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风向哪个方向吹?

2010/2/27 13:36:56【作者】陈国平

今天你“围脖”了吗?

当这貌似唐突的一问越来越经常地萦绕于耳边,你是否惊觉,互联网的风又往另一个方向吹了?所谓“围脖”,只是网友们对微博的个性化命名,取其谐音,表示亲切。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国内网站对Web2.0概念进一步热捧,3G业务启动,智能手机攻城略地,各类网站渐渐形成微博的风潮。进入2010年,继腾讯、新浪、网易、搜狐四大商业门户网站搭建微博架构之后,由人民网自主研发的微博产品“人民微博”(t.people.com.cn)于2月1日对外开放公测后已正式推出。这也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推出的第一家微博客。呈井喷之势的“微博”俨然成了网络界的最热门词汇。无怪乎有学者戏称今年会成为中国的“微博元年”。

一、微博: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

微博,英文名为“Micro-Blogging”,其概念缘于博客(blog),是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系统。2006年,博客技术先驱blogger.com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创建的新兴互联网服务Twitter,它最大的功能就是让用户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或手机短信来更新和发布最新动态信息,每条信息限制在140个字节以内,就像一篇微型博文。因此,人们将Twitter模式称为微博(microblogging)。

微博的主体信息构架主要有三块:多人信息聚合、个人信息聚合和短信息发布;同时兼具信息筛选功能(信息检索和好友检索)、信息传递功能(关注与被关注、转发)和互动功能(评论及回复,短消息提示,私信等)。

对于网友来说,微博有三个最具吸引力之处:一是简单化,微博主要用短消息的形式来发布,所以非常容易操作;二是跨媒体,微博可以寄居于手机短信、彩信、即时通讯工具(即IM,如QQ、MSN、Gtalk等)、Email、Web网站、WAP网站等,在各种传播介质中既无孔不入,又无所不在;三是传播的放大效应,由于分享与搜索同步化,微博的传播速度与转发功能呈现“核裂变”式的几何级数效应。与传统网站内容是由编辑选择推荐相比,用户使用微博是自己选择信息源,信息传播的速度、效率、便捷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这就意味着,微博可以把一个突发新闻事件在几分钟内传遍全球。

基于以上特点,微博是信息传播方式的一次革命。英国电信首席科学家朗格斯华迈认为:微博所产生的蝴蝶效应让人着迷,让人激动,它神话般地拓展了人们获知信息的渠道,在提高工作与生活效率的同时,甚至会改变当代人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但由于这个产品可塑性太强,可发展余地也太大,它最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谁都不能下定论。

二、微博:充满新意的“中国化”之路

微博在欧美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从2006年成立至今,Twitter的扩张让人瞠目结舌,知名流量统计网站阿历克赛(ALEXA)的数据显示,目前Twitter的日均访问量已近2000万人次,注册用户达到5600万。在Twitter上“落户”的,有美国总统奥巴马这样的政坛明星,也包括公立学校的小学生。最值得注意的是,媒体人越来越多地通过Twitter获取最新信息。如2008年11月印度孟买的恐怖事件,2009年1月奥巴马总统就职,2009年6月伊朗选举危机等,Twitter的影响力盖过了CNN等电视巨头,风头甚健。在刚刚发生的海地大地震的救灾现场,Twitter成了救援组织之间、各国记者之间最重要的沟通工具。

国内的微博已开启强劲加速模式。国内互联网企业早就认识到占领手机这个媒介出口的紧迫性,而微博本身就是为“手机媒体时代”而设计的,具有天然的优势。拥有4.1亿QQ用户的腾讯,将腾讯滔滔推上线;与开心网、校内网三足鼎立的第三大社交网站同学网更是全面改版,正式转战微博客。微博的“中国化”发展,初步显示出摆脱简单复制、生硬照搬Twitter模式的演化路径,并开始形成体现中国风格、适用于中国网友的互联网基因。以下是微博“中国化”后比较值得关注的新意:

首先,国内大多数微博网站由于后发优势明显,在用户体验等方面更注重中国网友的上网习惯、文化背景和实际需求,所以体现出很多有意义的创新。如新浪微博在资讯媒体平台的基础上,正在探索一条具有名人特色的路线,这一路线也与此前的博客产品保持一致。百度“I贴吧”则更像是提供给百度贴吧用户的一个新鲜应用,由于用户宽泛,因此很难表现出明显的话题倾向。

其次,国内微博产品已经呈现出市场细分趋势。国内用户基于不同需求已渐形成若干各有特色的用户群,并聚拢于与其需求相匹配的产品下,初步显示出其社区特征。腾讯将“滔滔”的功能整合到QQ空间等产品中。在新浪,有人把自己的微博绑定了一些报纸、期刊等媒体,实际上起到了阅读器的作用。

