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利李书福:转型中的愤怒
在吉利转型初见成效的时候,他为什么变得严肃而易怒?这个曾经孤注一掷的民营造车者,开始把他的公司称作“真正的国际水平的汽车公司”。“虽然规模还不是很大。”
在吉利转型初见成效的时候,他为什么变得严肃而易怒?这是2009年4月22日,我们在北京见到了李书福。他比约定时间晚到了一个多小时。这时候,吉利的三大产品系列22款新车还在上海车展继续收获赞美和批评,包括那辆被称作“小劳斯莱斯”的豪华轿车GE。 这个曾经孤注一掷的民营造车者,开始把他的公司称作“真正的国际水平的汽车公司”。“虽然规模还不是很大。”他认真地说。 这是2009年4月22日,我们在北京见到了李书福。他比约定时间晚到了一个多小时。这时候,吉利的三大产品系列(全球鹰、帝豪、上海英伦)22款新车还在上海车展继续收获赞美和批评,包括那辆被称作“小劳斯莱斯”的豪华轿车GE。 如果事前未曾见到过李书福发怒(不是3月22日,针对记者询问吉利资金来源那次),你一定会对他的严重迟到耿耿于怀。但是现在,尽管采访时间已经大大不够,我们还是感到庆幸。 自从十几年前开始制造汽车,李一直是一个饱受嘲笑和蔑视的自我预言家。奇迹般地,他进入了这个一度禁止民企染指的行业,他的汽车梦想渐渐实现。他对质疑和嘲讽置若罔闻。很多时候,他会附和着加入到针对自己的无论善意还是恶意的玩笑中,仿佛大家在谈论的是另外一个可笑的家伙。 12年后,他说:我们已经是一个真正的国际水平的汽车公司。他一点儿都不是在开玩笑,而且,看上去,他也不再会允许听众就此嘻嘻哈哈。 这是一个显著的变化。他似乎厌倦了敷衍和迁就。 2009年3月末,在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Volvo)的传闻中,李书福出现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签署了全资收购当地自动变速箱生产商DSI(Drive-train Systems International的合约。这是吉利2006年成为英国锰铜控股公司最大股东后的又一次跨国并购。这一行动成为李书福“国际水平”的主要论据。 此前数天,李约请众多媒体参观吉利集团。随后的记者见面会上,一位执著的记者对吉利在全国扩张建立八大生产基地的资金来源刨根问底。他点燃了李书福的怒火。“前面已经有记者问过了,”李对《中国企业家》回忆说,“我就讲滚动发展,本身也是资金紧张,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他说不要说这些外交辞令了,你就讲讲具体一共花了多少钱,哪里来的。我一听他好像要故意找事一样,就不开心了。” “媒体不是法院,不是检察院,也不是公安局,”李书福对那位记者喊道,“媒体没有权力调查我们。我为什么要跟你讲清楚?” 即将奔赴澳大利亚签约的李书福没想到内心的喜悦会转化为愤怒。他的情绪显然失控。他向记者道了歉。李的失控表现出的很可能是有恃无恐而非对待资金问题的外强中干。他只是不再有化解可能的敌意的耐性。 那时候,李书福想必已经知道工信部将于4月15日召开“吉利汽车发展经验座谈会”。由一个不准出生的人成为主管部门的座上宾,李增加的不只是信心。 苗圩和李书福并肩而坐。面对着播放吉利宣传片的大屏幕,他们看上去都全神贯注。苗左手握着右手放在桌上。李的双手不停地玩弄一支铅笔。五六分钟后,李指着屏幕侧头向苗低语。两人微笑。 在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之前,苗圩曾担任过六年(1999—2005)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那期间,吉利从无到有,浸满李书福的血泪。苗圩对吉利坚持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给予了高度评价,把吉利的“先进的发动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箱、独创的BMBS(防爆胎技术)”称为“中国汽车工业最大的财富”。吉利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战略转型也得到了苗圩的极力称赞。倾听苗讲话的过程中,李书福双唇紧抿,眉毛时而夸张地一挑。 “这怎么荒谬呢?”4月22日,李书福反问记者,“这是个认识的过程啊,怎么不好?我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我们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到来吗?” 预定座谈会后的采访取消了。在不厌其烦地回答完显然准备不足的某电视台记者的问题后,李书福答应让早已布置好灯光的一位杂志摄影师拍照。他按要求坐下来,并没有中断对这一行为的抱怨。那位摄影师飞快地按动几下快门后,请求“李总”换个姿势把腿稍微分开些。“李总”脸色大变,指着他说:“我给你两分钟时间。”李高估了自己的忍耐力,他几乎在说话的同时已经站起来大步向外走去。“不要再弄这个(拍照),”他头也不回地边走边说。“你给他们道个歉。”