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清算,银行业做好准备了吗?
互联网企业进入网络金融业,其中精英企业远远不像一般人想象的,只是办办民营银行这点小事。不懂互联网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只是在互联网之外,寻找互联网人融入其他产业的动机,一会儿猜测他们要进电信业,一会儿猜测他们要进银行业似乎互联网本身不足以吸引互联网人做事,非要改行做别的来挣钱。
民资进入金融业,可以分进入基础业务与增值业务两类。取法乎上,是进入支付清算,意在打破原有产业基础业务垄断,抱战略上的大金娃娃;取法乎下,是进入民营银行,只是在收入上从原有产业分一杯羹。 互联网企业进入网络金融业,其中精英企业远远不像一般人想象的,只是办办民营银行这点小事。不懂互联网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只是在互联网之外,寻找互联网人融入其他产业的动机,一会儿猜测他们要进电信业,一会儿猜测他们要进银行业似乎互联网本身不足以吸引互联网人做事,非要改行做别的来挣钱。 互联网本身靠的是信息的力量。事实真相是,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业,是为了改造金融业,即,从自己所在的信息业出发,把它从单一的金融业,改造为“金融+信息”业。其中,信息业务最终要主导金融业务。这才是互联网精英的真实动机。 沿着这样的角度再看阿里巴巴,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虽然一脚迈进了金融业,但却不像那些急着送死的小伙伴那样,一心只盯银行牌照;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拿下清算牌照,把未来命运从垄断者手中夺过来,掌握在自己手中。支付既是信息业的要枢,又是金融业的要枢,不争夺这个制高点,将来必有后患。 这里存在一个初出茅庐者(通常由他们充当历史的炮灰)不易看清的迷局:民资进入新领域,有个经典死法,被历史反复证明,即在增值业务领域蹦得欢,但只要基础业务捏在垄断者手中,小命说完就完。从互联网先烈堆中九死一生活下来的马云,当然深谙其中道理。阿里巴巴不急于拿银行牌照(钱就存着,早拿晚拿一样),而主攻清算牌照,我解读其中含义是:先保证不被玩死,然后再玩。这是赢家的思维方式,输家之所以输,就是因为算不到这一层。 我们下面就来解析一下。 容易被看漏的两个大局 1、金融业与信息业的融合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到广东转了一圈,拜访各地各家银行,重点听听一线主管对互联网金融的看法。在谈到银行牌照时,许多人都跟我说过类似这样的话:银行有一百多年历史,互联网才不到二十年(言下之意互联网人自以为的新招,银行人并非没想过,只是因为有监管,做不了)。马云不拿银行牌照,还少受点监管;我们要像马云那样做,早就有人管了。当然,所有人都不忘补一句,马云确实厉害,尤其是利用数据厉害。 这里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值得那些热衷拿银行牌照的民资们思考。先看第一层意思。确实,民资拿了牌照又怎么样,民生银行(17年前)不是也拿了牌照吗?会不会真像银行人说的那样,不拿还好,拿了反而还不如现在?一位富有实战经验的人甚至跟我说,马云要真想(如此这般,删节100字)不就绕过去了吗?(意思是根本不用拿牌照也可以做他想做的事)我想,那些民资既然削尖脑袋想拿牌照,不会想不到这层道理。 再看第二层意思,潜台词是监管(对互联网民资来说)会很厉害。这话非常对,但漏洞也特别大。对的一面是,如果互联网民资办银行真的是只从事金融业,监管确实是一个大问题;漏洞在于,互联网民资办银行可能从事信息业这一点,监管只对金融业有效,这一点没有被充分考虑进去。一位主管反驳说,银行业也是信息业。我指出,银行业中的信息是金融信息,而互联网搞的信息是非金融信息。二者的利润总额之比可达1.4比9.互联网人可以把完全按金融监管要求做的金融(包括金融信息)业务这个小头所得全免费,仍然可以从非金融的信息业务(如电商信息服务业务)中把钱赚回来。 在今年就认识到这层道理的人并不多。较为超前的,如马蔚华“两个支付”的思想、德勤的金融业务新思维,都是针对这个情况说的。看过金融界和互联网界两边底牌的思科银行业务总体架构师张其亮,去年在北京电视台已经把这个天机泄露过。只是金融业人士和互联网业“少数不明真相的群众”(这些群众在争银行牌照队伍中是多数)不曾注意而已。 