再次,与专业微博网站Twitter独霸美欧市场不同,在国内,门户网站的微博替代专业微博网站已成定局。微博本身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却面临信息监管和信息过滤等问题,门户网站在这方面有丰富经验和方法优势。新浪并不是国内最早做微博的,但是之前专门做微博的网站都悄无声息的死去、或者半死不活地生存着。

国内的微博在起步时虽然比美欧网站迟了几年,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自惭形秽,因为后发者有后发的优势,本土网站有本土的独到之处。这也是QQ在中国市场上为什么能超越MYSPACE和MSN,淘宝能击溃EBAY的秘密。


三、微博:精彩可期的“浙江时刻”

作为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走在前列”的浙江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结构转型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创造出很多给人希望、让人振奋的新做法和新模式。互联网对浙江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正面的助推作用,这不仅仅是因为浙江有很高的单位与个人电脑普及程度,也体现为浙江涌现了阿里巴巴、网盛科技等众多行业主导网站,电子政务的广泛推行则为政府行政决策提供了强劲的民意基础。基于坚实的互联网平台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微博的“浙江时刻”也将精彩纷呈,带给我们不断的惊喜。

对市场敏感的浙江企业对微博的反应快速而有效。支付宝、恒生电子等都已经注册了微博用户名,而且拥有了一批基础“粉丝”。利用微博发布公司及产品信息、提供服务,构成了公司与消费者的同步多点交流。这样一个优质、廉价、大规模的口碑营销平台,谁能轻言拒绝呢?更何况是一向以胆略和精明著称的浙商!

微博也在叩动浙江众多媒体人的心弦。浙江在线于2009年底推出“时刻微博”,虽然产品还不太成熟,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但已经让众多忠实网友眼亮。省城杭州的都市类媒体不约而同地在新浪微博上“落户”,不愿错过这个全新的话语平台。以微博形式在网上安营扎寨的浙江经视等电视频道的主持人们,把与观众的沟通从荧屏延伸到无所不在的手机短信、email、网页等,真正实现了全时段、全媒体的互动。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利用微博建设网络参政议政的新平台,这一扩展民意渠道的创新做法,将更真实地传递公民的心声,将开启越来越开阔的空间。

四、微博:你到底准备好了吗?

虽然微博的强劲走势让创业者感到兴奋,但在互联网飞速进化的时代,没有人敢说微博客会不会在几年后,甚至更快的时间内,被其他更高的技术,或者更新的创意所取代。目前国内微博虽然用户增长极快,但竞争者市场占有率急剧变化,用户忠诚度较低,市场进人门槛较低。微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和演化结局的不明朗,对应于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既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形成了不容忽略的挑战。

微博作为网友个体完全自为、自主的“自媒体”,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专业媒体的权力,同时也会进一步削弱了博客中精英的话语权,凸显了草根性与平民化。根据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的公共舆论理论,个体意见与公共意见的互为转化是个始终存在的动态过程,“如何确保政府行为反映社会的共同意见,以及如何防止这些共同意见颠覆人们对政府的信任(是一个重要课题)-------最困难、同时也是最严重的问题是,政府如何把个体意见转化为公共舆论”我们的判断是,当网友的话语权得到进一步释放,微博用户群体呈现出专业化趋势时,组织与个体、组织与组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立场倾听、理解与包容将变得比以往任何年代都更迫切。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微博能确立明晰的商业赢利模式,这也是让投资者担心、制约微博发展的一个“命门”。新闻集团CEO默多克就曾表示,很难找到理由投资Twitter,因为Twitter没有找到一个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虽然行内人都认可微博是口碑营销的绝佳场地,可是没有人知道如何让这一切带来赢利。

最让人感到担忧的是,微博在已经出现某些“形式化”的苗头,特别是一些地方网站察觉到了微博的风潮涌动,却不肯做踏实的技术整合与平台搭建,不肯投入成本开发微博平台,不肯做严格的测试,只是简单地把原有的博客平台“包装”一下,或者开通一个手机短信提交稿件的功能,就美其名曰“微博”,作自豪状宣称自己已赶上了“微博快车”。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不会被网友真正认同和接受,不会产生任何积极的传播效果,其结果只能是“无人赏,自家拍掌”。事实上,微博在技术上虽然并不复杂到哪里,但毕竟揉合了留言、博客、论坛、SNS、EMAIL、手机和短信等介质,对一家网站的横向技术整合能力和纵向内容检搜能力还是提出了不低的要求。前些年“知识经济”曾经是中国的最流行热词,但很多地方领导连基本的“经济知识”都不具备,能做出的施政实绩也就可想而知了。有不少国内网站已经跃跃欲试,有的甚至已“成功”地推出微博,在此借问一句:做微博,你到底准备好了没有?

达尔文曾经说过:“世界上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应变迅速的。”中国已经成为互联网大国。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3.38亿,而且还在以每月800万至900万人的速度增长。微博带来震撼,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重大挑战,要求主流网媒迅速给予回应。只有做出有效应变,才能赢得主动。

来源: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打印】
查看完整文章| 频道首页| 网站首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