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最大风险:把开放业务交给腾讯各事业部做
最近探讨微信商业模式的文章一下子多了起来,无论是O2O、电子商务、CRM、游戏还是其他模式,笔者基本上都比较认可。这篇文章我想提出的观点是:微信的商业化可能不等于微信这个app本身的商业化,而是围绕微信而生的卫星app的商业化。
最近探讨微信商业模式的文章一下子多了起来,无论是O2O、电子商务、CRM、游戏还是其他模式,笔者基本上都比较认可。这篇文章我想提出的观点是:微信的商业化可能不等于微信这个app本身的商业化,而是围绕微信而生的卫星app的商业化。 正如时趣互动CEO张锐点评所说:微信最大的风险是把应该开放的业务交给腾迅各个事业部内部去做。 公众账号影响了微信的体验 笔者很早就开始关注微信商业化这个话题,为此也添加了非常多的公众账号进行体验。最初,笔者认为公众账号并不会对用户的体验造成负面影响,因为添加公众账号的行为是由用户主动发起,这样就表示用户并不反感该账号。但是随着体验的深入,我发现我的这个假设是错的,我开始反感那些蹩脚的公众账号了。我能容忍的公众账号现在只剩下像“天下网商”、“虎嗅网”、“爱范儿”这样的媒体号,商业机构已经被我删得差不多了。 为什么我会反感商业类的公众账号?第一是它造成了噪音,在消息栏里,我必须同时面对人类好友和公众账号,有时候想找到一个人还真得花点时间。第二,公众账号现在还不能提供什么太大的价值,“订酒店”、“美肤汇”、“招商银行”、“微团购”等一些先吃螃蟹的账号仿佛让大家看到了曙光,但是作为普通用户去使用的时候,那体验真是糟透了,基本上不会再用第二次。 我并不是真的讨厌公众账号,只是讨厌他们被放错了地方。我非常欣赏公众账号这个产品的逻辑,在传播特性上它即实现了一对多的广播式传播,同时又具备双向反馈的能力,而且能够利用html5技术创造出丰富的交互方式,最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全天候追踪到个体用户。同时具备这四个特点的产品,公众账号应该是第一个。那么我们能不能问这样一个问题:公众账号必须放在微信app里面吗?它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app? 商业类公众账号应该放在独立app里 我其实更希望商业类的公众账号能够放在一个独立的app里,而不是搅合在微信app里面,理由有这么几个: 第一,商业类公众账号会影响微信app的客户体验,这一点在上文已经展开过了; 第二,在微信app里,商业类公众账号会受到微信本身产品形式的限制,难以突破“对话框”这个形式。这个限制我们可以从目前大家的一些尝试中看出,要么委曲求全,利用“回复XX就可以XXX”的原始方式来做一些原始的产品,要么就是跳转到一个wap或者html5的页面去,在那里完成服务,但是这样微信这个产品的优势就没法被发挥出来了,微信成了一个移动端浏览器,体验也不如原生app来得顺畅; 第三,在微信里用户没有办法统一管理商业类公众账号。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有10个餐饮类公众账号、5个品牌类公众账号、8个零售类公众账号,在微信里我怎么对他们进行管理?我能否把我所有的消费记录放在一个平台上进行记录?我能不能把我所有的会员卡、优惠券、积分放在一起进行管理?我想这样的功能是用户非常需要的,也是O2O产品的一个最基本价值所在。以张小龙的简单就是美的哲学,他不会容忍这样的功能出现在微信里。而我作为一个用户,也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功能在一个聊天软件里。 第四,独立app有利于理顺微信的运营。最近有些文章传说腾讯内部关于微信的商业化发生了比较激烈的部门间利益冲突,笔者不知事实真假,但从逻辑上判断,利益冲突就算现在没发生,未来也是会有的。如果把商业化的产品做成独立app,独立进行运营,那么在管理上可以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大家自己的孩子自己抱,该合作的地方就合作,挺好。 微信的四个根本商业价值 微信这个产品到底提供了哪些最根本的商业价值? 首先,它给了我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最重要的ID——微信号,我们利用它来记录我们的行为,商业机构利用它来找到我们(以前最重要的ID是手机号,再以前是email地址和通信地址)。 其次,它创造了公众账号,这既解决了线下商家的数字身份问题,又解决了传播模式的问题(一对多、互动反馈、富媒体、移动化),微信商业模式的探索基本是基于此而出发。
责编:孙雨露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