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时间逻辑与物料逻辑朋友在读王甲佳有关信息系统设计的时间逻辑与物料逻辑的讨论文字时,忽然想起在生产管理的源头上,时间曾经是最重要的管理要素,泰勒科学管理的基石就是基于时间逻辑的动作研究,而基于时间逻辑的生产排程则一直是生产管理的“基本动作”。朋友的这段话激起了我的许多思考,并且得出了有趣的结论。简要纪录如下: (一) 时间与物料,一直是生产管理所要面对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否则,我们现在讨论企业信息系统设计的时间逻辑与物料逻辑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 历史的看管理,有一个时间逻辑与物料逻辑究竟谁处于控制和支配地位的反复过程。 1.当泰勒开始探索科学管理的时候,是把提升效率作为主要目标的,因此很自然的就把时间逻辑放在了最重要的地位。为了充分利用工人的劳动时间,提升劳动效率,他把工人的劳动分解为一个个动作,对每一个动作的进行优化,从而减少无效动作的时间浪费。 在福特流水线诞生之初,由于市场处于供不应求阶段,为提高效率而节约时间仍然是最基本的管理目标,可以说,用流水线进行大量生产的福特制就是一种减少时间浪费,提高生产效率的伟大体制,它根本逻辑就是时间逻辑,基于时间的生产排程也一直是福特生产方式的基础管理工作。 可以说,在市场供不应求,提高效率作为首要管理目标的条件下,时间逻辑在管理过程中处于控制和支配地位,并且内化与福特生产方式之中了,物料逻辑处于从属地位。 2.当市场开始变得供大于求的时候,客户的地位开始上升,诞生于供不应求时代的福特制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并且不得不迁就客户的需求,尽全力满足客户的需求。当生产的上游迁就下游成为常态的时候,利用库存来缓冲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于是,如何减少库存浪费就成为管理的重心,先后产生了订货点法、MRP……直至ERP,物料逻辑始终具有控制、支配地位,而时间逻辑则退居二线,成为ERP支配下的第二层面的逻辑,生存于APS等非主流管理软件之中,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路径依赖,本质上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转化所决定的。 3.当以效率为追求目标的大量生产方式最终导致商品的丰富从而增强了客户的话语权,与科技进步的加速和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与需求的个性化浪潮之后,时间逻辑与物料逻辑再次发生了乾坤大挪移。因为满足不确定性、个性化需求的生产方式是面向能力单元且基于供应链网络的和谐生产方式,而和谐生产方式所追求的目标再次转化为在实现搭积木式标准化-个性化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各能力单元的能力时段利用率,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计划方式也演变为重新组合能力单元形成履行订单的“临时”流程的关系计划,时间逻辑再次上升到控制、支配地位,而物料逻辑则复归于能力单内部。 时间逻辑重新获得控制和支配地位,但与第一阶段的支配地位并不相同。第一阶段,是在一个能力单元(无论这个能力单元的规模大小)之内的支配地位,是建立在市场供不应求的基础之上的。第二阶段物料逻辑也是在一个能力单元(往往是大规模能力单元)之内的取得了支配地位。而第三阶段的时间逻辑则是在一个由如干能力单元组成的供应链网络上取得控制、支配地位。原有大规模生产能力单元则有可能“降解”为更小规模的,更方便组合的能力单元,而不论这些能力单元之间是否有产权联系。 这三个阶段的历史可以简要总结为: 时间是变化的度量,多变的环境导致了时间逻辑地位的上升。 (三) 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时间逻辑与物料逻辑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1.时间可以归结为物料。因为一个能力单元的运营时段要由物料来表达其运营成果。实际上,很多人就把时间看作一种特殊物料,或者说“期货”物料,更有人把时间作为资源之一。 2.物料也可以归结为时间。可以说物料是凝固了的时间,是能力单元一定运营时间的成果,一定物料可以用特定能力单元的运营时间来取代(某个能力单元生产某种物料不但要消耗时间,还要消耗其他物料,而其他物料又可以归结为上游能力单元的生产时间。这样层层递归,可以把任何物料归结为时间。这个归结过程比较复杂,只有通过市场交换才能间接计量)。 3.具体的物料是复杂的,这就导致以物料逻辑为中心的ERP算法异常复杂的原因。而将物料归结为时间之后却是单一的,就如同把复杂的具体商品归结为单一的货币单位一样,对其进行计算、计划都将是简单的。所以,和谐生产方式以时间逻辑为中心设计的信息系统也将是简洁的。 看来,时间逻辑成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序参量,上升为控制和支配地位,不仅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也具有哲学的必然性。
责编:张赛静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文给好友
|
|
|