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散耦合”让企业IT更加“灵动”
在速度为王的市场竞争中,IT系统对业务的有力支撑为企业赢得了时间,然而灵动不足的IT系统却在“随需应变”的考验中败下阵来。
“死板”的IT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业务部门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系统与业务流程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同时,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业务和流程的调整会越来越多,对IT系统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企业内部,业务部门对现有信息系统的变更要求层出不穷,但IT部门却由于人员和系统等方面的限制响应相对迟缓。往往是头一个请求还没有满足,下一个变更已经提出,IT系统的改进速度远远跟不上变更需求的提出速度。 面对比蜗牛还要慢的系统改造过程,业务部门不免抱怨连连,而对此,IT部门也是一肚子委屈——系统改造不比新建,除了要考虑对某项功能的新增和修改,还要考虑和评估对其它功能模块、甚至其它系统产生什么程度的影响。 由于各部门之间的业务相关性,不同IT系统虽然建设时间有早晚、实现技术有不同,但相互之间的关联度并不低。比方说,修改A系统的a功能,很可能会影响到B系统的b功能、C系统的c功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其它系统也跟着“被升级”。 写过程序的人都知道,给软件打一次“补丁”容易,再想“补丁摞补丁”可就难了。不仅如此,一旦IT系统被迫频繁改造,不但会增加系统的复杂度,降低系统的灵活性,也会给后期运维带来更大挑战。 长此以往,也难怪在业务部门的眼里,不管是IT系统还是IT部门,都变得越来越“死板”了…… 值得借鉴的SOA 在速度为王的市场竞争中,IT系统对业务的有力支撑为企业赢得了时间,然而灵动不足的IT系统却在“随需应变”的考验中败下阵来。 没有哪家企业的流程会永远不变,IT系统应对变化时的笨拙和迟缓,让企业大失所望。 感受到IT系统的高效率之后,企业更加关注IT系统的灵活性和应对变化的能力。但是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没有经过整体规划,在系统设计和实现上很难满足越来越“善变”的业务需求。 当SOA(面向服务的架构)理念出现后,企业对敏捷和灵活的渴求找到了实现的契机。然而SOA“落地”情况却并不乐观。 SOA提倡用“服务”来定义不同的业务应用,利用框架实现服务之间的“整合驱动”和“新旧替换”,让IT系统能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要。 利用中间件实现SOA,必须将现有的应用系统“打包”,包装成一个符合SOA标准的服务之后,才能在框架下整合运行,这对企业而言初期投入的成本过高,并且短期很难看到效益。 再加上SOA作为一个新的理念,行业标准不成熟,厂商经验缺乏,失败的风险远大于预期收益,因此,“叫好不叫座”也就成了必然。 打造“灵动”的IT 提高IT系统的灵活度,必须降低IT系统与业务和流程之间的耦合度,让它们实现“松散耦和”。 实际上,SOA只是一个设计原则,体现的是不同应用之间“高内聚、低耦合”的特点。我们完全可以借鉴SOA这一设计理念,对信息系统进行适当的改进,降低不同系统间的依赖程度,变相实现“面向服务的架构”。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不同系统间“高内聚、低耦合”的架构呢? 这需要从两方面分别考虑,一方面,功能划分相对独立,另一方面,技术实现互不干扰。 功能划分相对独立 首先,需求分析要“做透” 业务上的紧密联系决定了系统间的相关性,只有在需求调研阶段把业务部门的需求“吃透”,理解他们希望系统能够达到的最终目标,才能规划和设计出内部流程紧密、外部关联松散的系统架构。 前期规划到位之后,各系统间的联系通过标准形式实现,即使现有系统要变更或者新系统要开发,都不会再出现那种“你改我改大家改”的混乱局面。 其次,流程抽象要“封闭” 无论业务运营还是系统功能,都离不开业务流程的实现。从流程分析和抽象的角度讲,每个系统都把该做的事做好,把业务变动带来的影响控制在系统内部,尽量减少相互间“被动升级”的现象发生。
责编:刘沙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
推荐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