他吩咐紧跟其后的吉利集团副总裁王自亮说。 我们的摄影师也早搭好了场景和设备,不幸的是,李根本就没给他拍摄的机会。作为道歉,王自亮承诺4月22日给我们一个半小时采访时间。如你所知,李书福又没有做到。 “李书福这几年给人的感觉没有以前那么有趣了,”与李较为熟悉的财经作家吴晓波对《中国企业家》说,“他变得越来越严肃了。他以前很草根的。” 吴与李书福最近一次见面是在今年初由吴主持的一个论坛上。吴回忆说,当时有人又提起李书福当年“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的说法,李当即表现得很愤怒。类似的场景更早出现在2008年底第七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李书福参加了由零点公司董事长袁岳主持的一个分论坛。作为主持人,袁无疑是想活跃一下气氛。他顺口(或许是精心设计)说出了“轮子和沙发”。李书福的态度让大家感到尴尬。他借故离开了论坛。 “四个轮子一个沙发,我没有讲错,汽车模块化制造以后就是这个样。”回顾往事,李对《中国企业家》说,“大家(总提这个)好像我不懂一样。他们外行,不是我外行。” 他不再自嘲。这意味着某些玩笑已经不能再开。 “你越来越像个企业家了。”吴晓波曾对李书福说。 吴认为,李书福现在看上去很不轻松,这一变化或许来自于吉利规模越来越大。李有了畏惧心理。吉利集团副总裁赵福全的看法是:“董事长也在进步,对市场的理解、行业的理解等等。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现在倒不是说怕到什么程度,可能是更科学地面对造车的过程。这并不是说他就害怕了。”这可以用来解释李书福与以前迥异的暴躁易怒吗? “我们现在不一样,已经登上一个新台阶了。”李对《中国企业家》说。2007年5月,李书福开始推动吉利向中高端转型。他似乎想用让人眼花缭乱的多品牌遮盖吉利的出身。两年后,他宣称转型成功,苗圩希望中国企业能从吉利学习到抵抗金融危机的经验。吉利2008年的年报显示利润较上年增长了近两倍。 这应该是春风得意的时刻。李承认曾经找不到方向,拼价格让吉利“面临悬崖峭壁”。“我们甚至还想造1万多块钱的车。”他说。为什么他的愤怒频发于看似成功的今天,而不是奔走呼告、迷茫无助的岁月? “人的性格很复杂,”吴晓波接着分析另外的可能性,“外表很Open(开放)的一个人,内心可能很封闭很自卑。像李书福,他的性格有一些忧郁的成分在里面,他慢慢会变得比较沉默什么的。” “你有自卑的时候吗?” “有的,人怎么会没有自卑呢?” “什么时候?” “让我想一想……比方说,在学识方面,跟那些学术大师,大文人、大画家、大知识分子相比。” 李书福喜欢写诗(更准确地说是歌词)、书法、绘画。经商生涯的过早开始或许耽搁了他的艺术才华的释放。这样的人,大多内心敏感、狂傲,又对自己充满怀疑。“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愿意选更自由的职业,记者、律师、诗人、作家、画家、歌唱家。”很遗憾,他成了商人,对汽车这一曾经在中国被神话的产业怀抱梦想。不被允许,不被相信,李内心的压抑和愤怒难以宣泄,化成了早年间多首自励的诗。“写诗,是(情绪)到了极点的时候,极度兴奋极度悲伤才会写。”他承认自己不止一次哭过,比如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的时候。“奥巴马上台跟我有什么关系啊?但是我也流眼泪了,因为我觉得他不容易。我们有这个经历的人,都明白,要做一件事情有多么艰辛。这个跟个人郁闷都是紧密联系的。” 现在,他关于吉利汽车的预言不断得到验证,又意外地被树立为“自主品牌”的典型。他还有顾忌,但已经没有埋头前进时那么多。吉利向中高端转型,李书福岂能依然任人摆布。能用扬眉吐气来形容这个一度被视为“汽车疯子”的企业家吗? 李书福还保持着他的幽默感。他早年写过一首诗,叫做《力量》,已为人熟知。“力量在风中回荡,奇迹在蓝天下闪光”。这本是他初入汽车业时用来激励员工的话,后来用作了《力量》的开头。“到现在为止我非常辛苦,”李对我们说,“前天晚上在上海跟苗圩、胡茂元吃饭,之后马上往机场赶,飞机晚点,到北京住下来已经深夜四点了。第二天七点又起来,因为八点要开会。我想今天上午睡睡觉吧,又打电话来说你们要采访。晚上还要去上海。中国的企业家,我认为是没有什么意思的。没踏上这条路的,我劝大家别搞了,人会少活很多年呐。本来好好的,可以慢慢吃饭慢慢睡觉,可以打打太极拳,何苦要搞得那么紧张?把自己折腾成这个样子干什么呢?这个是以前没有想到的,我以为力量在风中回荡,让它回荡就可以了。” 在去上海之前,李书福还参加了“中国绿色公司年会”。郭广昌等人发言后,轮到了李书福。他小声向主持人打听,绿色公司是怎么回事。认为他没有考虑到这么做的效果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他严肃地在观众的大笑声中谈起了吉利汽车的环保。 来源: 《中国企业家》网站
责编:姜玲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最新专题
专家专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