问题的症结在于,议论民资银行牌照的人,忘记了产业总走势这个大局,因此看不到互联网业的真正力量所在。被完全看漏的产业总走势,就是互联网在与各行各业发生融合。具体到这里,是银行业与互联网业二个行业完全对等的融合,成了“金融-信息”二合一行业。互联网民资将来进入金融业,是像马云说的,要改造银行,不是说要逃避监管,而是可以在老老实实遵守金融监管的条件下,甚至在放弃银行获利的情况下,从二合一的另一面--信息业中获利。 看不到这一点,其实对争银行牌照的互联网民资更危险。因为他们很可能还等不到监管限制它们,就先意外地死在互联网企业的飞刀之下了。因为它们必会算漏别人手中还会有不靠银行利率和利息、金融服务佣金免费的暗器,就像当年瑞星算漏奇虎360杀毒软件免费而从软件外获利的暗器一样。从这个角度看,谈银行监管,对根本不指望通过银行业务赚钱的人来说,显得无的放矢。 阿里巴巴真正顾虑的是什么呢?我猜想,从更高境界看,是产业融合的大环境不好。这是指,我国支付清算体系严重不适应金融业与信息业产业融合。本来金融业-信息业两个行业是平等融合,但监管权力却向金融一边倒,支持信息业和互联网发展的权力在顶层缺失,保障产业融合不偏不倚的大环境很可能并不具备。这样的环境适合做金融衍生业务,却不适合做信息衍生业务(信息增值业务)。这一点才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真正的大隐患。支付是卡住银行业与信息业两个路口的命门和要害,按马蔚华“两个支付”的说法,银行把支付看成资金中介,是金融门户;互联网把支付看成商务中介,是信息门户。如果支付体系在顶层上没有商务和非金融信息发展的位置,不能保障互联网通过电子商务数据获利,互联网民资在命门和要害上就不会有安全感,这比拿个银行牌照要重要得多。 对银行业来说,至少需要三年后才能看出,这是两个行业的平行融合,而不像现在认为的那样,是一个行业(金融业)把另一个行业(信息业)当尾巴。 2、基础业务与增值业务 行业民资巨头最怕的是,梯子上到一半、渡河渡到一半,忽然受到垄断者阻击,上不去下不来,血本无归。举例来说,如果民资多年布下一万台线下POS运营,垄断者可以一句话就让它停下,民资就不会有安全感。我在2005年称之为“半渡而击”定律,这是垄断者残杀互联网民资的固定套路。互联网民资因此被批量化地灭门,已不止一次。对在行业里混的小鱼小虾来说无所谓,但大公司要对投资人等利益相关者负责,就不能不前后思量。 思量的结果,自然是发现每个行业都有它的基础业务和增值业务,如果只进增值业务,基础业务却无法进入,被别人垄断,将来增值业务做大,就会面临巨大风险。这方面互联网民资有十多年血淋淋的教训。例如,早年民资进入互联网,但骨干网和互联网接入等基础业务被电信业垄断。垄断者利用对骨干网的垄断,轻易就可以掐死增值业务,不管它做得有多大多好。对金融业来说,支付和信用就是这样的基础业务。从目前情况看,垄断支付系统对民资进入金融信息业,正构成实质性的伤害。民资拿到银行牌照,做得不好倒还没什么,一旦赚了钱,被垄断者“半渡而击”,就会重蹈互联网“革命先烈”的覆辙。 银联对阿里巴巴“半渡而击”就是“现在进行时”的经典战例。阿里巴巴底下业务已经铺开,银联通过17号文,在上头掐断管道,将财富水管转接入自家下属九家企业,阿里巴巴猝不及防,一万台线下POS一夜死于非命。民资如果光想着拿银行牌照风光,不考虑这样的事发生,显然是顾头不顾尾的小鱼小虾。 电信业也在鼓励民资进入,但同样出现小鱼小虾积极而民资巨头按兵不动的情况。说明这种现象在中国具有普遍性。原因是同样的:小鱼小虾是抱着卖大白菜的心理入行的,能捞一票是一票,因此甘于在所进入行业的巨头周围捡剩饭吃;而民资巨头不进则已,要进就准备超过现有行业巨头,可能与现有既得利益者成为对手,因此不能不考虑环境优化,防止落入陷阱,否则不如不进。 对金融业来说,至少对当前来说,不解决支付清算系统的开放问题--相当于电信中的打破骨干网垄断--民资巨头贸然进入,在蜜月期结束后会遇到双重困境,一是在跨产业触合的大局上,无法扬长避短,在战略发展方向上受抑制,具体是指支付体系只保护金融业务,而抑制信息业务(例如信息类的创新被纳入外行管理);二是在产业内业态格局的大局上,受制于行业垄断者,被“半渡而击”吃了豆腐。 就像本刊记者阙星文所说的那样,“相关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更应思考的是如何在未来扬长避短。否则,银行牌照对其而言,可能就是一块令人尴尬的鸡肋。”
责编:孟芳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