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EDI的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

来源:万方数据  
2012/11/20 13:40:24
风险预警是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本文从风险额度和烈度两个方面界定了供应链风险的基本属性,构建了基于供应链企业间的电子数据变换(EDI)系统供应链风险预警体系。

随着供应链管理不断深入发展,许多新的问题呈现在管理者面前,供应链风险管理就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供应链自产生以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对供应链成员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供应链的多参与主体、跨地域、多环节等特征,使得供应链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和链上各企业内部不利因素的影响。形成供应链风险。一方面随着管理改进、信息化和设备技术进步。物流环境改善,供应链管理的风险控制水平提高;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的常见做法如广泛外包、压低库存、精益制造、全球化运作等会招致风险或放大风险的后果。因此,需要从多个侧面对供应链风险进行系统地管理,才能有效降低供应链风险水平及其对企业和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影响。

根据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可认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就是与供应链中的各方共同协作或者独自进行,运用风险管理的工具去处理那些由物流或相关活动引起的或受其影响的供应链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但与企业风险管理所不同的是,供应链风险管理应致力于整条供应链协调应对供应链风险,否则可能会造成此消彼长、顾此失彼的被动局面,影响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效果。而又因为信息共享则是供应链协调的必要手段,因此有必要研究基于信息共享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策略。鉴于信息技术在供应链中应用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本文基于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信息系统来研究供应链风险预警体系,并侧重于分析其主要构成及流程,期望为企业实际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提供一点新的理论基础。

1 供应链风险

根据风险的一般定义,笔者认为供应链风险就是供应链偏离预定管理目标的可能性。偏离预定管理目标,可能是由于产品没有及时送达造成短缺而偏离预定时间目标,运营成本超支偏离预定成本目标,质量达不到要求而偏离预定质量目标,等等。然而,有效管理供应链风险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过程的形式展开具体的管理应对措施。通常情况下,将针对供应链风险而展开的一系列风险管理活动与措施统称为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而风险预警即为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根据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笔者认为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就是通过建立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从而进行风险监控,并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的有效手段。有效开展供应链风险分析,预防和化解风险的发生,将风险造成的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以内,已成为企业保障供应链有效运作并创造最大供应链收益的重要措施。但值得思考的是,供应链牵涉众多节点企业,涉及的风险因素也较多,如果对各类风险因素不加以区分,那么就难以掌握各类风险因素的演化发展规律,也难以实现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预期目标,阻碍供应链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但针对每一类风险因素而制定相应的策略来管理供应链风险又会增加供应链管理成本且割裂了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使得供应链陷入新的困境。因此,对供应链风险因素进行合理有效地分类是供应链风险预警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从风险发生的概率(频度)和风险造成的损失(烈度)两个方面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区分,将供应链风险分为受控的不确定性因素、运作风险因素、突发性风险事件和失控的灾难性事件等4类。具体如图1所示。

由图1所示的频度——烈度二维矩阵可知,受控的不确定性因素发生频率较低且引起的损失也较低,运作风险因素发生频率较高但引起的损失较低,突发性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较低但引起的损失较高。失控的灾难性事件发生的频率较高但引起的损失较高。降低风险发生额度和烈度,使得供应链风险转化为受控的不确定性因素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目标(如图1中实线箭头所示),而转化为失控的灾难性事件则使得供应链中断(如图1中虚线箭头所示)。风险预警的目的就是采取一系列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监控的管理方法,降低供应链风险发生的频度及其烈度,避免供应链风险因素失控。

2 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

风险预警系统主要就是根据所研究对象的特点,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监控风险因素的变动趋势,评估各种风险状态偏离预定目标的程度,从而向决策层发出预警信号并提前采取相关措施的系统。考虑到供应链上企业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且企业间的及时有效的信息共享是保障供应链有效运作的重要前提,因此,有效进行供应链风险预警需要兼顾供应链各方节点企业的运作情况,并且通过有效的信息共享手段来及时共享供应链风险的相关数据及风险预警所形成的管理措施。本文基于快速有效的信息共事方式——EDI来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其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并输入至EDI通信模块,准备输入Internet共享平台。

