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教育信息化制高点(叶平)

  作者: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2004/3/14 23:00:46
本文关键字: 案例交流

教育部领导多次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必须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这些讲话精神充分说明,为了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抢占教育信息化“制高点”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教育决策者的高度足够重视。然而,与此形成较大反差的是,许多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其中也包括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并没有把教育信息化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至少没有形成普遍共识,成为全体教师所关注的热点。

时至今日,研究和规划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我们已不能不正视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网络化的生产关系,数字化的生产力”。完全可以认为,以电脑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也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兴起的重要标志,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石。当社会经济向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方向演进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教育,若不率先超前实现自身的信息化,必将更大地拉开与社会发展业已存在的差距。我们需要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意义——离开了教育信息化,教育创新就没有载体和必要的物质基础。

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曾经引发过教育历史形态的两次质变,催生了古代和近代的学校教育。两次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围绕着传播媒体和技术工具进行的。先进媒体和技术引发了教育变革,教育变革又反过来促进了社会文化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主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当历史进入到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有可能比较准确把握未来的脉络:以因特网和多媒体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是建立现代化教育的物质条件。它将驱使“教育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迅猛发展,面向教育时间最长和教育空间最广的对象,全面实现教育民主化和社会化,从而再次引起教育形态的历史大变革。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不仅是全新的技术和媒体,而且必将全面影响到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它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正如同农业时代的文字和工业时代印刷术,成为人类教育史上第三座里程碑。至少在当前,它将可能提供有力的手段,支持创新教育活动,这已经被我国沿海地区的教育现代化实践证实了效果。

加紧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发达国家不可遏止的潮流。1995年,美国教育部发表题为《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教育和终身学习而使用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白皮书,指出:“国家信息基础结构是目前所知道的可以改善美国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最重要的方法”。1996年,美国教育部长提出:“电脑是美国教育新的根基,而互联网络就是未来的黑板。”1997年克林顿再次当选总统后进一步提出:“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如下目标:每个8岁的孩子必须能读会写;12岁的学生人人必须能够利用互联网络;18岁以上的青年必须人人上大学;每个成年美国人必须终身学习。”为此,克林顿政府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教育计划,其中就包括着学校信息化的目标:在2000年之前要将全美每个教室和图书馆都与因特网连接,人们无论是在最偏远的农村小镇,或是最贫穷的市内学校,都将能获取同样的知识。必须建立第二代互联网络,比今天快1千倍。当互联网络成为新的城市广场时,各家各户的电脑都成为所有学科、教师和各种文化的联系者。这说明,率先叩响知识经济大门的美国教育界,“已做好全速进入Internet的准备工作”。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在采取有效措施急起直追。如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1996年提出,为了使教育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必须系统实施信息教育,通过使用信息设备和通讯网络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我国台湾省教育界也制定计划,当实施九年一贯制新学制后,中小学所有的课程将全部上网,教师用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将被电脑所取代,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讨论课程,教学活动较之现在将活泼有趣得多。

诚然,发展知识经济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基本实现工业化、普及教育程度高、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等等,信息化也需要有较坚实的基础设施。教育信息化建设不能不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迄今为之,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就全国平均而言,信息基础设施仍相当落后。有关资料介绍,至1998年,我国平均电话普及率仅为2%;有线电视普及率仅1%;光缆主干线只有3.2万公里,主要用于连接各大城市。每千人个人电脑拥有量,美国是300台,而我国仅为2台。截至1999年底,我国因特网用户人数为630万人,虽然发展势头极其迅猛,但比起全世界同一时期2.5亿左右的“网民”人数来,这一数字显得十分寒酸。

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信息设施建设现状更不容乐观。据1998年不完全统计,我国约80万所中小学,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学校不到6万所,约占7%左右。学校拥有PC电脑大约100万台,但2/3是486以下的机型(包括大量的学习机和APPLEⅡ等淘汰机型);中小学在校生接近2亿,每年能够学习少量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训练的只有1000万,大约相当于在校生总数5%。多媒体教学才刚刚起步,除发达城区约200多所重点学校建立了校园网、约有1000余所学校建立了电子教室外,绝大多数中小学网络建设还是空白,教育软件也明显不足。

