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改变了管中窥豹时代的混沌和蒙昧,以及面对未知风险的脆弱和无助。
大数据时代之前,面对碎片化的数据,人们容易以偏概全,如同只能依赖触觉感知大象的盲人,对现象做出有偏差的判断。而大数据则可以让人们去认识事物,以PB为量级的统计链条将分散的小数据拼接起来,同时把决定事物性状的、反应规律的、决定走向的点找出来,呈现出一个更加接近本质的全景图。
这幅诱人的全景图不仅意味着对知识的梳理和对过去的传承变得更加容易,而且极大减少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在大数据打造的“负熵化”世界里,人类将对未知世界带来的挑战进行充分准备。
“大数据可以帮我们更加准确的定位未来,决策的质量可以提高。”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赵国俊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表示,“预知未来已不再依赖占卜和巫术,而是一种科学。”
大数据打假
大数据打破了人们对统计数字的迷信。
传统意义上,中国社会一直缺乏数字管理的精神,过去对上级负责的评价体系导致政府和企业有时候会根据目标调整“统计数字”。这一尴尬局面有望被打破。
广东省大数据委员会成员、《大数据》一书的作者涂子沛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数据时代绝不是大数字时代,人们会从非直接相关数据中解读出有效信息。“数据是事实,是记录,而不是拍脑门、生捏出来的统计数字。”他强调,大数据可以让假信息无处可遁。
在炒房热浪屡抑不止的今天,空房率成为判断购房行为是否满足刚性需求的标准。对于房地产企业公布的数字心存质疑的老百姓有了新的检验标准——通过难以伪造或疏于伪造的小区用电用水量判断空房率。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在技术水平没有突破的情况下,通过用电量对部分好大喜功、追求政绩地区公布的产值或GDP进行检验。
这一思路并不新鲜。早在2007年,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对来访的美国驻华大使表示,他更喜欢通过三个指标来追踪辽宁的经济动向:全省铁路货运量、用电量和银行已放贷款量,以挤掉统计数字的水分。英国杂志《经济学人》在2010年把这种思路称为“克强指数”。
非直接相关数据的利用正体现了大数据的一个主要特点:多源头的信息形成系统的数据库,互相印证,从而剥离一定的假数据。我国各级部门的信息平台相对独立,除非特大或焦点事件,否则各种信息重叠和信息矛盾现象严重。
这一点为企业“投机”提供了机会。假设累进税制规定以5000个杯子为界,月销售量在5000个之下的企业缴纳所得税的税率为3.5%,而5000个之上为4%。企业在向国税局申报时,为了企业经济利益,可能上报销售量为4900个。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为了扶持地方产业,塑造龙头企业形象,经常出台鼓励政策,对销售量大、盈利能力高的企业给予奖励和政策倾斜。这时,企业可能会申报销售量为1.2万个。
责编:李红燕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