2.1 主要模块及其流程

由图2可知,该供应链预警系统包含3个主要组成模块:EDI模块、供应链风险预警模块和Internet共享平台模块。EDI,主要指的是按照商定的协议。将商业文件标准化和格式化,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贸易伙伴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它是目前供应链中最常用的一种信息技术。本文借助EDI技术来构建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其目的在于利用EDI来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的及时信息共享。图2所示的预警系统,EDI模块主要包括信息系统、格式转化和EDI通信模块3个部分。信息系统主要是接受来自企业数据采集的各类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原始数据。主要包含生产计划数据、原材料和在制品库存数据、订单处理数据、配送数据、重要设备更新与维修数据等。接收原始数据后,经过加工和处理,按照拟定的相互同意的协议进行有效的格式转化。

供应链风险预警模块,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和风险处理等4个主要组成部分,而完成风险预警需要构建相应的模型库、方法库和专家库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和风险处理提供决策支持。该模块的主要功能在于,针对各节点企业共享的运作数据,选择供应链管理专家,利用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模型与方法,对供应链潜在风险因素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和风险处理,并最终生成风险分析报告及风险处理措施。其基本流程为,首先根据各企业采集的运作数据,选择一些供应链风险管理专家,通过Internet平台的动态交互及信息共享,选择一定的模型与方法识别供应链风险;其次,综合利用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的方法,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明确风险因素的频度和烈度属性,确定风险因素的水平等级;然后,利用数据挖掘的模型与方法展开针对风险水平较高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把握风险生成主要原因、风险传递规律和风险演化发展规律等特征信息,形成风险分析的基本结论;最后,根据风险分析结论制定有效的风险处理方法及其管理控制措施,并利用EDI信息共享平台在供应链企业间进行交互确认,形成最终的风险预警结论,并给出治理风险因素的方法与措施,发送至Internet共享平台交互执行,并收集管理措施执行的相关数据,完善供应链风险预警。

传统的EDI系统中,Internet共享平台主要是为了共享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相关订货及库存数据,而本文系统模型中的Internet共享平台除了共享数据的基本功能以外,还是发布风险分析报告、风险预警信息及风险处理措施的共享平台,并且还对相关主体企业发布风险管理措旅的执行指令。因此,本质上本文所构建的Internet并不仅仅是一种数据共享平台,而是一种供应链上的“信息工厂”,也是供应链风险预警的关键模块。

2.2 预警系统的关键因素

针对如图2所示的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关键因素需有效处理,否则会影响风险预警的实施效果。

关于企业信息共享的激励机制问题。现有供应链运作模式下,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是制约供应链提升绩效的关键要素,也是影响供应链风险管理绩效的关键要素,已有文献验证了信息共享与供应链风险管理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图2所示的风险预警系统中,各节点企业之间数据采集并通过EDI进行实施共享是供应链风险预警模块的输入。也是供应链风险预警不断完善的主要保障。但实际中,大多数企业倾向于保留自有的私人信息。导致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共享不够充分。由此可能会导致识别出的风险因素并非真正的风险因素,最终造成供应链风险预警失败,影响供应链风险管理绩效。因此,如何有效激励供应链企业间主动共享信息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而激励机制的建立则主要在于利用契约确定信息共享的价值在企业间的合理分配。

关于风险预警系统中的交互式决策问题。供应链风险预警模块包含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等决策问题,由于各个风险管理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偏好的不同,使得集结专家偏好成为首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传统的解决方法是利用一些静态的决策理论与方法来解决。但是,供应链各个风险因素均处于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因此静态的决策理论和方法不一定适用于供应链风险预警。设计有效的基于专家动态交互的决策方法则显得很有必要。而考虑到供应链上各方企业可能处于不对等的地位,拥有不完全相同的权力,因此交互式决策需要考虑多个权力层次的影响。由此可知,如何设计网络环境下基于信息共享的多层交互式决策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供应链风险预警同样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3 M公司案例分析