然而,正因为我们已经落后,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才更显得格外紧迫。发展知识经济需要考虑我国的国情,但这并不妨碍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即已经初步具备条件的地方向知识经济的方向迈进。从另一方面讲,若不积极为知识经济做准备也是危险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展开的中国现代化,需要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进战略,不能按部就班地走工业化传统的老路。作为一项应该超前发展的产业,中国教育会比其他产业感到更大的压力,必须更早地为知识经济和信息化谋划。

江泽民同志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哪一个化也离不开信息化。”邓小平同志也曾经高瞻远嘱地说:“在高科技方面,我们要开步走,不然就赶不上,越到后来就越赶不上,而且要花更多的钱。”因此,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必须下最大的决心,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投入,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各级教育部门,特别是大城市各类学校要竭力克服资金和设备困难,努力创造条件上网,进行远程教育的探索试验,把电化教学向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方向拓展。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加快教育网络建设,迈出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

除了“硬件”即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之外,“软件”建设问题也需要尽早提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发表了对“教育技术”的一个全新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一新定义突破了旧定义关于教育技术只是一个“过程”的局限,认为它已成为一套从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全方位涉及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从此,教育技术成为一门具有自身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并且从更广阔的视野观察,至少在教学论的范畴里,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把它的触角伸进了教育学的传统领域,将作为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与现代教育学融合在一起。

正如S.拉塞克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的全球展望》一书里写的那样:“信息技术进入教学领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这一演变进展甚快,而且还可能更快,信息技术很可能渗入所有的教育体系。……信息技术很快就要成为在义务教育期间学习一般文化的基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怀特教授也曾指出:“作为心理学家,我必须承认关于人类学习的理论来自文字。如果电子学习具有的革命性质如我所认为的那样,我们就必须以电子学习而不是以文字学习为基础,建立一套完全新的教学理论。”

然而,囿于知识结构,我国教育学理论界,却本能地排斥或者忽略以多媒体电脑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至多只承认它是某种新奇的教学手段而不能登上教育理论研究的大雅之堂。教育本质和教育学逻辑起点的论争沸沸扬扬,却少有学者认真关注现代教育技术即将引发的巨大变革。像本文这种“离经叛道”的言论,通常不能见容于“正统”的教育学术刊物,即使投稿也不会被编辑看中,只能发表在非教育领域的杂志上;而致力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则一概被视为“不务正业”,不予承认为“教育科研成果”,只能视为个人“业余爱好”。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面对教育现象正在发生的嬗变,就连著名教育学者布鲁纳也认识到:“即使教育学的理论是正确的、恰当的、可行的,但如果它不符合特定社会的首要任务或急需,便会在教育实践中毫无效果。”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是当前社会的首要任务之一,教育学也必须对教育信息化趋势做出有力的回应,研究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将随之发生的种种变化,重新构建能够包含信息化特征的教育学理论框架。

显然,我国教育学界对此尚无足够的思想准备。其中,最缺乏的是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最新理论、方法的能力,亟待通过学习提高技术素质,更新学科群体的知识结构。即使这一切是我们不熟悉、不了解、甚至过去不愿涉足的领域,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决不应该采取回避的态度。毫不夸张地讲:本世纪的教育学大师产生于古今会通、中西会通,下世纪的教育学大师则必将产生于文理会通、教育理论与教育信息技术会通。

