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 PLM 盘点似乎一眨眼间,时间的车轮已经走进了2008。回顾一下,应该说2007年对于PLM领域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发生的很多事件都具有历史的意义,有些甚至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盘点一:PLM市场加速整合,资本运作不断 2007年产品创新数字化(PLM)领域里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无疑是两个重要的收购,西门子收购UGS加入其自动化和驱动集团,被当成2007年PLM市场的一枚重磅炮弹,围绕这个收购的疑惑和讨论也进行了比较长的时间;而Agile嫁入Oracle豪门,给大家带来的也许是诧异、也许是惊喜。但是仅从2007年来看,这两个重要的收购似乎对PLM的市场格局并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至少比我个人预期的影响要小得多。不过我还是比较期待“自动化+PLM”和“ERP+PLM”的这两种强强联合,能够给PLM领域带来更多的冲击。至于这种冲击会对PLM领域带来多大影响、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现在还不好判断,也许会在2008年逐渐明晰。 从资本市场和财务的角度看,这两个收购可以说是投资人重视PLM领域的一种体现。无独有偶,中国的PLM相关厂商也开始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2007年6月,安世亚太获得美国国际集团AIG的1500万美元投资,这是一贯看重被投资企业稳健性的AIG首次投资制造业。2007年12月,中国领先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软件和服务供应商CAXA与知名风险投资公司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简称IDGVC Partners)共同宣布,IDGVC向CAXA注资1000万美金,该笔资金将用于CAXA扩充服务体系和加强产品研发,扩大CAXA 在中国PLM行业的领先优势。据有关消息称,另外一家国内著名的PLM相关厂商也将在2008年初得到相关投资商的资助。从这一点来说,2007年对于国内PLM相关厂商的资本运作应该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当然,2007年还发生了相当多的收购,以下仅列举2007年主要PLM相关厂商的一些收购案例,供大家参考: 2007年4月27日,达索系统和ICEM宣布达成了一份协议。根据此协议,达索系统将会收购ICEM,从而将CATIA的领导地位拓展到广阔的、高度多样化的造型领域。 2007年5月7日,UGS公司宣布西门子已经完成对UGS公司的收购,并于 2007年5月4日生效。UGS公司从此将更名为“UGS PLM软件公司”(UGS PLM Software),并作为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Siemens A&D)的一个全球分支机构展开运作。 2007年5月15日,Oracle公司宣布将要收购Agile Software公司,Agile公司是一家主要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 2007年5月16日,PTC宣布已收购总部在英格兰剑桥的NC Graphics有限公司。 2007年8月7日,MSC.SOFTWARE 公司收购PIONEER SOLUTIONS, INC公司进军计算流体动力学。 2007年8月20日,Autodesk宣布完全收购Opticore的技术和产品资产。Opticore是业内首屈一指的图像通讯软件供应商。 2007年8月27日,Autodesk宣布收购了为机械设计市场供应分析和仿真软件的PlassoTech公司。 2007年10月2日,达索系统宣布的并购Seemage,以增强其实现产品三维可视化的能力。 2007年10月,Autodesk公司宣布收购skymatter(开发三维造型软件)。 2007年10月31日,PTC公司宣布将以约2.5亿美元收购总部位于德国的PLM和CAD解决方案提供商CoCreate。 2007年11月1日,Autodesk宣布已签署协议收购汉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后者是一家国际软件工程服务公司。 2007年11月15日,Autodesk宣布它即将收购robobat,专门从事分析、设计与钢铁和混凝土详述软件一家私人控股公司。 总的来讲,从AUTODESK、达索系统、 PTC的收购情况看,国际主要PLM厂商都趋向于提供更完整的CAD/CAE/CAM/PDM整体解决方案。另外,可以预见,未来产品在视觉显示方面将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盘点二:SOA,噱头还是方向? 继SOA在ERP领域呼风唤雨之后,2007年,SOA也登陆了PLM领域。 2007年5月, Dassault Systèmes宣布ENOVIA MatrixOne 10.7.1投入使用,称其是对DS为PLM提供SOA支持的一项重要突破。 2007年10月,西门子PLM Software推出新一代生命周期管理(PLM)软件- Teamcenter 2007,称Teamcenter 2007具有完整的SOA体系架构。 SOA的概念本身是好的,基于SOA的系统在可配置性、可维护性、可集成性方面有比较突出的先天优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定制出适合自己的PLM系统,既可以加快实施的过程,也不需要为根本不需要的模块付费。 由于这两个新系统推出的时间尚短,目前还没有关于这两个新系统SOA化方面的相关评测和评论,因此个人不好判别是否确实如此还是只是一个炒作的噱头。2008年,不知道是否会有更多的PLM厂商推出“基于SOA的PLM产品”,但愿能有一些,但是不要太多。 盘点三:CAE数据归谁管? 