全球性公司M是一个总部设在巴西的汽车轮毂企业,在最近几年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致力于建立一个全球的供应链系统,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然而2001年美国的“911”、2003年中国及亚洲部分地区的SARS和2006年台湾海峡海底光缆中断等事件让公司意识到全球化的供应链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策环境的不稳定,各种突发事件的爆发等,都会对供应链造成破坏,甚至中断。因此,公司决定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实现风险因素的及时处理,降低供应链损失。

2008年,M公司在中国江苏建立了大陆地区第一家科造工厂,并于2009年顾利通过德国戴姆勒奔驰卡车事业部的供应商评审,成为奔驰卡车的A级供应商,每年为奔驰卡车生产轮毂逾1.2亿元人民币,并于2010年和藏姆勒奔驰成功构建了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l inventory,VMI)系统,在德国奔驰卡车所在地租借了1家仓库为其供货。根据M公司巴西总部的要求。在华工厂也于2010年6月构建了与奔驰卡车的基于EDI的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该风险预警系统收集来自M公司总部、在华工厂、M公司德国仓库和奔驰卡车的生产、库存、设备和配送的基本数据,经过加工后利用EDI在Internet平台进行共享,以此实现供应链风险的预警。下面利用2011年7月席卷中国大陆沿海地带的热带风暴“梅花”为例,阐述该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的重要作用。

台风“梅花”于2011年7月28日在西太平洋面上生成,随后两度升级为超强台风。在8月5目进入东海,于6日进入江苏沿海区域城市。而此时M公司供应给奔驰卡车的22个货柜的货轮正在配送途中。由于台风“梅花”的影响,使得货轮到岸时间预计延迟5天左右,而M公司和奔驰的EDI预警系统财有效消除了此次风险事件的对供应链整体的影响。

(1)根据气象部门的台风登陆预报,M公司将货轮运输的出发时间和预计台风登录时间的原始数据利用EDI系统对德国奔驰卡车事业部进行了反馈。并利用基于Internet的信息共享平台与巴西总部及德国仓库进行了交互,确定此次事件为突发性的风险事件,并对台风影响下货轮到岸时间进行了估算,并以此计算了德国仓库可能的库存缺少量,初步给出了风险对供应链运作影响的分析报告。

(2)巴西总部与德国奔驰卡车事业部对缺货事件进行了交互协商,为了使得该风险因素不至于转化为灾难性的风险事件,M公司决定临时由位于俄罗斯的M公司分销商对德国奔驰仓库进行补货,以此维持奔驰卡车生产线的正常运作。这一举措,不仅使得俄罗斯分销商的剩余库存得到了有效的处理,也缓解了奔驰卡车事业部库存不足的压力。虽然增加了M公司的运输成本,但却保证了奔驰卡车的生产并未发生中断。一定程度上保证了M公司的顾客满足率,另外俄罗斯分销商的残余库存得到有效处理也增加了M公司的整体收益。

(3)M公司利用Internet平台和EDI系统跟踪了该补货策略的实施效果。并针对此次风险事件形成了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报告。还就临时补货的成本的降低问题与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进行了交互。以此完善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

M公司成功应对台风“梅花“的关健在于成功运用EDI系统实现供应链风险预警,不仅降低了风险事件的给供应链造成的影响,而且还促进了供应链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增强了供应链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为进一步的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实现了供应链企业间的多赢。

4 结束语

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及其在企业实际中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供应链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实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界定基本供应链风险事件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EDI来构建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的思路,并给出了相应的系统架构及其功能特点。实际的案例简析则对此系统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给出了一点有益的证据。但在实际中如何使得该系统对各类风险因素预警都能起到积极作用,进一步实现供应链有效应对风险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期望本文能为企业实施有效的供应链风险预警提供一些启示。

责编:罗信
vsharing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