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沃尔玛供应链管理的经营之道供应商管理是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所谓供应商,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根据整个供应商的主导企业不同,将供应商分成4种形式:即厂商与零售商企业合作经营型;信息武装的批发业主导型;厂商与批发业合作经营型;大型零售业主导型。所谓大型零售企业凭借其资金、信息、渠道等优势,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转和建立起强有力的管理组织拥有主导权,而其他参与方如厂商、批发商等供应商处于从属的地位,各自承担一定的职责,共同努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沃尔玛的供应链应属大型零售业主导型的供应链。 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使它运转起来,必须有效地协调和管理,这便是供应链管理。一般的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四个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零售业主导型的供应链管理可以简化为如下图所示: 沃尔玛的供应链管理主要由4部分组成:1、顾客需求管理;2、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管理;3、企业内和企业间物流配送系统管理;4、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交互信息管理。 1、顾客需求管理 沃尔玛的供应链管理是典型的拉动式供应链管理,即以最终顾客的需求为驱动力,整个供应链的集成度较高,数据交换迅速,反应敏捷。 零售业是直接与最终消费者打交道的行业,顾客决定一切,如果企业不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中心是无法生存下去的。这一点沃尔玛公司理解得最为透彻。以推销员出身的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深知顾客真正需要什麽,因此从在小镇最初经营杂货业,到后来转而经营折扣百货业,山姆一直坚持低价位,标准化服务,坚持以乡村小镇为基地,都是遵循了顾客第一和让顾客满意原则的结果。 "让顾客满意"排在沃尔玛公司目标的第一位,"顾客满意是保证我们未来成功与成长的最好投资",是公司的基本经营理念 公司为顾客提供"无条件退货"保证和"高品质服务"的承诺,绝不只是一句口号。在美国只要是从沃尔玛购买的商品,无任何理由,甚至没有收据,沃尔玛都无条件受理退货。高品质服务意味着顾客永远是对的。在沃尔玛每周都进行顾客期望和反映的调查,管理人员根据电脑信息系统收集的信息,以及通过直接调查收集到的顾客期望即时更新商品的组合,组织采购,改进商品陈列摆放、营造舒适的购物环境,使顾客在沃尔玛不但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而且得到满意的全方位的垢污享受。 只要有关顾客利益,沃尔玛总站在顾客的一边,尽力维护顾客的利益。这一点反映在与供应商的关系上尤为突出。沃尔玛始终站在消费者采购代理的立场上,苛刻地挑选供应商,顽强地讨价还价,目的就是做到在商品齐全,品质有保证的前提下向顾客提供价格低廉的商品。为此,公司要求采购人员必须强硬,因为他们不是为公司讨价还价,而是为所有顾客讨价还价,为顾客争取到最好的价钱,而不必对供应商感到抱歉。沃尔玛不搞回扣,不需要供应商提供广告服务,也不需要送货,这一切沃尔玛自己会搞定,唯一要的就是得到最低价。 2、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管理 供应商参与了企业价值链的形成过程,对企业的经营效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无缝联接与合作。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沃尔玛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艰难的过程 在众多的供应商眼里,沃尔玛一直是以强硬的令人生畏的形象出现。早在80年代初,沃尔玛采取了一项政策,要求从交易中排除制造商的销售代理,直接向制造商订货,同时将采购价降低2%-6%,正好相当于销售代理的佣金数,如果制造商不同意减价,并且为此在新闻界展开了一场谴责沃尔玛的运动。 直到80年代末,技术进步提供了更多可督促制造商降低成本,削减价格的手段,沃尔玛才不必总引起公众的公开对抗。沃尔玛开始全面改善与供应商的关系,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联网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与供应商共享信息,从而建立伙伴关系。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沃尔玛与宝洁的伙伴关系建立 在经济萧条时期,一直有"自我扩张欲的家伙"之称宝洁,企图控制沃尔玛对其产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条件,沃尔玛也不示弱,针锋相对,威胁终止宝洁公司产品的销售或留给其最差的货价位置,彼此之间没有信息共享,没有合作计划,没有系统的协调,关系一度紧张。直到80年代中期,这种敌对关系才有所改变。