由于三维设计的普遍应用,CAE作为设计验证和设计优化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仿真数据比较复杂,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通常包括设计、仿真(虚拟样机)和试验(物理样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工作均需要大量的知识经验、研发流程等,并使用各种工具,产生大量数据。常见的数据有:几何模型、网格模型、载荷工况、边界条件、脚本、计算结果、仿真报告等。而精确的工程问题仿真分析必须对大量的分析仿真数据进行综合评估。为此企业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来管理仿真分析数据、评估分析结果,这项工作的难度甚至超过了分析项目本身的实际技术问题。特别是企业应用多种不同用途的CAE软件时,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CAE数据归谁管、如何管,2007年,相关厂商都在争夺主动权。下面简单的将相关厂商的相关方案简单的介绍一下。 安世亚太:PERA PERA是安世亚太自主研发的企业级协同仿真平台,PERA通过对产品仿真业务的项目、技术、流程、数据和知识等关键对象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来实现产品仿真过程中人与人的协同、技术与技术的协同、业务与业务的协同。PERA通过集成各类研发工具和数据接口实现数据与工具间的关联。 MSC:SimEnterprise R2 SimEnterprise R2包括SimXpert, SimDesigner,和SimManager,提供在多学科之间专家知识获取和再用等高级功能,通过此高效的企业级仿真方案加速产品研发。 SimXpert可对单一的模型利用多学科求解器MD Nastran进行求解,可以消除由于手工传递数据带来的误差,提升不同工作组间的协同性。 SimManager可对仿真流程和数据进行管理,能够管理仿真信息、流程追踪、数据查询如模型、结果、报告和其他重要的信息。 ALTAIR:HyperWorks Hyper Works构建于设计优化、性能数据管理和流程自动化的基础理念之上,是一个企业级的仿真解决方案,HypeWorks包括概念设计、稳建模和装配、虚拟制造、有限元分析求解器、流程自动化、数据管理等功能。 达索系统(ABAQUS):SIMULIA SIMULIA是一个协同、开放、集成的多物理场仿真平台。它基于公用的数据定义,共享的产品结构和强大的力学技术,利用统一的有限元模型模拟多种工程问题。该平台将跨越不同的学科,方法和行业。它允许专业分析人员和设计人员共享数据和分析方法;在跨物理场和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分析中,重新使用模型和计算结果;不同领域的协同工作和数据共享。 西门子:Teamcenter for Simulation Teamcenter for Simulation为用户提供了灵活的仿真过程和数据管理功能,使得企业以经济的方式实施完整的数字化产品开发环境,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目标。进而节省产品设计时间,释放人力资源,提高企业的利润。 综合看来,这个领域的参与者有两大阵营,一个是传统的CAE厂商,另一个是PLM综合厂商,协同仿真平台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平台体系还是应该融入PLM体系中,PDM是否能管好仿真数据还有待时间的考证。 盘点四:PLM相关应用门槛快速降低 今天,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三维CAD的广泛应用,已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包括中小企业)不仅在三维建模方面采用了全数字化的手段,而且在产品的验证、优化等方面,也借助数字化手段来降低产品研发成本,缩短上市周期。 2007年年初,Autodesk向全球发布了其“Digital Prototyping(数字样机)”的理念。Autodesk希望通过高端技术的平民化,来引领着全球上百万的制造业用户,从基础的绘图、建立3D模型、图片渲染等分离的工作方式,提升到以数字样机为核心的设计研发方式。 Siemens PLM,即原UGS公司在2007年4月发布的NX5软件中推出了主动数字样机(Active Mockup)技术。该技术将轻量化三维模型内置于数字样机之中,实现轻量化三维模型和实体模型的混合应用。该技术的最大优点是,设计师需要编辑的部分采用实体模型,确保精度,而其它部分采用轻量化三维模型,大大提高显示速度。使得数字样机的显示和编辑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大大降低。 还有,现在市场上也越来越多的能够看到“for 中小企业”的某某版本。 另外,现在即便是复杂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界面和操作也逐渐变得简单。CAE应用逐渐从军工企业向民品制造企业扩展,由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扩展。 总的来说,由于相关软硬件的同时快速发展,现在PLM相关软件的应用门槛正在快速降低,应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从中受益。 盘点五:制造企业研发该“精”还是该“益”? 在“加快自主创新”这一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几乎所有企业都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但是在真正进行自主创新时,很多企业的研发力量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如何有效的进行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 2007年PLM领域的两大领先供应商PTC和安世亚太都同时想到了“精益研发”这样共同的词汇,并将其作为市场推广的关键词,这两家企业对精益研发有着各自的理解。 PTC的精益研发理念是将精益生产的概念引入到产品研发过程之中,用精益的思想来贯穿产品开发过程,建立一套完整的研发流程,然后建立一套测量流程的手段,不断持之以恒地改善流程,不断优化,从而真正提高产品研发的效率和质量,争取产品研发一次成功,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保持显著的竞争优势。 