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潮刘军:应用是高性能计算发展第一驱动力日前,浪潮集团在北京举办了2011年高性能计算用户应用交流培训大会。本次大会以“应用 • 创新”为主题,会上来自国内高性能计算领域的百余位应用、开发、系统管理相关专业用户云集一堂,就适合未来发展趋势和中国国情的高性能计算发展之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记者随后针对浪潮最新高性能计算技术和应用发展趋势采访了浪潮高性能服务器产品部总经理刘军先生。 本文关键字: 高性能计算 日前,浪潮集团在北京举办了2011年高性能计算用户应用交流培训大会。本次大会以“应用 • 创新”为主题,会上来自国内高性能计算领域的百余位应用、开发、系统管理相关专业用户云集一堂,就适合未来发展趋势和中国国情的高性能计算发展之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记者随后针对浪潮最新高性能计算技术和应用发展趋势采访了浪潮高性能服务器产品部总经理刘军先生。 刘军先生表示,高性能计算系统峰值性能是衡量一个国家高性能计算水平的标志之一,但并不是唯一标准,如何提升应用能力和水平,如何将计算资源更合理高效转化为科研力生产力,才是衡量国家高性能计算水平的根本尺度所在。浪潮对如何将高性能计算与行业应用的深入结合非常重视,因为只有充分匹配和满足行业应用计算需求才是高性能计算发展的出路。高性能服务器不仅要“好用”,更要“用好”。此次浪潮举办高性能计算用户大会,也是希望能听到不同用户的声音。其宗旨就在于构建一个高性能计算应用开发和使用管理者的沟通平台,让大家就应用、开发、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跨学科的交流。 对于如今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来说,大量的千亿级、万亿级的计算,以及海量的信息数据存储,都需要优秀的高性能计算平台来支撑。刘总对记者表示,现在有很多科研机构和211、985院校在搭建高性能计算平台,学校各学科的应用都在这个平台上跑。高性能计算平台则起到了一个“纽带”的作用,它连接了高性能计算技术和应用两方面的人才。而另一方面,它也将负责不同学科应用的人才汇聚到一起。从而HPC平台就不仅仅是计算和应用,还实现了跨学科的交叉,这也说明高性能计算已成为科研创新的一个基本手段。 刘军先生强调,应用是高性能计算发展的第一驱动力,HPC最终一定要能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会上很多开发人员、系统维护人员都提出了应用、管理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驱动高性能计算不断创新和前进的动力,这也是浪潮的目标和方向。刘总对记者介绍称,浪潮目前有一支近10个人左右专门负责HPC应用软件开发的团队。团队专注于客户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的开发,涉及CPU的优化、GPU和MIC的开发等方面,现在已在石油、生命科学的基因测序、气象、金融等应用领域落地。高性能计算最重要的便是把握应用,而浪潮所做的产品创新,系统方案和应用开发也都是围绕可应用进行的。 作为浪潮针对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的研发重头之一,浪潮与英特尔联合构建的MIC并行计算实验室的合作进展也备受关注。并行计算实验室主要是对基于英特尔集成众核架构(MIC)技术的应用进行优化研究,涉及石油天然气、数值气象预报、生命科学、计算流体力学和金融风险分析等领域。刘总对记者透露,实验室已经研发出样卡并且已开始投入典型应用了,预计会在8月份揭牌MIC并行计算实验室,届时也会对相关策略进行展示。实验室目前在研究CPU 并行版本上的代码在MIC架构上性能的优势和弱点,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改进。这也将是浪潮参加11月于西雅图举行的Supercomputing 2011大会的重点成果展示之一。 在谈到CPU+MIC和GPU两者的优势和不同时,刘军表示GPU 是基于一种很多个轻量级核的多核产品,它有很多的核,但是每个核都是轻量级的。这个“轻量级”导致它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夹层类操作。GPU适用于能分解成很多个轻量级夹层操作的应用。虽然GPU对程序员来说可控程度更高,它能提供给程序开发者一些底层的操控,但程序天才毕竟占少数,也就是说GPU的门槛相对较高。如何让GPU更好的投入应用,如何让更多的软件来支持GPU平台,这对于GPU来说是最大的机会,同时也是最大的障碍。而MIC能在不了解太多硬件细节的情况下,通过编译器、数学库和调优的工具来帮助实现,普通人也能够用MIC。刘军先生对MIC众核产品表示看好,他认为MIC如果能和应用良好结合,能推动高性能计算整个领域的发展。不过虽然说从单核到多核是一个行业趋势,但从多核到众核是否能成为主流还是要看相关软件的发展。 责编:张欢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专题 推荐圈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