务经验,当然也可以通过聚类的挖掘方法了。其目的还是为了支持后续的营销流程。

这个策略的本身设计就可以单独拿出来说的,从目标客户的分群,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将用用什么样的营销方案对待,谁来执行,执行的具体步骤等,都要在策略设计中实现。可以用策略图来表示,类似决策树的模样。针对每种类型的客户,考虑其属性,例如是否消费超过200等条件判断,最终落实到推荐的具体营销方案。例如对于低价值客户,可以用短信的方式群发促销信息,对于高价值客户,可以由客户经理一对一营销,甚至上门服务。

通过策略的制定,客户的类型、参与策略判断的属性,都需要体现在目标客户名单中,也就是说策略制定决定了客户名单的内容。

第四个评估,是要有方法衡量模型、营销活动的完成目标的效果。因此必须在执行营销活动之后将执行情况返回给模型。通常,评估也是通过一系列指标体现的,例如对于活动来说,如果是电话营销,可以有响应率、应答率来评估基本的通话情况,用成功率来衡量目标客户接受营销方案的比例等。

要得到这类评估信息,显然必须要将营销活动执行结果反馈至模型,对多少客户进行营销,多少失败了,多少成功了,多少根本就联系不上。

当然执行反馈信息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从评估者的角度,评估者希望得到评估指标,希望能够有多多的反馈信息得到。也可以从执行者的角度,会有哪些反馈信息,执行人员能够承受填写反馈的工作量来精简反馈的内容。这似乎是对立的两个角度,一个希望反馈多,一个希望少填反馈,需要平衡。

此四点,窃以为是定向营销型专题的分析模式。当然,所谓"模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0060330

目标、角色、策略、评估。

昨天在和客户交流过程中,用这个模式取得不错的效果,基本上涵盖需求的内容。从顺序上看,客户对策略的谈论兴趣要大于对角色的兴趣,而且角色似乎没什么好谈的,而策略是非常详细的业务规则。当然,这可能是特例,不遵循"先总体后细节"的原则。

需要对这个模式再深入思考。

用这套模式是为了引导谈话,譬如说目标,明确指出是否有一系列指标,并有相应计划值。未必立马就能给出这个数字,或者是含含糊糊,这是必须明确的。

谈到角色,后来发现,这种定向类营销中的角色其实大致一致,分成外部系统和用户两类吧。外部系统包括数据源系统和营销支撑系统两种,用户类包括模型设计者、营销设计者、活动执行者三种。如此,需要将这几种角色对应到实际环境中,例如数据源系统有计费系统、客户管理系统;营销支撑有呼叫中心、大客户系统等;模型设计者一般是集成商自己了,而营销设计者可能是市场部或是相关职能的部门,活动执行者通常是客户服务中心、营业厅等。用户类角色在谈到策略的时候,还需要细化,落实到具体的组织结构。

谈策略,原来我设想的有些理想化。曾想过能够对目标进行分群,不同群体的用户可以辅以不同营销方案,并且可以形成诸如决策数的策略判断路径。但实际上,做到这一步很难,而且并不一定能有好的效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目前谁对营销环境最熟悉?恐怕是处于最前线的人,他们天天接触客户,知道自己的营销方案哪种更加能够吸引人,只是这种知识是在他们的大脑中,没有形成文字。

如果非得拿出几套策略的话,必须得由这类一线人员一同讨论,而且显然这样的讨论周期不会短。但另一方面时间不等人,又不允许这个周期过长。于是就像数据仓库建模的矛盾一样,是建一个大而全的模型?还是一个小而精的?

以往曾经有个专题将营销策略做到很细化的程度,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其不同的消费特性,推荐不同的营销方案。然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这样定的太死,反而限制了一线人员的发挥。但从他们领导的角度,确实希望能够这些一线人员像傻子一样照剧本唱戏,却事与愿违。

因此,我们也选择了偷工减料,对于策略的细化暂且不作,因为凭在座的几位拍脑袋想出的策略恐怕也是贻笑大方。

谈评估的时候,也有这个问题。按照原来的希望,能够提炼几个真正评估营销活动效果和效率的指标,然而这也非易事。大家只能谈需要看什么信息,看什么属性、趋势。于是,再一次偷工减料。

这又引发另外一个不大相干的问题。作需求的时候,遇到不能决定之事,特别是那种可能需要很长周期决定的事,怎么办?是组织资源立马办了?还是延后呢?立马就明确,可能导致跟不上市场分析需要,而延后,恐怕又会不了了之。

哎,难呐。

责编:姜玲
vsharing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畅享IT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