对于教育信息化问题,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领域,认识也显得比其他领域更为传统。在应用新信息技术上,美国中小学远远落后于商业或工业界,以至于有人评论道:“在这个国家有成千上万的建筑物容纳数以百万计的人,却没有电话、有线电视,没有合理的宽带服务业务。这些建筑就是学校。”根据1995年美国教育部调查,有84%的中小学教师认为,只有一种信息技术是绝对必要的:复印机加足够的复印纸。虽然在高等教育领域15年里累计投入信息基础建设的经费达到700亿美元,但1997年的统计表明,美国中小学进入因特网的比例仅为3%。传统型教育学者和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隔膜,是造成这种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有许多示范性中小学已经按照标准配置了较先进的计算机教室,个人电脑甚至连接成为局域网络。但是,稍加留意即可发现,不少学校仅用这种先进的设施来教授学生学习打字,缺乏教学软件和管理软件,更谈不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应用。究其原因,主要问题却在于师资,在于绝大多数教师不具备基本的电脑常识,不能掌握起码的教育信息技术。即使在一些已经建成了一定规模校园网的重点中学,多数教师依然对电脑基本操作不甚了解,更遑论运用多媒体设计方法来改革教学。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面前,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仍是“功能性文盲”。“功能性文盲”并不算一个新鲜的词汇,它最早提出于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国际教育会议。目前,它的标准业已发生改变,指的是那些受过一定教育、会基本的读、写、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图表,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和管理,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2000年与1970年相比,职业信息学专家的比例,要从占专业性人员的0.5%提高到4%;具有信息学资格的其他学科专门人才的比例,要从1.5%提高到20%;能够掌握信息学工具的其他专业人员,要从3%提高到40%。在我国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离这些比例尚相距甚远。中国科技部长朱丽兰认为,我国现有科学家、工程师140万人,仅占全国人口约0.1%,但有许多人还不能迅速了解、理解最新科技知识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还有相当部分的人没有受过现代科学技术的熏陶,这已直接制约了当前经济的健康发展,也难以适应下一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这一判断应该也适合用以描述我们的教师队伍。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教师甚至已经落后于学生。据1998年调查,我国14个大中城市拥有个人电脑的家庭已达20.6%,瀛海威时空网络80%以上用户是30岁以下的青少年,21%是在校中小学生。学生们比他们的教师更早进入信息高速公路,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手足无措。只会使用黑板粉笔进行“刀耕火种”的教师,若不尽快更新观念和提高现代化科技素质,将面临无法在未来教育形态里生存的困境。以电脑网络为代表的教育信息技术,或迟或早会冲击我们每一所学校;大面积提高全体教师的技术素质已经到了时不我待的地步。因此,我们要面向全体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迅速营造一种掌握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氛围。要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解决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逐步使高等学校50岁以下的教师学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掌握教学设计方法。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要学会使用学校已有的各种教学媒体,运用教学设计方法,改革教学,实现素质教育。有条件的地区,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要在5年内逐步普及、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此外,教育专业和教育管理专业要文理兼学,争取尽快培养出一批兼通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的人才;师范教育要改革课程和教材,逐步加大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比重。大面积提高教育者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提高信息技术素质,是关系到我国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问题,绝不可延误时机。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在大学、中学和小学分层次大力普及和宣传电脑和网络科技知识,增加电脑和网络技术课程,不断更新目前已显陈旧的科学教学内容。1998年初,《新华文摘》转载了一篇题为《网络化建设:中华民族21世纪文明的生命线》的述论。该文绝非危言耸听地指出,信息化网络化是人类21世纪文明报到的窗口,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不上网,就要去上法国文学家都德笔下的“最后一课”。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我们也要大声疾呼:信息化建设就是中国21世纪教育的生命线,中国教育若不迎头赶上全球信息化、网络化浪潮,所有教师和学生也不得不“下课”。抢占教育信息化制高点,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建设我国21世纪教育的生命线,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责编:张赛静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王小刚

一个企业要维持自身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在于持续构建员工所具备的核心专长与技能,这种核心专长与技能能够为客户创造独..

袁小彤

长久以来,我们非常关注客户满意度之类的绩效,并将其视为重要的市场、客户评价,追求高的客户满意度也成为很多企业的..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