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形势下的“质量强国”之路

来源: 中国质量万里行作者:宿希强 汪仲元 吕晓冬 李颖
2010/8/10 11:21:04
以投资拉动为主导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还能持续多久?当国际市场动荡,国内消费犹疑不定的时候,为了保增长、促就业,不靠投资还能靠什么呢?靠质量!只有走质量经济之路,中国经济才能保持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7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公开表示,最近发生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以及年初个别出口家电产品质量信誉事件都表明,一些企业质量意识、诚信意识不强,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后果严重,教训深刻。下半年,中国将全力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必须把提高产品质量作为关系民生、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长期任务,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严格管理,持之以恒。”李毅中说。

“中国的质量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缺乏诚信和认真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迄今唯一的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中国质量管理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刘源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中,在质量监督管理方面,中国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制度——产品质量监督抽查。

资料显示,从1984年第4季度起,全国出现了部分工业产品质量下降的趋势。到1985年上半年,全国主要工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同比下降了11.6个百分点。对此,原国家经委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了16个质量调查组,开展了产品质量大检查。

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代表国家经委向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扭转部分工业产品质量下降状况的报告》,措施之一便是实行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制度。1985年9月,这项制度正式确立。同年10月31日,国家经委向社会发布了第一号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公报。自2001年4月起,由国家质检总局主管此项工作。

1980年6月,刘源张关于开展“质量月”活动的提议被国家经贸委采纳;1999年,全国第二次质量工作会议召开时,刘源张在京西宾馆给时任国家总理的朱镕基写信,要求设立质量工程师职业资格,获准;2007年,他得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在海外受到非议,立即上书吴仪副总理反映情况。

“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是好的,而且在逐年提高。其中机电产品接近世界最好水平;电子产品,尤其是家电产品已经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纺织、轻工产品也很不错。中国的产品堪称‘价廉物美’。”刘源张说,“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是排头兵;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与主流水平相当。但中国产品有一个通病,就是‘三性’不尽人意。”

刘源张所说的“三性”,即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首先是一致性难达到,很难做到同一厂家生产的大量产品质量一致;其次,稳定性较差,在分批交货中,更为明显,第一批货还可以,第二批货就差点,第三批货用户就无法忍受;三是可靠性较差,性能不稳定。

究其原因,刘源张一针见血地指出:缺乏诚信和认真,是中国质量问题的癌症。

“像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其实国外也都出现过,美国大概发生在100年前,日本发生在50多年前。而美国、德国、日本的质量问题都走过了不同的道路。”刘源张分析。

美国最早的一批工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来自欧洲的移民。他们既无财产,也无文化。但是,美国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科学家精心研究标准流程再加以推广。而美国产业工人经过了四代人的更替,用血和泪认识到了不遵守标准的代价:小则丢掉工资奖金,大则丢胳膊丢腿。现在的工人已经是非常娴熟的产业工人,按照标准化生产,一丝不苟,保证了产品质量。

德国则是工匠精神的传统使然。现代工厂之前是作坊,而作坊之前是工匠。工匠精神是德国制造的精髓。譬如,做鞋的工匠,他会在鞋上钉上一个本家族的姓氏标牌,其实就是最早的品牌意识。过硬的产品质量象征着家族的荣誉,容不得半点马虎。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非常匮乏,国民对资源特别珍惜,对质量的追求简直到了极致。“一辆汽车下线后,会摆放在一边,要求厂内工段长以上的人带着放大镜去仔细查看。一旦在某处发现瑕疵,立即插上一面小红旗予以标识。”刘源张说,“日本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几乎可以用苛刻来形容。”

据东京商工调查公司去年8月12日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日本创建时间早于100年前的长寿企业已经达到了2万多家,最老的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寺院建筑的金刚组公司,始建于中国隋唐时期,已超过1400多年。而这些企业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在质量要求上的认真与诚信。

“质量是中国的生命,企业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产品的质量必须要用心来完成。只有以质立世,才能成就品牌企业,也才能成就品牌中国。”刘源张说。

“中国创造”的概念不知不觉中已成为新的口号。“创造”取代“制造”似乎已是大势所趋。但与此同时,美国在2009年下半年提出重振美国制造业,曾经的虚拟经济倡导者在回归传统经济模式的路上率先迈步。而中国的“创造”之路刚刚起步,路在何方?

