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机重工(洛阳)有限公司是名副其实的老国企,其前身洛阳建筑机械厂于1904年始建于上海,1954年为支援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内迁至十三朝古都——洛阳。但同时,洛阳国机重工又是一家非常年轻的企业,2011年11月刚刚从原一拖(洛阳)工程机械销售有限公司更名组建而来。
正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很年轻内在却十分传统的企业,让洛阳国机重工总经理张国龙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提到这样一个词——倒逼: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倒逼老国企深化改革;产品研发和销售压力倒逼企业经营管理转型;信息化技术倒逼企业组织和业务流程创新……
洛阳国机重工组建成立三年多的时间里,张国龙和企业一起经历了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阵痛,但同时也收获了信息化为洛阳国机重工打造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洛阳国机重工申报的《面向工程机械单一数据源多系统集成云平台的搭建》顺利通过了河南省信息化发展专项项目的验收,这距离洛阳国机重工实施和应用信息化技术,不过短短三年的时间。
国机重工(洛阳)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龙
老国企的管理痛点
洛阳市建设路,是一条颇有历史厚重感的马路,这里云集了不少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工业企业,国机重工(洛阳)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这里。作为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国国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成员企业,洛阳国机重工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工程机械产品研发、制造基地之一。洛阳国机重工总部设在洛阳,拥有一个总部、两个中心,三家子公司,五个事业部,职工总数两千余人,专业技术人员二百余人,主导产品涵盖路面压实机械系列、铲运机械系列、矿山机械系列、环卫机械系列、挖掘机械系列。业务范围涵盖工程机械产品的研发设计、工程机械产品的生产制造、销售和服务、以及矿山装备系列产品的销售和服务。
当记者问到企业管理最大的难点时,一周前刚刚履新洛阳国机重工总经理和党务书记的张国龙无不感概的说,是人的行为。老国企固有的传统业务习惯,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难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格格不入。
事实上,作为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企业,洛阳国机重工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远远不只有对员工的管理,还有各项业务带来的挑战。张国龙坦言,过去一年多,经济下行压力给装备制造行业带来不小的挑战,特别是洛阳国机重工所处的工程机械领域,产品销售存在淡旺季之分,每年3-8月为销售旺季,如何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同时,工程机械产品结构复杂,一级部件20多个,单台产品自制件+外购件+标准件种类达2000余种,数量超5000个,BOM层级多达7级,产品数据管理非常复杂;在响应客户订单时,用户个性化需求很多,有时候需求不清晰,BOM不明确,导致企业的生产组织难度大;客户要求的交货周期远远低于正常的生产制造周期,正常情况下生产周期需要55天,而合同交货期要求在35天之内;工程机械产品工序多、路线长,生产过程管理与进度跟踪困难;保交付与降库存矛盾难以协调,要么整机积压,造成库存资金占压多,要么交货延期,难以实现精细化成本核算。
在张国龙看来,洛阳国机重工组建时间较短,想要在工程机械行业迎头赶上甚至脱颖而出,一定需要先进信息化的手段,这正是他主导“一个梦想、一个专家、三年规划”战略举措的源动力。
洛阳国机重工的信息化愿景
在决定上信息化之初,洛阳国机重工就明确了“一个梦想、一个专家、三年规划”的信息化愿景。张国龙介绍,我们企业的梦想不仅仅是企业要实现发展,还要在行业中树立自己的地位和优势,将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能够达到持续盈利和高效运转的水平;有了这个梦想之后,该如何实现呢?一定要用信息化技术武装企业管理,我们聘请了信息化专家,也就是担任企业CIO的常建伟主任;同时,我们花了三个月时间进行调研制订了企业发展的三年规划,在三年规划中,我们先从数据源头抓起,制订了PDM-ERP-CAPP等系统的实施计划,并逐步将应用延伸至生产经营环节。
国机重工(洛阳)信息化整体规划蓝图