宝洁的高级职员拜访了当时初具规模的沃尔玛,双方就建立一个全新的供应商和零售商关系达成了协议,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建立电脑互联网共享信息,即宝洁公司可以通过电脑监视其产品在沃尔玛各分店的销售及存货情况,然后据次此调整它们的生产和销售计划,从而大幅提高了经营效率。10多年过去了,沃尔玛和宝洁建立的长久的伙伴关系已成为零售商和制造商关系的标准。这一关系基于双方成熟的依赖度:沃尔玛需要宝洁的品牌,而宝洁沃尔玛建立的顾客通道。 沃尔玛与供应商努力建立伙伴关系的另一做法是为关键供应商在店内安排适当的空间,有时还让这些供应商自行设计布置自己商品的展示区,旨在店内造成一种更吸引,更专业化的购物环境。 3、物流配送系统管理 有效的商品配送是保证沃尔玛达到最大销售量和最低成本的存货周转及费用的核心。在沃尔玛折扣百货公司建立之初,由于地处偏僻小镇,几乎没有哪个专业分销商愿意为它的分店送货,沃尔玛的各分店不得不自己向制造商订货,然后再联系货车送货,效率非常低。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向以节俭著称的山姆为使公司获得可靠的供货保证及成本效率,决定大手笔投资建立自己的配送组织。沃尔玛的第一家配送中心于1970年建立,占地6000平方米,负责供货给4个州的32家商场,集中处理公司所销商品的40%。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配送中心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到现在沃尔玛拥有20多家的配送中心分别服务于美国18个州超过2500家商场,配送中心平均占地约10万平方米。整个公司销售8万种商品,年销售额1300多亿美元,其85%的商品由这些配送中心供应,而其竞争对手只有大约50%-65%的商品采用集中配送方式。 配送中心完全实现了自动化。每种商品都有条码,由十几公里长的传送带传送商品,由激光扫描器和电脑追踪每件商品的储存位置及运送情况。繁忙时,传送带每天能处理20万箱的货物。配送中心的一端是装货月台,可供30辆卡车同时装货,另一端是卸货月台,可同时停放135辆大卡车。每个配送中心有600-800名员工,24小时连续作业,每天有160辆火车开进来卸货,150辆车装好货物开出,许多商品在配送中心停留的时间总计不过48小时。 沃尔玛发展到今天,在美国已拥有完整的物流系统,而配送中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沃尔玛完整的物流系统如下图所示: 沃尔玛的自动补货系统采用条形码(UPC)技术,射频数据通讯(RFDC)技术和电脑系统自动分析并建议采购量使得自动补货系统更加准确、高效,降低了成本,加速了商品流转以满足顾客需要。 90年代初沃尔玛有2000多辆牵引车头,1万多个拖车车厢,5000名员工,3700名司机,车队每年运输次数达7.7万辆次,并创下了310万公里无事故记录。车队采用电脑进行车辆调度并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车辆进行定位跟踪。 许多大连锁公司,包括凯玛特和塔吉特,都是将运输工作包给专业货运公司,以为这样可以降低成本,但沃尔玛一直坚持拥有自己的车队和自己的司机,以保持灵活的和为一线商店提供最好的服务。沃尔玛通常每天一次为每家分店送货,而凯玛特平均5天一次:沃尔玛的商店通过电脑总部订货,平均只需两天就可以补货,如果急需,则第二天即可到货。这使得沃尔玛在其竞争对手不能及时补货时,而其货架总是保持充盈,从而赢得竞争优势。 沃尔玛的车队还采用一系列科学的合理的运输策略,如满车(柜)运输,散货装车,晚间送货,按预约准时送货,以及配送中心提供回程提货运输折扣,供应商按订单要求备货和按预约时间准时送货,同时降低了沃尔玛和供应商的运营成本。 4、供应链交互信息管理 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节点主体间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上,因此,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可靠支持。在沃尔玛除了配送中心外,投资最多的便是电子信息通信系统。沃尔玛的电子信息通信系统是全美最大的民用系统,甚至超过了电信业巨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沃尔玛是第一发射和使用自有通信卫星的零售公司。它在本顿威尔总部的信息中心,1.2万平方米的空间装满了电脑,仅服务器就有200多个。截止90年代初,沃尔玛在电脑和卫星通信系统上就已经投资了7亿美元。 80年代初,沃尔玛较早地开始使用商品条吗码和电子扫描器实现存货自动控制。采用商品条码可代替大量手工劳动,不仅缩短了顾客结帐时间,更便于利用计算机跟踪商品从进货到库存、配货、上架、售出的全过程,及时掌握商品销售和运行信息,加快商品流转速度。 80年代末,沃尔玛开始利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与供应商建立自动订货系统。该系统又称为无纸贸易系统,通过计算机联网,向供应商提供商业文件,发出采购指令,获取收据和装运清单等,同时也使供应商及时精确地把握其产品销售情况。1990年沃尔玛已与1800家供应商实现了电子数据交换,成为EDI技术的全美国最大用户。 沃尔玛还利用更先进的快速反应系统代替采购指令,真正实现了自动订货,此系统利用条码扫描和卫星通信,与供应商每日交换商品销售、运输和订货信息。 正是依靠先进的电子通信手段,沃尔玛才做到了商品的销售与配送中心保持同步,配送中心与供应商保持同步。 责编:mary.chen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更多最新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