安世亚太则认为,精益研发要基于质量管理、注重技术创新、支持工程仿真与产品优化的企业级的数字化样机开发环境,给客户带来更高的产品附加值和更低的成本,通过产品的不断优化形成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带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实现。 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PTC和安世亚太对精益研发的理解还是存在有比较大的差异,PTC强调的是通过规范的流程来保证设计的一次成功率,从而保证快速反应和设计成本的控制,偏向于“精”。而安世亚太除了注重设计质量和设计方法以外,还强调技术创新方法的应用,希望通过更多的创新来提高产品附加值,偏向于“益”。 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精益研发”的讨论仅仅是一个开端,未来将有更多的供应商参与进来,提出他们各自的理解。 “精”也罢、“益”也好,总之,这些讨论对于制造企业提升研发管理水平是非常有意义的。 盘点六:政策导向的受益者 随着中国政府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力度逐渐加大,企业对正版化的意识逐渐加强,推动了国内二维CAD市场的蓬勃发展。市场的高速增长和众多CAD厂商积极参与表明,中国制造业二维CAD市场正在迎来其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Siemens PLM software(原UGS)推出了免费的Solid Edge 2D Drafting软件;Think3作为晚进中国市场的PLM公司,出台了全球用户可免费使用Free2Design软件的政策;国内二维CAD 市场,中望、浩辰、尧创(开目)、清软英泰、CAXA、艾克斯特、炜衡、圆方、凯思、大天、天喻、华途、大恒等国内厂商纷纷推出新品,在二维CAD市场上不遗余力。在国内二维CAD市场日趋于饱和的今天,国内软件厂商正试图在国际化路线上寻求出路,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与AutoCAD直接竞争。 如果说第一次浪潮的驱动力是“技术”,第二次浪潮的驱动力是“应用”,那么第三次浪潮的驱动力则是“版权”。二维CAD实际应用早已在“九五”期间的甩图板工程中基本解决,并在“十五”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中实现了深化的应用,但随着“正版化”进程的加快,二维CAD市场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另一个政策导向的受益者是CAI。自从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后,极大地激发了中国制造企业创新的热情。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人人都在谈论创新,渴望创新;另一方面,却又存在着对创新的种种不正确认识,缺乏实现创新方法和途径。 经过数年的发展,CAI(计算机辅助创新Computer Aided Innovation)作为一种辅助创新的工具,已经逐渐走进中国制造企业的视野并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 应该说CAI并不是一项非常新的技术,其实它在欧美国家制造领域已被广泛地使用在企业新产品研发、制造系统和流程优化的设计阶段,已成为很多企业创新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 CAI提供了基于世界数百万专利分析结果而构建的创新方案库,基于TRIZ理论(发明创造问题解决理论)而构建的创新原理库、跨学科知识库,它能够帮助研发人员有效地运用创新的科学规律,打破思维定势,从不同学科领域中借鉴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全面地分析问题,对创新性技术问题情境进行系统分析,准确定义问题及矛盾,从而构建出科学的创新设计方案,同时基于技术系统进化法则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基于技术的发展进化规律研究整个产品发展过程,更好的定位未来的创新点,大大优化研发进程,减少研发的重复工作和资源浪费。 近年来,CAI及TRIZ理论在全球航空航天、汽车、船舶、铁道、机械制造等行业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至今,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近400家企业在研发流程中采用CAI技术。例如: 2001年,波音公司邀请了25名TRIZ专家对波音450名工程师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培训和技术讨论,取得了将767机型改型为空中加油机研发的关键技术突破。并最终赢得了16亿美元空中加油机的订单。 2003年,韩国三星电子在67个研究项目应用了TRIZ,为三星电子节约了1.6亿美元的研发经费,并产生52项专利技术。 在中国,CAI及TRIZ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例如,2005年,中兴通讯公司与亿维讯公司合作,对来自研发一线的25名技术骨干进行了为期5周的TRIZ理论与方法培训,结果在21个技术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6个项目已申请相关专利。 除亿维讯以为,来自美国的CAI厂商Invention Machine已通过中国的代理发展了多家高校客户,另一个来自比利时的CAI厂商CREAX也在中国发展了代理准备拓展中国的市场。 据了解,目前中国已有30家以上企业(厂、所)开始应用CAI技术进行创新,另外有50余家高校开始开设TRIZ相关的课程。CAI在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发展期。
责编:张赛静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专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