在三年规划的基础上,洛阳国机重工描绘了信息化整体蓝图。张国龙说,“刚开始推进信息化过程中遇到了大量的阻力和困难,譬如ERP数据的初始化,简直就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BOM准备的时候,因为数据量太多,涉及人员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技能参差不齐、认识也参差不齐,难度非常大。我们的做法是将信息化周例会改成每日一开,每天下午5点准时召开协调会,坚持了将近四个月,每天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最开始的企业信息化新手,到如今的信息化推进者,张国龙不仅发挥了“一把手”的作用,还为参与信息化建设的各业务部门总结了不少箴言,譬如协调供应商关系,他提出了“先固化使用、再优化提升”的策略;在具体的系统实施过程中,他给业务部门领导下达了“静下心、沉下来、真抓实干”的要求;当各业务部门之间产生矛盾时,他本着“业务驱动、谁的孩子谁抱走、各扫门前雪”原则解决问题;面对来自领导的压力,他一直坚持“要真干、敢花钱、信息化也是生产力”进行信息化投入。
一体化管理平台助国机重工向制造服务转型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洛阳国机重工对信息化理解的程度越来越深刻,应用的水平也越来越高。用洛阳国机重工信息中心主任常建伟的话来说:“信息化已经延伸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截至目前,洛阳国机重工已经建成三线路接入的三地虚拟化局域网(VPN),软硬结合的安全防护体系,有核心服务器三十余台;熟练应用基于集团构架的协同办公系统;普及应用的2D/3D CAD设计软件,以及CAE三维虚拟分析系统;已经建成的、正在积累的产品知识和数据管理PDM系统;正在扩大应用范围的数据交换中心及工艺设计CApp系统;并且正在调研和准备部署的MES系统,以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
洛阳国机重工基于全面集成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框架
同时,洛阳国机重工集成呼叫中心、短信平台,已经完成实施和初步应用,并正在优化和深化应用的crm;已经完成多组织的销售供应链财务一体化ERP一期的实施和应用;正在上线应用的ERP二期生产和成本;以及包括电子商务和企业空间等社交平台的搭建。
常建伟介绍,在现有的信息系统中,U9 ERP系统作为主要的核心平台,连接了与2D/3D CAD、PDM、CAPP、CRM等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几大关键应用:
基于异构系统集成的设计制造一体化
常建伟指出,洛阳国机重工的CAD\PDM\ERP应用的是异构系统,如何实现各系统的无缝集成,以及实现异构系统的设计制造一体化,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PDM、CAPP、ERP系统中对应的产品设计BOM数据、工艺设计BOM数据、生产采购和车间在制BOM数据容易出现不一致的情况,特别是在不同的部门和阶段,存在多达三、四种BOM数据,业务人员往往不知以哪个BOM为主;同时,任何一处更改,都不能及时的做到其他各处都得到同时更改;如果不能保证产品BOM的完整、准确和及时,就会影响销售订单的响应速度,甚至会造成客户退掉订单。
通过以U9 ERP为核心的设计制造一体化集成,洛阳国机重工实现了设计BOM-工艺BOM-制造BOM转换,可以顺利完成生产计划快速编制、下达、跟踪、评价,以及实现车间开工、领料、入库、反馈。在应用U9 ERP前,每月十几个机型,需要两个人两周时间才能下达,如今通过MRP运算,只需30分钟即可完成编制与下达;应用U9 ERP前,对生产进度跟踪,要3-4个人每天往返跑现场 ,如今只需坐在电脑前动动鼠标,生产进度随时掌握。
基于企业级大数据分析的辅助决策系统
在常建伟看来,只有企业信息化应用到一定水平才能支持企业级的大数据分析应用:使用U9 BA前,领导需要统计分析报表时,需要打电话要求业务部门提供;应用U9 BA系统后,各级领导随时从系统中提取需要的统计分析数据,支持快速、科学决策。使用U9 BA前,业务部门经常加班加点,手忙脚乱,信息东拼西凑,数据不准确;应用U9 BA系统后,不用麻烦别人,数据实时、动态、准确。
常建伟介绍,未来,洛阳国机重工还将补强信息中心的研发实力,在用友的UAP平台上做一些二次开发,包括对U9 BA平台做一定的图形化改善,以更符合企业业务人员的习惯,这样就能针对一些特殊需求提取交叉报表,供中低层的关键用户和最终用户参考,而不仅仅让大数据分析成为领导专有的决策系统。
互联网+在行动
在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此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在常建伟看来,洛阳国机重工过去几年所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正好响应了政府的这一号召,2014年,洛阳国机重工申报的《面向工程机械单一数据源多系统集成云平台的搭建》就顺利通过了河南省信息化发展专项项目的验收。
常建伟说:我们的CAD、PDM、CAPP、ERP等信息系统全都部署在企业内部的私有云上,同时,我们正在探索企业级社交平台的应用。以前,像我们这样的集团型企业,从董事长到一线员工,一条信息的传递大概有5、6个层级,如今,我们通过企业空间社交平台的应用,实现了沟通的扁平化,内部的沟通效率得到了大大提升。未来,我们还会将企业空间的应用延伸到员工的生活中,同时也会把供应商和经销商纳入到企业空间中,这样可以为客户提供更直接的服务,实现从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