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企业国际化修炼法:如何由低端变高端?中国企业缺乏国际化经验,“交学费”是必然的事情。但怎么交,如何少交,是很值得探讨的事情。比较简单的法子是多看看其他跨国企业是如何进入国际化轨道的。虽然情况不尽相同,但总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SONY国际化道路上的四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走国际化道路的时机大多数企业都选在国内市场已经不能提供企业足够的成长和利润需求之后,才开拓海外市场。而SONY的选择却截然不同,它在国内市场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立刻开始了它的国际化道路。 1953年,SONY就开始将经营重点转到出口产品,提出的目标是“内销与出口各占一半”。1960年,SONY实现了这一目标,并开始了国际化的第二步,抛开在美国的代理公司,自己在美国设立分公司,抱着“与美国人合作,完全按照美国工厂的方式”进行运营。 第二个细节:更改公司名称,以适应国际化。 1958年,SONY放弃了已经在业界达成相当影响力,并使用了12年之久的“东京通信株式会社”,改为“SONY株式会社”。理由是:为了更好的让世界认知和接受。 第三个细节:吸收外部文化。 SONY美国分公司成立后,起用美国人担任总裁,这也是索尼“全球经营本土化”政策的萌芽。美国人哈维·沙因把诸如管理控制和报酬等引入了SONY文化,让SONY真实的触摸、碰撞、吸收和消化了美国的经营文化。而为了适应美国人的家庭交往方式,盛田昭夫甚至将妻子和3个孩子迁居到美国。 第四个细节:始终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技术。 从磁带录音机、晶体管收音机、磁带录像机、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电视机、立体声随身听、CD机……直到现在,SONY始终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技术。 三星:从地摊货到世界一流品牌 品牌定位、技术差距、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反倾销、产品品质问题……所有这些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上的障碍和危机,韩国三星公司都曾遭遇过,它是如何应对的呢? ● 面对危机 1983年三星宣布进军半导体领域,1985年就遭遇了半导体供给过剩的危机。1987年,半导体价格刚刚回升,美国TI公司就状告三星公司侵权,三星最后不得不支付庞大的专利使用费。同样因为价格低廉,1992年美国Micron Technology公司向美国商务部起诉三星倾销。不过幸运的是,经过一年多的澄清,三星最终免于倾销的惩罚。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几乎将三星逼进了死胡同。三星公司不得不对自身的产业结构进行紧急调整。结构调整的原则是:撤消局限型及非主打型产业,以半导体及移动电话等高利润产品为主进行产业结构重组;即使目前盈利但无长远发展前途的产业,也被列为待整顿对象。三星公司从1997年至1998年的两年间,共整顿了包括小型家电及无线寻呼等在内的共34项产业、52个品种。1996年底至1999年底,三星公司的8.5万名员工缩减至5.4万名。虽然承受了庞大的舆论压力,但三星毕竟安然度过亚洲金融危机中,生存了下来。 ● 提升产品质量 1993年,时任三星会长的李健熙下达死命令:“无论花多少钱,用什么手段和方法,一定要研制出具有摩托罗拉手机质量的产品来。”李健熙将一批曾经接获大量投诉的产品展示于公司大厅内,并用一部推土机全部碾碎。他要求做手机实验时,必须通过大量的“碰撞”试验。走高端路线,重塑品牌形象,当产品质量已经脱胎换骨后,三星发现,其品牌形象在世界消费者眼中依然时二流甚至三流的品牌印象。为此三星开始调整品牌营销战略,坚决走高端路线,并确立品牌形象的突破口——赞助奥运。 此外,现任会长尹钟龙还曾远赴美国聘请“设计教父”Tom Hardy出任设计总监。同时三星在技术上花钱毫不手软。从1997年起,三星电子始终保持营业额5%以上的研发投入,而且把工程师占员工比例大幅提升到24%。三星的研发给公司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其目标是:发现3~4年内会开花的产品,辨识并培育5~10年后公司的主流生意。”
责编:穆琳琳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