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最大化云的性能?不管云服务认知比例的提高是出于其经济性,厂商营销还是产品本身的吸引力,云概念开始逐渐深入人心总是不争的事实,但是IT专家也表示对云计算的风险感到担心。 国外媒体最近对读者进行了一次调查,以了解他们对云服务(从平台到存储、虚拟化和应用程序)的认知。27%的回答者现在在使用云服务或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使用云服务,25%的回答者正在评估云服务,58%的回答者表示他们没有任何计划。没有计划的比例看起来很高,但是你要和去年7月的一次相同调查进行比较,当时65%的回答者并没有认真考虑云计算。不管云服务认知比例的提高是出于其经济性,厂商营销还是产品本身的吸引力,云概念开始逐渐深入人心总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IT专家也表示对云计算的风险感到担心。 一位回答者表示:"云计算最大的两个弱点就是它们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云服务是否可以持续一周七天一天24小时地提供?如果发生互联网故障,将会出现什么问题?我们的数据和其他信息是否会遭到侵犯?如果确实遭到侵犯,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个情况?" 没有人可以回答全部这些问题。不过我们知道的其中一点就是由于云计算缺少标准的监控指标,云厂商不愿意披露性能参数,而我们自己又不能保证互联网的连接质量,对于那些采用了云计算但又没有合理规划的组织来说,这两个因素加起来有可能使性能问题从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你可能会想,我们经常听到云计算采用的成功案例;如果性能很糟糕,那我们怎么没听到相关的案例呢?情况可能不是你所想的那样。由于迁移到云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情,没有人希望直面云的缺点。在我们的调查中,回答者确实出现某种程度的轻信:33%的回答者表示基于云的应用程序的性能比他们自己内部的应用程序的性能要好;54%的回答者表示基于云的应用程序带来了性能的提高。 请认真检查一下事实。 50%的使用云计算的回答者并没有监视应用程序的性能。只有16%的人使用了WAN(广域网)加速方案,而只有20%的人估计出了互联网架构上的云服务对他们的潜在影响。因此他们可能就根本就没有对性能进行量化。 做好调查和分析是有好处的。如果你的组织对云持审慎观点,那么你最好研究一下那些做得好的组织的案例。那些采用了适合的监视工具并进行了评估的回答者们在所有使用云计算的回答者中持有最高的满意度水平,而且他们在过去一年中对云计算性能的评价也最高。他们有比较现实的期望,而且已经部署了相应的技术和带宽来确保服务水平。那么那些没有做好调查和评估的回答者是怎样的呢?他们对云计算的评价最低。如果你没有制定合适的数据计划,没有制定好应对问题的方式,那么你就要自己面对所有问题。 幸运的是,现实中你确实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减少云计算的风险,有了这些方法和手段,即使出现问题--相信我们,你肯定会碰到问题--也可以让云厂商负责。第一个要记住的事情就是这些服务依赖于互联网的协作性结构。每个厂商--不管是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还是云初始厂商--都会在服务协议条款中表示对超出它们控制的事情概不负责。你想要让云存储厂商保证最基本的数据连接性吗?可以,让我们来看看怎么做。 现在,我们并不是说SLA(服务水平协议)中的免责条款会导致你不能保证获得良好的性能。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你确实需要有一个计划来尽量挖掘你的投资价值。越来越多的软件厂商正在更新和改进它们的应用程序,以便提供更好的性能监视功能和控制手段;不过,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个可以为IT人员提供真正的端到端监视功能的工具。你还需要将现有可用的监视软件和来自ISP和云合作伙伴的数据整合起来。下面是五个步骤。 1. 认识到性能的好坏也和你自己的内部网络有关 一位回答者表示道:"如果没有严格的服务水平协议,对性能不正常的情况没有足够的金钱处罚,那么我们很难放心地将核心应用程序托付给云服务提供商。"这种看法确实很正确,但是责任性是双方面的。对于我们来说,同样重要的是:"即使在规划云扩展之前,我们也需要对自己的内部传输和带宽水平进行评估。" 要获得这个数据,关键就是要监视你现有的传输和连接性。不过,令人惊讶的是,许多组织对自己的内部运营没有整体的监视手段。GreenPages的托管服务总监John Drew表示,在他所接触的客户中,只有不到30%的客户部署了对内部网络进行监视的系统。 Drew表示:"大部分客户忽视了内部性能,直至问题出现,然后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才开始进行架构升级,而这种临时而短视的做法往往只是推迟了下一个问题的出现的时间。" 如果你不了解内部网络性能,那么你在判断云服务的时候就已经是建立在错误的数据基础之上。无论你是否计划采用云服务,对内部性能的跟踪都是必要的。你可以选择很多厂商的工具--这个领域很广,包含了CA、惠普、NetIQ和NetQoS等厂商。这种性能跟踪将为性能监视提供基本的架构,而且可以从你的站点一直扩展到应用程序本身。你可以看看Michael Biddick对九种APM(应用性能管理)软件的评价。 责编:田启佳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专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