质量经济新思维的积极倡导者,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的中国弟子,北京大学质量与竞争力开云全站官方下载 副主任杨钢先生在日前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即使“中国创造”能在未来成为现实,“中国制造”在现阶段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中国的优势,但急需提高的是质量。尤其是质量因素,不管是“创造”还是“制造”,质量都是关键。近年来,“质量经济”成为了一个新的热点名词,在现有的制造业中挖掘“质量经济”的新增长点,提高中国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美誉度和地位,可以说是当务之急。也是贯穿两个模式的不变真理。

美国意图重振制造业,一场打击中国制造业的战争悄然开始

杨钢先生列举了美国奥巴马政府在上台伊始提出的重振美国制造业的口号,他认为,在中国意图摘掉“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等帽子大踏步向创造前进的时候,美国却反其道而行之,大打制造牌,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场战争的开始,美国从传统的负债经济模式力图转向出口和制造业经济模式。并在争夺传统制造业上向中国进攻,中国欲丢弃的,美国却正要拾起。

国际市场上日本和中国的产品分别占据了两端,高端多由日本出产,而低端和廉价品多由中国制造,国际分工如此,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针对这种情况,美国分别采取两头打击的战略,丰田的质量事件正是美国在背后操纵的大手笔,而中国铺天盖地的出口商品,美国应对起来略显麻烦,于是转从汇率上做文章,促使人民币升值,打压中国出口,以降低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如何理解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下降?举例来说,假设人民币升值之前对美元的汇率为1:8,中国一件货品出口到美国的价格是10元人民币,相当于1.25美元。也就是说美国得到这件货品的价格是1.25美元。而在人民币升值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1:7,货品价格不变仍是10元人民币,但换算成美元就变成了1.43美元,在质量无变化的情况下,美国购买这件货品需要多付出0.18美元,那么中国出口货品的竞争力自然就下降,出口被迫减少。

“质量经济”是反击和自我提升的双赢选择

在目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下,对美国的汇率招数中国办法不多,但也绝不是束手待毙。美国可以赢下汇率战,但另一个影响出口的关键:质量战的成败可以取决于我们自己。这也是针对美国发动的进攻最好的应对办法。

中国制造业一贯是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取胜——在充分利用本国劳动力优势的基础上,降低商品成本,从而达到增加出口竞争力的目的。但随着社会文化和意识的进步,低廉的劳动力越来越难以取得,新一代的年轻劳动者越来越懂得主张自己的权利,甚至不惜与雇佣者发生矛盾和冲突,发展到极致就突出表现为富士康近期的悲剧。

此路渐难,彼路尚在。在现有貌似已经固定的经济模式中再挖掘新的质量经济增长亮点,是一条可行也是唯一的道路。中国的质量兴国意识早已有之,1995年提出的《质量振兴纲要》一度让具有质量意识的人们激动不已,但15年过去了,质量兴国之路依然漫长。

对比中国,世界经济诸强一直将质量问题视作生死大事,以举国之力规划质量战略和策略,不管是政府还是普通公民都极其重视。杨钢先生在此举了两个小例子加以说明:日本质量专家曾经获得天皇的接见和颁奖,在日本,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而在美国,布什总统曾经因故无法出席一次国家级别的质量会议,拟让副总统代替,顿时引起舆论一片哗然,认为这是给国民一个忽视质量的负面信号,不得已,布什总统还是按原计划出席了会议。

杨钢先生认为,虽然这是一个方面的例子,但反映出的是以日美为代表的经济诸强对质量的高度重视。

对手已然备战多年,中国的质量经济即使从现在才开始起步,也应该抓紧时间,晚动手也好过不动手。数据统计,中国制造业的利润平均为3%?5%,最低仅为1%,纯粹是以数量取胜。如果美国成功遏制中国的出口,数量优势也就不复存在,那么中国现有制造业将面临一个极大的困境。

但即便如此,中国仍然不必为制造业的前途过于担心,多年来积淀的市场和印象,使得中国的低端制造地位暂时无人能够撼动。美国的国家战略实施起来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何况中国一旦退出低端制造业领域,由谁来接班也是一个问题,世界需要“世界工厂”,现阶段的中国,仍然是这一角色的最合适承担者。但世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我们不仅要看到眼前,更要看到未来的长远发展之路。

责编:刘沙
vsharing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portalart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著作权声明: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文章著作权分属kaiyun体育官方人口 、网友和合作伙伴,部分非原创文章作者信息可能有所缺失,如需补充或修改请与我们联系,工作人员会在1个工作日内配合处理。
畅享
首页
返回
顶部
×
畅享IT
    信息化规划
    IT总包
    供应商选型
    IT监理
    开发维护外包
    评估维权
客服电话
400-698-991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