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反其道而行之
我们认定,要走出困局,唯有从“福特生产方式-ERP”大一统观念相反的方向去考虑,才可能找到出路。适应不确定性环境的新生产方式一定是分布式、联结论的——这是我们探索中抱定的哲学信念。
也许是机缘巧合,路径似乎早就为我们准备在那里。
我们的信息化项目购买的平台软件是用Java语言写成的,项目组编程人员案头上放着这方面的书籍,为了相互交流的需要,我们偶尔也会随手翻翻这些书——因为没有学过编程语言,对于那些操作性的专业内容自然看不懂。但外行翻书自有另一番妙处,因为看不懂操作性的专业内容,就只能去看其中的思想,还真就找到了一本《Java编程思想》。看懂了这些思想也没法用于原书所应用的领域,因为是外行,只能把其中的思想“偷”来用于自己所熟悉的领域,而这些作为他山之石的思想往往能够带来重要启示。
Java编程思想的基础是“面向对象”,而非“面向过程”。 “面向对象”编写的程序是一些相对独立的“原子”,可以通过消息(任务)来调用、联结为一个个“过程”。如果我们把这些独立的“原子”想象成一个个独立的能力单元,把消息想象成订单,每一个订单都要调用多个能力单元,并把能力单元联结为一个可以履行订单的流程,如同把五颜六色的珍珠串成一个项链,不就打破了严密耦合的一体化系统,形成了一个分布式的联结论系统了吗?当张西振翻着厚厚的《Java编程思想》向王甲佳提出这一想法的时候,王甲佳激动的直拍大腿——对!就是这个思路。
Java为什么要用“面向对象”替代“面向过程”呢?
面向对象其实是现实世界模型的自然延伸。现实世界中任何实体都可以看作是对象。对象之间通过消息相互作用。
如果说传统的面向过程式编程语言是以过程为中心、以算法为驱动的话,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则是以对象为中心、以消息为驱动。
用公式表示:
过程式编程语言为:程序=算法+数据;
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为:程序=对象+消息。
作为对象的“原子”是可以重复使用,可以灵活的重新结构为新的“过程”的。
这哪里是讲编程,这不就是在讲企业吗?我们购买的平台软件所用的编程语言中居然隐藏着突破项目困局的思路,这一点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意外的惊喜。然而,当我们兴奋的与软件供应商项目支持人员沟通这一思路的时候,他们困惑目光清楚的显示:我们是一些天外来客,说着他们完全不懂的语言。按说这一思路与软件公司的人沟通起来应该不费力气,可事实再次让我们失望。真是搞不懂,我们的平台软件供应商天天用的就是Java语言,现在仅仅是把其核心思想从编程领域移植到企业系统设计层面,他们竟然就感到难以理解、不可理喻!
“面向对象”的方法可以给予我们的探索以直接启发。这个方法的原理就是“分离与调用”:对于一个业务流程,我们可以把其中包含的所有活动都固化起来,不再变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不断优化这个流程,使其发挥最高效率。如果有持续不断的相同的生产任务下达给这一流程,这样做是最划算的。这是福特生产方式的基本思路。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其中的每一个活动(我们发现活动的概念可以相当灵活,根据需要可以在不同的层次来应用,这就是活动分离的“粒度”。另外,活动与能力单元是一对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以后我们再来辨析)分离开来,根据具体任务去调用他们,以完成业务流程?
分离与调用所带能来的好处,我们马上就想到了好几条:
首先,分离的活动或者说能力单元可以方便的重组到需要该能力的流程中,使得企业整体具备了灵活应对个性化产品生产的能力。实际上我们可以做到在每一个订单履行之前进行“流程重组”,以达到成本、交期、质量最佳——多么美妙诱人呀!
其次,这样做还可以把过去固化在特定流程中的富裕能力解放出来,使之更充分的发挥作用,这大概可以看成当年农村改革中把生产队集体生产改为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农户为单元进行生产,并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一样,具有解放生产力的强大效应。
第三,也是更实用的一条,是当我们把关注点从流程转向能力单元之后,可以更方便的把握。因为每一个能力单元都不会太复杂,可以一眼看透,从一个一个能力单元入手来配置资源、优化作业方式方法,都不是太难的事情。
王甲佳说,人的智慧不足以保证对一个复杂系统的设计不会出错,而当一个复杂系统被当成一个整体来设计时,哪怕其中一个微小的错误也可能是致命的,譬如航天器设计是世界上最精密的设计了,但照样会出现挑战者号那样的悲剧。航空母舰之所以打不沉,则是因为它的各舱是分离的。
张西振引用老子的话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分离与调用,珍珠串项链,这种方法就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能力单元设计入手,可以有效的避免总体设计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时极其容易出现的逻辑混乱,即便一个能力单元的设计有错误,也比较容易检查排除,更避免像企业信息系统开发中具有极大风险的会导致整个开发失败的业务逻辑错误。
当我们把一个个能力单元的能力清晰标识出来的时候,再构筑不同业务种类的流程就变成了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了,我们可以像搭积木一样把业务流程搭建起来。越是对于大型复杂的业务,越是有此必要。越是能够分离,越能够从整体看问题。世界上到处充满了这样的悖论。
当企业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成了人们口头禅的情形下,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成为常规工作,企业流程重组成为经常性需要,“面向过程”的流程管理显示出“僵化”的特征,分离与调用,珍珠串项链的方法,应该是正当其时的。
当我们把企业整体分离成一个一个的能力单元时,我们就能够对企业能力有一个明确的把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将市场与能力连接起来的定位问题也就容易解决,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要重新定位,也能够清楚的知道什么是作为依托的能力,什么是需要增加的能力,什么是已经无用的能力。
像搭积木一样把业务流程搭建起来,从这个视角想象生产计划,也就是一个拼七巧板的游戏。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能力单元被占用时间的呈现。现在要作的就不再是“资源计划”,而是“关系计划”了。在这种思路下设计信息系统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别说是每天1000张订单,再增加10倍也轻松搞定。
我们的讨论就这样一直继续着,兴奋的忘记了时间,直到肚子咕咕叫的时候,才发现已经过了0点。我们一边聊着到公司食堂去要了两碗面条。这两碗面条又引出一个“什么是能力”的话题,这是后话。
我们还发现,索伦森原始的流水作业实践中,其实已经包含了“分离与调用”的思想萌芽。再来“复习”一下索林森这段话:
经过零部件之间的装配作业试验之后,一面继续改善移动装配线,一面为了使零部件可以尽快地装上底盘,进而进行复合组件的装配作业(例如先将水管装上散热器)。将他们迅速的装上底盘,再装上方向机柱齿轮,高压线圈。
“复合组件的装配作业”与供应链管理理论中的“延迟制造”何其相似,与那个聪明的钟表匠先把部分零件装配成小的单元,然后再把各单元组装成钟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作业能力的视角来看(从实物配件组装的视角转换为能力组装的视角,是理解这本书的关键!物料和能力是可以通约的,这也将在书中进行辨析),不正是把“复合组件的装配作业”作为一种能力单元来处理,并通过“移动装配线”来调用其能力吗?可是在当时T型车大量生产任务的压力下这种思想的萌芽不可能得到发展,而后来当福特生产方式成为工业化圣经之后,这种思想更被窒息于大一统的严密之中了。丰田生产方式不过是把福特生产方式钟表一样严密结构的生产系统稍稍松动了一些,就成为另一次“革命”。现在,是否到了进行更加彻底的“革命”的时候了。
我们把这些想法发布在“中国管理传播网”上,希望得到一些回馈和验证,《中国计算机用户》杂志副主编张述冠先生主动采集去以《分离与调用》为题在2007年34期(2007年9月10日)发表,这是正式在期刊发表的阐述“和谐生产方式”核心原理“分离与调用”的第一篇文章,如果说“和谐生产方式”有一个生日的话,那就是2007年9月10日。随后,这篇文章被《商界评论》杂志以《珍珠串式企业设计》为题转载,并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当时百度搜索的结果是1800次。正当我们在公司内部知音难觅的时候,获得一点外部的承认对我们来说也是莫大的精神支持——这使我们相信,如果不能说明这个思路是“正确”的,至少也说明是“有趣”的,不然不会有那么多人感兴趣。直到2008年11月,我们偶然发现,《麦肯西季刊》2007年12月号发表了James M. Manyika, Roger P. Roberts, __and Kara L. Sprague的一篇题为《值得关注的八种商业技术趋势》的文章,提出几乎和我们完全相同的观点:
技术帮助企业将完整的系统分解为可以不断重新使用的组件,测量和计量每一组件的使用情况,并以更小的增量有效地对这种使用计费,从而更经济而有效地使用固定资产。信息和通讯技术可以处理对新模式至关重要的跟踪和计量,并使企业有可能拥有有效的资源分配和产能规划系统。
……
这种分离生产方式在物质世界中也很有效。如今,你可以……购买一段使用时间。从供应方面看,分离式生产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它使资产密集型企业(工厂、仓库、卡车车队、写字楼、数据中心、网络等)提高了它们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了它们的投资资本回报率。从需求方面看,这种分离方式提供了使用资源和资产的机会,否则,需求方为了使用这些资源和资产,可能需要一大笔固定投资,或为了实现具有竞争力的边际成本而需要达到巨大的规模。对于寻求产能(或可变的额外产能)的企业和企业家来说,分离式生产方法使他们能够迅速获得使用资产的机会,扩大业务规模,但同时还能保持它们资产负债表上的负担不致过重,并且能够采用诱人的消费和承包模式,这些模式对于他们的收益表更为有利。
从译文我们可以看到,连用词几乎都是一致的。不过我们早发表了3个月,就有了达尔文与华莱士的区别。更重要的是,我们一鼓作气,将理论思考转化成为可以支持这种生产方式的信息系统,在这一点上也就比麦肯西更高一筹。这些也是后话,而当时我们的处境并不美妙。
责编:张赛静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